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生新算法 > 5.3 如何从科学角度解读经济活动

5.3 如何从科学角度解读经济活动




当我们试图理解购买这一行为时,一般会认为人是在自己内心的动机、意识的驱动下产生了行动。经济学也是在这种立场上构建的。在经济学中,人们一直都认为,人的购买行为是由人内心的价值标准(称为“效用函数”)决定的。因此当有多个选项时,人们会选择效用高的行动。

最近,人们已经可以测量脑部活动了。人们开始更多地利用脑部测量数据,用大脑这一物质体以及在大脑内发生的神经元发火和脑内物质(多巴胺等)分泌等生理现象代为解释人的心理和意识。这也属于从人类内心寻求原因,与以往借助效用函数进行理解有相似之处。

但是,在借助可穿戴式传感器测量并研究身体运动的过程中,我渐渐开始质疑这些研究方式。因为我意识到,以往人们一直用来理解复杂自然现象的研究方法,与在人们内心寻求原因的研究方法有着根本不同。

这一想法产生的契机来自一种类推,即“人”对应“原子”,“社会现象”对应“自然现象”。第  1  章中说过,人类行为与原子的能量分布遵循同一个公式。这种对应关系不是偶然的,两者均起源于资源在构成要素间的反复交换。其特别之处在于,原子的能量象征着行动时胳膊的活动次数。

我们回顾一下按照该对应关系研究自然现象的理论。

迄今为止,自然现象一直被看作原子和周围原子团相互作用的复合系统。例如,水蒸气在一定的温度以下会变成液体(凝结),金属在一定的温度以下电阻会变成零(超导),人们是怎么理解这些现象的呢?无论我们多么详细地调查构成水和金属的氢原子和铜原子的性质,都无法解释这些现象。构成物质的原子会影响其周围的原子,同时,周围的原子团创造的“场”(电磁场等)会影响场外的原子。我们一直都是通过原子及其周围原子的双向作用来理解这些自然现象的。

这种科学方法与借助人类内心的动机、效用函数和脑部活动来说明人类行为的方法截然不同。我不是要否定这些方法,只是觉得人类与周围的相互作用更为重要。

如果我们将成功解读了自然现象的科学方法运用于社会现象,情况会如何呢?组成社会的每一个人会影响周围的人和物,同时,此人周围的人和物形成的“场”,又会限制或推动场外人的言行举止,人类行为就是这样产生的。

人类行为产生于“人”和“Context(文脉)”(这里指的是周围的人和物所构成的环境)的相互作用。我认为,不能只把场外的人分离出去,或者仅仅将  Context  分离出去,必须将两者视为一个“复合系统”。

近年来,这种思考方式已被用于认识人类发展和教育等,称为  DST(Dynamic  Systems  Theory:动态系统理论[1])。DST  的根据之一是,同一个人,处于不同的状况(Context)时,会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和行动。例如,有时我们会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孩子在老师面前能解开某个问题,但到了父母面前就不会解了。即人的能力和行为根据状况的不同而变化万千。

为了定量地推进该研究方法,我们开发出了在测量人类行为的基础上测量状况的技术,在世界上属于首次。利用这项技术,我们可以完整测量并科学解析购买这样的社会经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