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生新算法 > 3.10 测量最优体验=心流

3.10 测量最优体验=心流




匈牙利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教授将人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做事的状态称为最优体验或心流状态[6]。换言之,就是能感受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价值,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享受其中的体验或状况。这里说的最优体验,和我们得出的“人最自然的状态”的结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心理学家研究了多年人内心的主观体验。他们利用的方法论是通过问卷调查(即让被测人用数字来回答问题),将人们的感受转化成数字。这样一来,就通过主观的回答将调查对象“心理”转化成了定量数值,并逐渐形成了一门学问。而由新的可穿戴式传感器通过身体运动测出的大数据,客观而定量地揭示了人类行为的特点。

两者就像是从不同的方向攀登同一座山,当两者的智慧在山顶会合,就将客观且科学的知识与本人的主观真实感受融合在了一起,从而使我们能够理解人类的行动。

契克森米哈赖教授曾研究过一些在工作、运动和个人兴趣等方面表现杰出的人,这些人都不约而同地说出了相同的体验。他们都说,自己可以专心致志地做手头的事,忘记时间的流逝,而且还会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感觉自己和周围融为了一体,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对象。

处于最优体验即心流状态时,人就会体会到一种愉悦感和充实感。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当所注意的对象瞬息万变,令我们无法集中精力时,就浪费了我们的精神能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愉悦感和充实感。

心流体验的频率因人而异,有的人经常在生活和职场中体验心流状态(占  1  天的  40%  以上),也有人几乎没有体验过心流状态(还不到  1  天的  10%)。

我们认为心流体验的频率与  1/T方程式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并为了验证其对应关系而进行了实验。该实验是和心流概念的倡导者,契克森米哈赖教授共同实施的[7]。

契克森米哈赖教授为了测量心流状态,想出了一个特别的方法,并一直将其运用于实验中。该方法叫做“经验提取法”,现已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实验。

在经验提取法中,被测人随身携带传感器和手机。实验者以平均约  90  分钟  1  次的频率,让传感器(或手机)随机响起哔声,然后让被测人就哔声响起瞬间的自我状态回答一份简单的问卷。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在出人意料的时候突然“扣下扳机”,留下对当下体验的新鲜记录。所谓问卷的问题,具体指的是:

刚才你做的事困难吗?

刚才你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了吗?

让被测人用  1  到  5  的数字(5  非常符合,1  完全不符)回答这些问题。第一个问题将手头工作的“挑战度”转化为数值,第二个问题将“能力发挥度”转化为数值。组合这两个问题的数字,就可以将被测人的状态划分为  2×2=4  种(图  3-2)。

图  3-2  心流、从容、无所谓、担心这  4  类与能力发挥度、挑战度的关系。

挑战难度大,能力难以发挥的状态为“担心”;挑战难度小,能力得以发挥的状态称为“从容”;平衡“担心”和“从容”这两种状态,集中精力做手头工作的状态称为“心流”;能力发挥度和挑战度都低的状态称为“无所谓”。在这里,我们用被测人在特定期间内回答的平均值来划分挑战度和能力发挥度的高低。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将数值偏高的人与数值偏低的人的差异标准化。

通过为期两周的测量,可以获得哔声响起时(几十次)的数值和当时被测人属于担心、从容、心流、无所谓中的哪一状态。

为了调查这种心理体验数值和身体运动的对应关系,我们为被测人戴上了可穿戴式姓名牌传感器,调查他们的身体运动、是否与人见面等情况,同时通过经验提取法展开问卷调查。通过这  2  周的传感器数据,我们获取了被测人身体运动的特点和与人接触的频率等信息。我们利用这些数据,制作了表示各种身体运动特点的指标,并调查了该指标与此人心流状态的相关性。

我们特别关注了身体运动的持续性。1/T方程式告诉我们,人最自然的状态,是身体运动持续越久越停不下来的发条状态。遵守  1/T定律,也就意味着此人的身体运动遵循  U  分布。而且在第  1  章中说过,身体运动遵循  U  分布时是熵最大化的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行动自由不受限制的状态。如果将这种自由行动的状态与心理学的最佳状态结合起来,说不定可以验证内心和身体的密切关系。

而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快速身体运动(2~3Hz,即接近  240~360  次/分的步行节奏)的持续与最优体验(=心流状态)的频率密切相关。

具体地说,我们比较了前后两个  5  分钟的快速身体运动的频率,发现心流频率高的人,身体运动的频率变化较少。容易进入心流状态的人,更倾向于持续进行快速的身体运动。这表明,持续快速的身体运动会促使人集中精力做手头的事,而集中精力的人的身体会持续快速地运动。

顺便一提,经过确认,我们还知道心流体验时不一定会接连产生身体的运动。心流体验的过程中,也并不需要持续或快速的身体活动。

内心的活动和身体的活动就这样联系在了一起。实际上,这个发现为我们掌控自己的人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人最想又最难掌控的是自己的内心,尤为重要的是是否能够享受其中。我们发现,心流状态表达的是是否享受其中的主观感受,而这种体验频繁与否,与可用传感器测量的身体活动密切相关。在工作和生活中体会到愉悦感和充实感的人,身体运动的持续性也比较高。大家都渴望的愉悦感和充实感,本来是一种抽象无形的感受,但现在成了具体可见的东西。

通过创造一个促使身体持续快速活动的环境,或许就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愉悦感和充实感。并且,如  1/T方程式所示,这种身体活动不是特殊的,而是人最自然的状态。

然而,由于工作、社会方面的限制和责任,我们可能会将这种自然的状态抛之脑后。但是,根据我们传感器的测量结果,就可以客观地了解自己的状态。具体来说,根据传感器每天上传的数据,我们可以确认遵守  1/T方程式的持续活动的频率和心流状态的频率。每天确认体重计的测量,会影响我们的饮食生活。同样地,对身体运动的测量则有望成为使我们的人生保持在高度自由与自然状态的新技术。笔者在看到自己的传感器测量结果后,会有意识地增加  2Hz  以上的快速运动。我们还证实,这一结果与自己对每天生活的满意度有关。快速运动增加后,心流状态出现的频率也明显增加。为此,我有意识地做了一些具体的努力,比如对话时,能站着就尽量不坐着。因为这样的话身体易于活动,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在工作停滞时,我会有意识地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以增加超过  2Hz  的身体运动。

自此,我们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通过控制身体,来控制内心。



注  1


U  分布的特点是,从对象事件的频率(或密度)来看,遵循指数函数(数学上称作指数分布);另一方面,从对象事件的间隔来看,遵循“1/T定律”,事件间隔的发生频率遵循“幂分布”(即让事件的发生遵循  1/T定律,统计事件间隔的发生频率,结果呈幂分布)。前面说的巴拉巴西教授和中村先生之所以在论文中称其为幂分布,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一种是事件间隔呈幂分布,另一种是对象事件的频率与密度呈幂分布,这两种现象的意义截然不同。当事件间隔遵循幂分布时,我们仔细看一下事件密度就会发现它遵循的是指数分布。笔者将这种实际状况称作“U  分布”。

在物质世界,大家都知道平衡状态下的物质遵循“玻尔兹曼分布”(能量呈现指数分布)。但是,在遵循玻尔兹曼分布的实际物理状态(例如粒子的分布)下,如果统计一下各种物理量(例如与旁边粒子的距离)的分布情况,那么除了指数分布以外,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函数分布形式。但是,遵循玻尔兹曼分布的实际物理状态这个前提是不变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玻尔兹曼分布不是数学上的指数分布的别称,而表示了一种实际物理状态——平衡状态。因此,统计分布相关文献中的讨论便容易陷入混乱。一种“分布”是指数学上的函数形式,另一种“分布”是指物理上的实际状态,人们没有认识到这两种情况的区别(这个解释稍显专业)。U  分布将玻尔兹曼分布普遍化,应用于人类等非物质现象中,它指的不是数学上的函数形式,而是物理上的实际状态。可能有人误以为  U  分布就是指数分布,为了避免这种误解,特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