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生新算法 > 2.2 幸福的心理学——“积极心理学”

2.2 幸福的心理学——“积极心理学”




实际上,近  10  年关于人类幸福的研究迅速发展。

19  世纪  90  年代之前的心理学,重在治疗和分析有心病的人。例如,在伍迪·艾伦的代表作、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安妮·霍尔》(1977  年)中,就描述了心理咨询深入影响到纽约知识分子日常生活的情景。

另一方面,大家对健康人的心理状态及其幸福感的研究比较少。不过随着近  10  年的快速发展,这一状况发生了变化,有人开始对“积极心理学”进行研究。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教授是研究幸福(Happiness)的第一人[2]。在此结合教授的《幸福有方法》(The  How  of  Happiness)一书,介绍一下幸福研究的概要。首先,幸福是可以测量的吗?积极心理学通过采访和调查,将看不见的人心定量化,以此来研究幸福。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仅仅通过回答:

1  整体来说,你是个幸福的人吗?

2  与周围人相比,你觉得自己幸福吗?

(用数字  1~7  来回答。完全不符合是  1,完全符合是  7。)

这种简单的问题,就能将幸福大致转换成定量数值。

这种定量的方法推进了幸福与各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我们逐渐发现,幸福感与我们的直觉并不一致。

首先,幸福受到与生俱来的遗传特性的影响。这是在认真研究双胞胎的过程中发现的。

同卵双胞胎的数据库积累及研究不仅明确了遗传的影响,还推进了有关幸福的研究。同卵双胞胎的遗传特性相同,即拥有相同的  DNA。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双胞胎分别在不同家庭中长大的情况并不少见。当然,在同一家庭中长大的情况也很多。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地收集两种情况下的数据。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掌握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同卵双胞胎和不同家庭中长大的同卵双胞胎的区别。因为这样可以区分开遗传的影响与家庭等成长环境的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幸福有一半是由遗传决定的。也就是说,既有天生容易幸福的人,也有天生难以幸福的人。

虽然我们都想相信,一切都可以通过努力改变,但是遗传的影响不容否认。

不受遗传影响的另一半幸福将受到后天的影响,并且可以通过努力和环境的变化来改变。这样的话,能改变的部分就比想象的要多。

如果进一步区分后天影响,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3]。

一般来说,当我们找到好的伴侣并结婚,购置新家,拿到很多奖金时,会认为自己的幸福感提升了。但是根据柳博米尔斯基教授的定量研究可知,这些事的影响出人意料地小。

相反地,人际关系恶化、工作失败时,我们会认为自己陷入了不幸,但事实并非如此。不管是好的变化,还是坏的变化,人类都能在短时间内习惯自己周围环境要素的变化,而且所需的适应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短得多。

该环境要素包括的内容很广,有人际关系(职场、家庭、恋人及其他)、金钱(广义上的金钱,不仅包括现金,还包括房屋和所有物等广泛的资产)、健康(有无疾病、有无残疾等)。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我们把这些环境要素全都加起来,对幸福的影响也只占整体的  10%。

我在得知这个结果时大受打击,同时怀疑结果是否真是这样。但是,这是经过大量数据的证实和慎重的统计分析后得出的结果。

包括笔者在内,很多人每天都在为改善环境要素而努力,因为我们相信这样做会提升幸福感。然而数据表明,这样做虽然不是毫无用处,却也不会促进幸福感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想多了。

那么,剩下的  40%  是什么?这就取决于我们每天行动中的小习惯和选择行动的方法,而且,是否积极采取了行动尤为重要。因为人如果按照自己的意志采取行动的话,就会感到幸福。

如此一来,我们稍微改变一下行动,就能提高幸福感。比如向他人表达谢意,帮助有困难的人。这些事看起来简单,其实会大幅提升幸福感。

采取行动后是否成功并不重要,采取行动这件事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幸福。

决定幸福的不是行动成功与否,而是是否积极采取了行动。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此感到庆幸,毕竟成功难得。人们以往的看法是,就算早晚有一天会获得成功,但是在那之前必须要忍耐和努力。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在到达幸福的彼岸之前,需要经历一段漫长而不幸的过程,以及长期的忍耐。

如果行动本身就是幸福,那么获得幸福的方法就完全改变了。一种极端的说法是,说不定今天、现在、此时此刻你就可以获得幸福。但是,为此我们必须改变行动。

对人类与科技的关系来说,看法的转变也是一个新的机会。根据上述讨论,假如科技可以为人生带来幸福,那不就意味着科技在帮助人类改变行动吗?

这与以往的科技发挥的作用迥然不同。过去的科技将以往费时费力的作业改用电脑和机器来完成,方便用户使用,并且节省了劳力。更恰当的说法是,在科技的作用下,人类不用自己行动也能顺利完成工作了。

相比以往的科技,以实现幸福为目的的科技发挥的作用是截然相反的。这时科技扮演的是帮助人们主动采取新行动的角色。

提供使人轻松舒适的环境以提升幸福感,属于幸福理论中改善环境要素这一项,其效果顶多占整体的  10%。与之相对,如果人能积极采取行动的话,就能产生  40%  的巨大影响,两者不可相提并论。

但是,困难在于无法指示或命令他人主动采取行动。“主动采取行动”和“指示”是相互矛盾的。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一矛盾呢?后面笔者会介绍其中一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