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生新算法 > 3.9 将主观概念转化为客观数值

3.9 将主观概念转化为客观数值




从  1/T方程式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呢?实际上,该方程式中隐藏的最重要的信息是:集中精力做事的时候,是人类最自然的状态。1/T方程式右边的F(t)表示的是限制自由行动的外力。不受外力干扰,就相当于不受限制的自由状态。这种情况下,行动就像上了发条一样,持续得越久越停不下来。这才是人的自然状态。这就相当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状态。

物体运动时,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就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我们将使物体脱离自然匀速运动状态的作用力称为“外力”,这样一来,就可以从定量角度定义物体承受的外力了。这是牛顿第二定律。

我们将行动不受限制的自然状态称为“集中精力”。可能很多人觉得要想集中精力,就要勤奋、努力,但是该方程式表明,集中精力做手头的事,就是我们的自然姿态。

说到这里,想必有人会质疑,这个方程式真的能表示人类集中精力的状态吗?同样地,集中精力的状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在测量和定量分析人类行为时,上述疑问是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故在此多加说明。我们用大家早已熟知的温度来进行比较说明。

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计利用了酒精等物质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受热体积膨胀来测量冷热程度。但是细想一下,其实“热”也是多种多样的。

滔滔最上川,炎日入海流。

幽幽林中寺,闲岩入蝉声。

这是松尾芭蕉在《奥之细道》中吟咏夏天的诗句。这两句体现出来的炎热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第一句表现的是,在最上川注入日本海的地方,立于高台之上观赏鲜红晚霞照耀河川时的热;第二句表现的是幽幽密林中,只看到阳光透过树枝,听到蝉声在耳边回荡时的热。古往今来,日本的歌人、俳人都在表达各种形式的热(温度)。

现实世界中,既有梅雨季节的闷热,也有沙漠的干热。既有加热后金属的热,也有沸腾的水壶中冒出水蒸气的热。热的种类很丰富,即使同为  30  摄氏度,有时是不堪忍受的热,有时却是较为舒适的热。

毫无疑问,现实世界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热。我们一方面承认这点,另一方面却用温度计将酒精的膨胀量视作温度,用一个单一的尺度将“热”转化成了数值。其实这只不过是现实世界中“热”这一概念的冰山一角。

尽管如此,对温度的定义和测量仍然意义重大。如果没有温度这个共通的尺度,对受温度影响的机器进行设计与调控等工作就将寸步难行。在完全没有尺度的情况下,创造一个客观可测的尺度,哪怕这一尺度不能全面反映人类所体验的丰富现实,也可以在论述各种变化时提供一种共通的语言。而且有了测量尺度之后,那些无法用尺度测量的差异反而更加明确了。

在利用温度计的初期实验中,当时的科学家们并不知道温度计测量的究竟是什么(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但可以肯定的是温度计与冷热程度相关。但是,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与人们感知的“本来的准确温度”有着明显的不同。温度计的测量值相同,人们感受到的温度却完全不同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我们不禁会觉得,温度计捕捉的不是准确的温度,而是某种复杂难懂的事物。

但现在我们知道了,真正复杂难懂的是我们的感觉。温度计只不过朴素地表达了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为了接受温度这一概念,我们需要扭转看法。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认识到,并非感觉易懂而温度计复杂难懂,恰恰相反——温度计是客观易懂的测量尺度,而感觉是模棱两可的复杂现象。在  300  多年前的  17  世纪,关于温度,人们的看法发生了逆转。

就像人类克服温度方面的思想障碍一样,要想将“集中精力”定量化,也必须克服思想障碍。更何况在集中精力方面,基于个人经验的主观感觉已经遍布各个领域,深深地在人们心里扎了根。不管是业务中、生活中,还是法庭上,人们都在利用经验感觉行事。就像对温度的感觉与温度计的测量值并不吻合一样,对集中精力的科学测量值与经验感觉也不完全一致。

但是,测量值比感觉更客观,有着更加可靠的依据和更为坚实的科学基础。测量值与感觉不同,它可以被大量记录并提供参考,还可以从数学角度来表示数据的变化和规律性。

如果我们确立了新的测量值,就可以通过微分定义变化,通过积分定义积累,还可以将几何学的结构定量化。这意味着,科学在过去数百年来打造的各种工具终于可以派上用场,进步的速度与过去相比将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一旦对该测量值达成共识,人与人之间就可以共享此概念,进而根据共通的概念开展有效对话。

温度计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应追求测量值与感觉保持一致,而应发现有科学基础的测量值,并确立其理论依据。然后,以此为基础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观。

通过  1/T方程式,我们发现了人类最自然的状态——集中精力的重要性。难道迄今为止没有人发现它的重要性吗?

当然不是。集中精力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特别重要的状态,这在心理学上早已有所认识,而且也一直在进行定性研究。那么,我们在此构建的定量方程式是如何进一步深化前人的智慧的呢?下面我将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