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全集 > 第八章 中学阶段身心变化很剧烈

第八章 中学阶段身心变化很剧烈




青春期孩子身心变化十分剧烈,

父母要多费心陪同求安全度过。

异性意识自然发展却羞于开口,

这个阶段朋友的交往最为重要。

青年期心性比较成熟更加放心,

培养独立自制能力以迎接未来。



十二岁到二十岁之间,通常称为青少年期。男孩约在十三到十五岁,女孩约在十二至十四岁,称为青春期或少年期。男孩约在十四至十七岁,女孩约在十三至十六岁,称为青年早期。再大一点儿,就进入青年晚期。

青春期是人生变化最大的时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心理学家把它称为人生的暴风雨时期,并不为过。父母在这个阶段最好格外小心,让子女平安度过。到了青年期,心性比较成熟,应该更为放心。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密切注意子女所结交的朋友。因为人一出生,就是群体中的一个成员,在群居生活中,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逐渐获得成长。无论父母和家人、老师和同学、邻居和朋友,都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青春期,朋友对孩子的影响更为重大。小学毕业的时候,孩子之间通常会显出学习的差别。于是,学业成绩好的就会歧视甚至欺负功课差的。慢慢地,成绩好的和成绩好的走在一起,而功课差的也成群结队地向外发展。父母很放心前面那一群,对后面这一群却经常无能为力。

学校生活以班级为单位,朋友关系大多以班级为基础。班主任为了方便起见,往往只让某些表现积极的孩子占据领导的地位,剥夺了那些具备领导素质却拿不定担任领导主意的孩子的表现机会。这也是逼使班级同学分成不同群体的主要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从学校走出校外,扩大了对朋友的认识,充满了热情,也充满了期待,走入自己的友谊时代。好像有了知心的朋友,就使自己突然变成大人那样,在精神上和思想上,都开始互相交流了。课外活动的相互作用,使朋友关系更为明显。有时在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做好原本以为做不好的事情,完成原来认为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这对于友谊的增进,自然大有帮助。

异性意识也是重要的课题。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孩子,通常以掀掀裙子、拽拽头发的戏弄来表现集体的男女对抗。这时候对异性的关心和好感并未形成,反而是一种不同类的感觉。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对异性不知不觉地关心起来,对漂亮的女孩和擅长体育活动的男孩开始产生思慕的感情,但是目标不固定,而且也不持久。对于双方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具体要求。六年级以后,对自己所关心的和具有好感的对象或多或少有一些固定的感觉,逐渐产生弄清楚对方的心性、吸引对方多关心自己以及常常想和对方接近的念头,好像真的是意中人似的。

父母在孩子的异性问题和男女关系方面,大多不会认真地加以关心;孩子也出于怕惹麻烦、免受指责或者难以启齿等原因,不和父母谈论这方面的问题。于是,和朋友商量便成为孩子唯一的途径。依据调查,孩子有关性的知识,大多是“从朋友那里听来的”。由于道听途说,加上以讹传讹,经常错误百出,产生很多偏差,也造成很多不幸。近年来大力鼓吹性教育,但又矫枉过正,好像要教导中小学生如何性交、怎样避孕,把大人的不正常性泛滥提前到孩子身上,岂不是更加可怕?

亲子之间的性教育,和学校并不相同。家庭的性教育,主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亲子的互动,使子女明白爱情的态度、男女的分工以及爱护有生命的物体。父母以身作则,做子女的好榜样。同时,孩子所提出来的问题,父母不必有问必答,俨然以性教育者自居,反而提供不良的示范。最好是和孩子一起思考、一同研究,让子女真正感觉到父母的慈爱、家庭的温暖,这才是正当的性教育。

在中学阶段,父母最好多注意子女的交友情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之间的互相影响,力量十分强大。现代社会常出现一些不良少年,主要的原因便是父母太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忽略了对子女的照顾,特别是对子女的交友情况并不清楚。子女得不到协助和辅导,当然很容易发生各种问题。往往到了子女被捕,警察打电话通知家长时,父母才惊慌失措,不敢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变成如此模样,是不是有一些说不过去呢?

父母不论工作如何忙碌,每天晚上都要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天南地北地聊聊,使孩子感到父母十分关心自己。也借此机会,父母多了解孩子的状况,发掘深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种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及早发现问题,趁早设法化解。在孩子的暴风雨时期,父母再忙,也应该多为孩子费神操心,不可以听任其自由发展,以免酿成大祸。孩子交友,必须特别留意,除了明了孩子的朋友,最好连对方的家长也认识,那就更加安全了。



第一节 初中好奇求变最为棘手

顺应子女的成长过程


孩子从小学生转变为中学生的时候,一方面心情激动,满怀喜悦;一方面也十分不安,相当紧张。小学阶段,已经爬升到最高年级,现在却要从最低年级开始。那些只有仰头才能看得清楚的高年级学生、不同学科的不一样的老师,都使孩子觉得新奇,也不免有些茫然。

此时,亲子关系随着孩子成长的步伐,也从上下垂直的关系逐渐调整为斜向的关系,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从日常起居、生活琐事到学业、交友都要管。孩子进入中学,最希望的事情便是自己拥有一个房间,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大人,等于宣布“已经不是小孩子”的心意。然而,初中学生毕竟不是一个独立的大人,这一点孩子心里十分明白。尽管有些孩子已经长得比父母还要高,性方面也成熟了,在生理条件上也具备了为人父母的资格,但是,在经济、社会、学识、能力等方面,仍然需要父母的保护和指导才能够生活下去。因此此阶段的孩子内心充满了矛盾,既不希望父母样样都管,也不能接受父母什么都不管。父母最好明白孩子的心理变化,做出合理的自我调整。

邱连煌教授认为,一个人由出生到成年,发展的过程大抵分成完全依赖(Dependence)、争取独立(Independence)以及安于互相依赖(Interdependence)三个阶段。初生婴儿生理和心理的所有需求都要仰赖父母或保姆来加以满足,否则无法生存,当然属于完全依赖。到了会走、会跑、会跳、会笑、会想、会说话、会选择的时候,有时候使起性子来,也会对妈妈“发号施令”一番,把妈妈当成佣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自赖的心理,把系于母子之间的“心理脐带”慢慢地剪断。到了青春期,孩子独立的欲望达到了巅峰,争取独立的行为也表现得十分积极。然而实际的情况又使孩子不得不依赖父母。这种内心的矛盾,导致孩子不断地反抗父母,时常和父母吵嘴,更以一种新的眼光来重新评估父母的言行和价值观。  而所用的标准又经常过于严苛,于是,父母的表现顿时显得一无是处。孩子总认为父母言行古板,思想不够新潮,跟不上时代潮流,实在不足以当成为人处世的典范。这在表面上看起来,简直是对父母的大不敬,实则不过是孩子争取独立的一种手段。这种“血气方刚”的表现,父母最好把它当作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以冷静理智的态度来面对,耐心地辅助孩子,助他一臂之力,使其顺利完成这项任务。千万不要意气用事,以至高无上的权威面孔采取高压手段,否则引起孩子激烈的反抗,闹出令人后悔的事情,实在是不智之举,也是不必要的自找麻烦。



不要害怕和子女吵嘴


孩子和父母顶嘴,说起来既不是什么大事,也不是什么坏事。孩子通过反抗,只是表现自己的存在,希望父母尊重他的人格。对孩子来说,吵嘴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家人骨肉的温暖,每一次吵嘴,都长大了许多。父母是最好的吵嘴对手,为什么一定要全面禁止呢?

父母如果了解子女的心意,知道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吵嘴,最希望的是获得好对手,使自己长大,也为将来留下好的记忆,父母就会冷静地回应,应该斥责的时候加以斥责,应该批评或提出意见时,也要以父母的身份给予批评或意见。斜向的关系,并不是放弃父母的身份,而是采取辅导的方式从旁加以指点,尽量不要直接地指示和纠正。孩子受到相当的尊重,就会更加信任父母,对父母的辅导反而更容易接受,不需要严厉的斥责。孩子完全不顶嘴,长大以后,必定缺乏奋斗创造的精神。孩子和父母顶嘴,并不是不乖,有时以说笑、幽默的轻松方式,更为容易化解紧张的场面。孩子都有自尊心,若是一味以严厉的态度来对待,很可能引起反感,伤害了亲子关系的和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自动调整自己的感觉。马克·吐温(Mark  Twain)就曾说过:“十六岁那年,我以为我爸爸是世上最笨的人。到了二十一岁那年,我蓦然惊觉他老人家在过去五年内,竟然学到那么多!”青少年在争取独立期间,对父母的所作所为,不免戴着有色眼镜,认为其顽固主观,根本不合时势的潮流,尤其是自己的父母和朋友的父母相比,总觉得朋友的父母比较开明。为什么别人可以这样,自己的父母就认为不行?因而倍感委屈。

父母最好的做法,是了解子女的心情,知道孩子长大了,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以前父亲发火时,孩子有些心惊胆战,赶快迫使自己就范。现在则不是这样,孩子认为父亲心中只有他自己的存在,没有别人。父亲看到孩子做出他不喜欢的事情,便暴跳如雷,任意地吹胡子瞪眼睛,孩子对此心里十分不满。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孩子就顶撞父亲,即使父亲打他,也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的。既然如此,父母不如扮演教练的角色,教导并辅助子女度过这一段狂风暴雨期。等到孩子独立,达到某种程度时,自然会停顿下来,亲子关系也会产生某种变化。

顺利度过暴风雨期的子女,对父母不再盲目服从,也不一味反抗。换句话说,子女不再完全依赖父母,也不彻底对立,而是呈现一种互信互赖的坦诚关系。子女会征求父母的意见,但是不一定完全接受。父母的价值观,子女会坚持,不过表现的方式,却与父母不一样。

这个时期的孩子,身体、情绪、心智、兴趣、性格各方面,都有显著的变化。孩子内分泌腺活动旺盛,身高体重迅速增加,变得好吃、好睡也好动,父母不要误以为孩子贪吃、懒散和贪玩;孩子由于生理变化快速,但是无法控制精致细微的动作,因而显得有些笨拙,父母也不要误认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精神有问题。孩子自我意识强烈,对所接触的事物喜欢以自我所知、所感、所想的标准做出主观的判断,父母最好暂时稍微放松,使其获得相当的满足。对于孩子的强烈自我意识,外部环境会采取批判的方式,由家庭开始,逐渐扩展到学校、社会和国家,这种自我意识如果遭受阻碍,就会由外部转向内部,使孩子陷入忧虑,甚至变为悲观者或心理失常者,也可能不幸走上自杀的恶途。

自立和依赖的心理冲突,有时因父母的矛盾态度而变得更加难以解决。父母一方面希望子女自立,不要样样依赖别人;一方面却又处处干涉子女的行为,好像样样都看不顺眼。这种矛盾的态度,使子女不知何去何从,徒然增加内心的冲突,导致很多心理障碍。



专家的建议


关于父母对这个时期子女的应对方式,游福生教授提出以下建议,兹说明如下,以供参考。



密切注意子女所结交的朋友


在父母的绝对影响下,度过儿童时期的孩子进入青春期,这时候父母最好能够放开手脚,让孩子走到朋友的圈子里去。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很可能只看到自己的矛盾、阴暗面和不足的地方,以致陷入自我否定和极度的孤立中。于是,朋友的互相勉励、日记的宣泄作用,成为孩子的两大寄托。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丰富自己的思想,是使孩子快速成长的动力。但是,若是交友不慎,很容易变坏。所以,父母从旁安排品学兼优的朋友,实在十分重要。有朋友彼此互相劝勉,发挥益友的功能,当然有助于孩子的正常成长。



促使子女课余参加正当的活动


孩子精力充沛,一定要设法加以疏导,使其获得正当的发泄,不能禁止、压制,以免造成心理障碍。父母配合老师,诱导其投入课余活动,必须通过沟通,获得子女的同意。孩子心甘情愿投入活动时,还要从旁鼓励,使其有始有终。大部分孩子开始时兴趣浓厚,不多久便改变主意,或者遭遇困难时就心灰意冷。这种缺乏耐心的表现,父母要多加安慰,常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使之养成有恒的良好习惯。孩子的过剩精力,也可以用来帮助父母的工作。只要彼此商量,乐于协助,同样有益于身心的发展。



经常对子女表示关怀并多利用机会交谈


孩子需要他人的关怀和爱心,当孩子遭受挫折时,父母最好多加安慰,鼓励其再接再厉。问问孩子需要哪些协助,而不是加以斥责或者任意嘲笑;鼓励孩子吐露心声,把内心的感觉说出来,能够配合的,尽量予以配合。平时常抓住机会甚至制造机会和子女谈天,用餐时也可以提出一个切身的主题,发表各人的见解,以资交流。但是,彼此要尊重,不能辩论,只能陈述表达。当孩子主动找父母沟通时,父母最好表示非常欢迎,显得十分高兴。平日养成交谈的习惯,子女遇到问题,才能及时提出,从而获得父母的协助。



父母要尊重子女的合理选择


孩子有自己的活动目标,只要安全方面多给予注意,任何选择都可以让其尝试,以养成自我独立判断的能力。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父母在必要时提供意见,而不加以干涉,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动放弃,更容易使孩子由于获得相当的尊重,不致阳奉阴违,在父母看不见的时候偷偷地尝试。孩子有时做出失败的选择,父母也不必过分斥责,因为孩子从失败中已经获得教训,只要促其自我反省,多加检讨便可,不让挫折打败孩子上进的心,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与其晚失败,不如早失败,不用害怕。



给予子女独立的经济权


孩子到了中学阶段,对于金钱的概念比较明确,父母按月给予固定的金额,让其自行处理,应该是训练理财的好办法。给予的金额,最好由亲子双方商议决定。既然确定,一切开支少加过问,让子女自理,以培养其独立精神。孩子的学费,由父母负担,生活费用则通过亲子商量,以节俭适用为原则。家庭再富裕,孩子也不能从小养成奢侈的不良习惯。



培养亲子的和谐气氛


学校里的教材大多是经历千古考验的产品,这些教材的正确性不容怀疑,不能因为现代社会风气的败坏而有双重标准。古圣先贤所遗留下来的美德,不会因时代变迁而降低价值,固有的美德永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社会风气会改善,只要我们的道德标准不降低。社会治安不好,更显现道德的重要性。父母子女的关系应该保持和和气气,彼此敬重。父母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应该以容忍和教导来辅诱,多鼓励、多称赞,少说缺点而多说优点,也是“父父子子”的合理表现,最好尽量配合。



鼓励孩子多帮忙家中的事务


大部分家庭都会要求子女分担家务,而大部分子女也都做得很无奈,一旦不做,就会被认为没有责任感。但是责任感是对别人负责还是对自己负责?或是对事情负责?如果大人心中所认定的责任是子女所不能挑选的,那么对责任感,子女恐怕会认为是大人推卸责任的借口,从而不想拥有。父母最好采用商量、讨论的方式,让子女有选择家务项目的机会,使子女自动自发地分担家务。因为自己既然是家庭的一分子,理应分担部分家务。



随时纠正子女的偏差观念


观念指导行为,有正确的观念,言行才会趋善向上,不致误入歧途。若是发现子女观念有偏差,最好及时纠正。这时候要妥善运用方法,态度温和,并且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譬如孩子很容易接受老人的要求,认为敬老是一种美德。父母最好告诉他,天下事都有条件、有前提,而且大多是相对的,很少是绝对的。父母要教导子女,不要把敬老当作教条,以免有一天遇到来意不善的老人,不知如何应对,甚至吃亏上当,也未可知。

初中阶段的孩子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很大,父母要多加开导,耐心辅导。对于常有极端行为表现的孩子,要多加容忍,千万不要责骂压制,以免造成怀恨、抗拒的心理。高中阶段已进入青年时期,心智思维都更加成熟,父母可以让他独立自主,但是原则上的提示和必要的辅助仍然要及时。否则不小心走偏了,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害。

奉告中学生的父母,在这个阶段的教养原则还是人格比知识更重要。  大部分学业优异的学生,不仅天资聪明,而且具有良好的品德。譬如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劣等生会把责任推给老师和家长,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他人;优等生则自己反省,认为责任在于努力不够,错在自己,并不在别人。劣等生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稍有挫折,很容易感到灰心,甚至自暴自弃;优等生并不容易气馁,反而为了求取更好的表现而更加努力。

世界上资质优秀的孩子其实很多,但是要使其这些优秀的资质不断地增长,成为有大成就的人,却十分困难。原因即在过分重视知识的获得,却严重地忽略了优良性格的培育,以致埋没了原本十分优秀的人才。天才并非天生的,必须靠后天的努力才磨炼得出来。唯有品德良好,才经得起磨炼,才能够妥善运用知识来造福人群社会。



第二节 高中阶段培养自律自制能力

辅导子女建立正确的两性关系观念


子女进入高中,全家人都值得庆幸,安全度过暴风雨期,情绪逐渐趋于稳定,比较容易摒弃空洞的理想主义,塑造脚踏实地、富有理想的人生观。特别是女儿,度过“让父亲为她坐牢的岁月”,怎不令人高兴!

美国人生女儿的时候,朋友们都会向父亲祝贺,并警告他十三年后,准备坐牢。因为女儿长到十三岁,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女儿一定会闹事,或者遭受外人的欺侮。做父亲的,不能不挺身而出,为了保护女儿而与人发生冲突。因此而坐牢的概率很大,所以预先提出警告。真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这种恶劣的情况,其实就是性自由、性开放所导致的恶果。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十分重视贞操。合理的解释,应该是男女双方抱持平等对待的态度,彼此都忠诚地坚守贞操,除了夫妻之外,不能和第三者发生性关系。后来由于男性在外,接受太多的诱惑,才演变成不平等的贞操。如果不能早日恢复男女平等的贞操观,恐怕离婚率的日趋增高必然导致大家对婚姻的恐惧。这对人类的生生不息,也产生很大的威胁。

平等的贞操观,便是男女双方都应该坚持:除非要结婚,否则不要发生性关系;一旦发生性关系,就要结婚。而结婚之后,要共同防卫,不让第三者介入。这种婚姻关系和性关系的高度排他性,即为贞操。一直到男女双方有一方死亡,或者婚姻关系真的到了无法维持的地步,离婚之后,恢复自由身份,才可以重新开始和别人谈恋爱,并看看要不要结婚。

女儿初次来月经时,母亲要告诉她,这是值得女性自傲的事情。女儿对于初次月经的来临,不免有一些惊慌和不安。母亲每天和女儿生活在一起,最了解女儿的身体状况。要告诉她这种生理上的变化,是值得高兴的现象,说明女儿已经具有做母亲的资格,当然值得高兴。并趁机告诉她,做妻子、做母亲,是女人的使命。让女儿明白:性是光明正大的事情。让女儿养成自己洗涤内衣裤的习惯,明了自己的生理功能,是为了创造新的生命。这种功能,一定要保持到结婚那一天,不能够随随便便乱加使用才显得珍贵。利用洗涤内衣裤,来培养女儿对性的自傲和自觉。告诉女儿:性的问题必须自己保护,自己坚持。女性一生除了丈夫一人以外,不应该委身于别的男性,这种精神上的、肉体上的纯洁是最为宝贵的贞节。

有些人主张性自由、性开放,事实上也造成了很多家庭破碎,使子女无法接受正常的教养,实在应该早日设法加以制止。也有少女喜欢拿性自由作为谈话的题材,上网寻求援交,不但伤害了心灵,也伤害了身体。母亲要告诉女儿:没有爱情的性关系也会受孕,这种不幸的宿命,身为女性必须加以防范。

父母最好通过家庭会议使子女明白:恋爱没有条件,婚姻却是有条件的。一个人缺乏成家立业的能力,为什么还要这么早结婚?徒然增加自己的苦恼,也连累到整个家庭和社会。既然没有结婚的条件,为什么要这么早就谈恋爱?一旦恋爱成熟,非结婚不可,岂不是破坏了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什么好处?弄得学业不成,各种准备工作都来不及完成,是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呢?

我们的建议是:在中学阶段,借着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彼此了解异性的情况,并不需要进一步往来,尤其不应该恋爱,以免耽误学业,影响以后的发展。

一般学校,相信都有不成文的规定:学生未婚怀孕的,一律退学。邱连煌教授指出,自心理和生理观点来看,怀孕中的少女,不论已婚未婚,都必须面对三重困难:

第一,青春期的孩子经常不断地自我追寻,持续追问“我是谁”“我像什么”“我的将来怎样”。

第二,生理状况因怀孕而引起急剧的变化,情绪也随之起伏不定,对生孩子产生莫名的恐惧,对未来的日子也失去信心。

第三,由少不更事的孩子一下子跳升为人母为人妻,距离实在太大,一时措手不及,难免心慌意乱。

这些内在的心理困扰,足使婚前怀孕的少女痛苦万分,如果加上外在的社会压力、家境贫穷的经济压力,那就更加无法招架。未婚怀孕少女的内忧外患,容易造成社会上、保健上、教育上的三大问题:

首先,由于怀孕的关系,很可能被迫早婚。据统计,这种不幸的结合引起的离婚居所有离婚原因的第一位。更糟的是,如果这些未婚怀孕的少女不能适时获得适当的辅导,往往会在今后几年内,生出一两个“没人要”的孩子,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其次,怀孕少女和年纪稍大的孕妇相比,比较容易罹患血毒症(Toxemia)、贫血症(Anemia),也更容易出现早产、高血压和体重过重的现象,从而造成保健上的问题。

第三,怀孕是中学女生辍学的最大原因,年纪轻轻就失学,不啻毁灭她们的未来希望,断送一生的幸福,种下来日无业、失业的恶因。青少年时期的少女,与同年龄的朋友分享快乐、分担忧虑是十分重要的心理需求,而退学后她们离开了朋友同学,这种需求很难获得适度的满足。因此心里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心想学校老师、同学、朋友都相继弃她们于不顾,不免悲从中来,深感人生的变化无常。这些教育上的问题,也是父母和孩子难以解决的。

父母可以举出若干实例,预先防止子女在中学阶段便和异性朋友谈恋爱。不恋爱才能专心求学,成为高中生首要的守则。特别是女儿,做母亲的应该教她懂得恋爱的真正意义,不断提醒她,人生恋爱以一次为最理想。对于有人把当时发生的感情就称为恋爱的观点,必须坚决反对,不能让子女以讹传讹,接受这样的恋爱观。因为世界上只有男和女,而男和女的结合,只有正式合法才不致被称为野合。不能够把恋爱当作游戏,否则结局相当可怕,必须格外警惕。

高中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增进自己对异性的了解。换句话说,父母最好帮助子女,从小学开始便能够对男女的性别差异有正常的认识,也建立两性之间健康的关系,到了高中时期,参加学校所主办的郊游、露营、晚会、演讲、辩论、球赛等活动,使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师长的辅导下,建立不同性别的正确观念以及培养正当娱乐的兴趣。将来高中毕业,或者进入大学以后,与异性朋友交往时,比较顺利而减少挫折。

父母在辅导子女了解异性的特质时,我们建议:男性不妨带一点傲气,女性最好多一点矜持。我们明知许多专家学者都不赞成这样的教导,仍然做出这样的建议,当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理由有三,分述如下。

男性最需要的是责任感。把养家活口、一家人的生活责任挑起来,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男人,多少带有一些傲气,才是正常的表现。傲气并不是骄傲,却是争气的象征。很神气,一点也不骄傲,才叫作傲气。和这种男性结婚,由于责任使然,他们至少不会到处搞婚外情,因此也更加安全。

女性最重要的是贤惠。心地清白、爱好整洁、大智若愚、有些害羞而且富于幽默,有这样美好的条件,怎么可以不矜持呢?不随便答应人家的邀约,要有时间、地点、人员、内容的限制。这样将来结婚之后,丈夫才会放心在外努力奋斗,而没有内顾之忧。

未婚人口有多少,男女的比例如何,其实并不重要。每一个人所需要的异性结婚对象,若是一生只要一个,还担心那么多做什么?何况找不到合适的,不结婚也不算罪过。急什么呢?既不想依赖对方——事实上一切都可能发生变化,谁也靠不住,也不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到处滥交——因为情场得意,其他的地方就可能遭殃。男不争气,女不矜持,将来结合在一起,苦恼多多。不如一开始便慎重小心,以男争气、女矜持为选择对象的条件之一,然后才逐渐了解其他因素,更为可靠。

在不谈恋爱也不打算结婚的先决条件下,通过正常的机会,参加正当的活动,对异性多做了解。把心力集中在如何选择将来要攻读的科系,或者进入社会以后打算从事什么行业上,应该是高中学生的重大任务。



培养子女的独立精神和自赖行为


要不要考大学?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其实相当简单。我们不必冠冕堂皇地反对什么文凭主义、升学主义,事实上全世界在这方面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日本孩子只要考进东京帝大,美国孩子若能申请进入(实际上和考试同样困难)哈佛大学,英国孩子成为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的学生,法国孩子进入巴黎大学求学,可以说人生的大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其余的部分自然有很多人来协助。对我们而言,要不要考大学并不重要,考不考得取好的大学才重要。我们的考试制度尽管被很多人痛加批评,也存在着若干问题,但是,无论如何,是一座大家公认的筛选器。考上好大学,想尽办法也要去读;考不上,实在不必补习再补习,死命往大学里面挤。笔者在大学教书的时间相当长,常对学生说:能读书的人,轻轻松松就读得很好,若一定要读得那么辛苦,干脆放弃算了。人人都不停地求学,满街都是博士、硕士,社会不见得更加安宁,国家也不见得必然富强。

最要紧的是,从小培养子女读书的兴趣。真正能够读书的孩子,不可能受到埋没。父母只要提供子女读书的机会,并且告诉孩子,学业成绩好坏倒在其次,最主要的是必须品德良好,以免破坏自己的前途,也影响到祖先的清誉。  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导正确的观念,会读书的孩子,自然会好好读书,用不着父母担心。

比较麻烦的是,孩子认为读书是不得已的事情,为父母而读书,为成绩而读书,为升学而读书,就是不为读书而读书。具有这样心态的孩子,对读书不可能有兴趣。考前读一读,考完就不读。在学期间不得不读,一旦毕业,便下定决心从此不再读书。许多博士、硕士,是一路硬逼出来的,并没有什么成就。从而也证明被动的学习、消极的读书,不可能产生多么宏大的效果。

现在教育普及,又提倡终身学习,求学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变化,求学的机会比以前多得多。父母不必强制要求孩子高中毕业立即要考入大学,若是有困难,或者出于其他理由,以后上大学的机会也多得是,并不是错过这一次便永远进不了大学。父母应该关心的是子女的兴趣和志向,通过彼此商量,选择所要投考的科系。父母最好不要把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勉强子女接受,而应该尊重子女的选择,让子女走出自己想走的前途。我们看过很多案例,有些父母一定要孩子照着自己的路去走,结果都是失败的。

子女要求赴国外留学,父母要不要答应?我们知道有些父母费尽心思也要把子女送到国外去求学。我们在国外看到很多小留学生,大多心理上很不适应,很容易曲解父母的好意,认为父母忍心把自己安置在陌生的地方,因而产生不少的怨恨。高中毕业就出国留学,对本国的历史文化尚未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就到国外接受异文化的洗礼,很容易被同化,结果将来回国后样样不能适应,等于出去一个便丢掉一个。

我们建议:先让子女在国内完成大学教育,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入的认识。等子女年纪较大,情绪也较为成熟后,才尊重子女的意愿,决定要不要赴国外留学。有了比较完整的人生规划,再来考虑出国留学的事宜,应该比较妥当,也更加安全。

发展独立精神,培养自赖行为,必须亲子共同努力,互相配合。邱连煌教授提出三个原则可供参考。



满足子女的依赖需求


独立的意思,其实就是自赖;而自赖的起点,必然是依赖。依赖和自赖,不过是一物的两端,一为起点,一为终点,关系十分密切。心理学家主张,要培养自赖,必先满足其依赖欲求。孩子平日一直受到大人的关怀,依赖需求获得适度的满足,便会把全副精神集中在自我发展上,勇敢地探索周遭环境,大胆地尝试各种经验,热烈地接触各类人物,努力学习自赖行为。相反,受人冷落或排挤的孩子,一心向往大人的关怀,就会千方百计想办法引人注意,哭叫、喧嚷、闹脾气、装病痛,甚至偷窃抢劫,可以说但求达到目的,完全不择手段。除了依赖父母之外,还会到处制造令人头痛的问题。儿童时期的依赖需要,如果一直没有获得满足,变成根深蒂固的病源,青年时期仍然会发作,父母必须耐心辅导,以下面所提的原则来对待。



父母该放手时就要放手


即逐渐把控制子女的双手松开,适时适度地增加子女的自由。好比放风筝,孩子的独立欲望相当于拉风筝的线,放线时要顺着线的张力,适度地拉开。不可以一下子就把线放得太快太长,以免风筝顿时失去依凭,说不定马上坠落在地面上;也不能把线抓得紧紧的,丝毫不放松,否则风筝根本飞不上去,而且有坠毁的危险。有些父母,下意识里害怕孩子一旦长大成人,就会远走高飞,离开父母。于是,情不自禁地对孩子的感情加以“垄断”,限制子女向外发展,不准其与朋友交往,使孩子身心受到束缚;贬低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以降低其自信心,使其不敢想象自己过独立自主的生活;诉诸子女孝心良心,使孩子不敢稍有背离的念头,以免不孝;实施过分保护政策,凡事都为儿女做得好好的,不需要子女操心动手。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能力完全丧失,永远依赖父母了。



父母要尽量鼓励子女自立


孩子想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自己的事情,父母不但不应该加以阻挠,反而应该多加鼓励,以培养其独立自主的习惯。只要这些事情不妨害身心健康与课程学业,而且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都应该放手让孩子自赖,让孩子从实际经验中吸取宝贵的教训,进而陶冶其自主的意志和自治的精神。

我们再以放风筝为例。孩子刚开始放不上去,极需大人的帮助,这时候孩子得不到好的助力,就会灰心丧气,说不定从此不再尝试,对放风筝完全失去兴趣。实际上大人最有兴趣的事情,莫过于当孩子放不上去的时候,把风筝拿过来,很快就放上天空。如果这时候还紧拉着风筝,不肯放手,孩子会很失望,认为大人自己在玩而不是帮助他,所以最好的办法,便是大人把风筝放上天去,立即交给孩子,告诉他如何控制线的张力,如此便皆大欢喜。由依赖而自立,这是青年期培育的重点。让孩子自觉、自律、自制,逐渐做好独立自主的各项准备,一旦考取大学,或者找到合适的工作,便可以放心地让子女离开家庭,奔向前程。

人都喜欢自主,也都喜欢自动,由自动而自律,然后独立自主,原本是人生必经的历程。现在的问题是,当儿童自动时,父母便加以制止,这样不行、那样不可以,弄得孩子不敢自动,父母又反过来骂他不自动。父母的想法是孩子不自动便罢,一自动就天下大乱,所以不得不斥责、禁止。殊不知孩子因而恐惧自动,对身心发展产生障碍。最好的办法,还是比照上述放风筝的方式,辅助孩子自动,帮助其自律,以促进其自治。有一天自动自发,而且合理表现,那才是长大成人的喜悦!

进不进大学?读什么科系?要不要先工作一段时间,然后才进大学?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非怎样不可。只要孩子心目中有父母,放手让孩子自立,就用不着害怕会因此失去孩子。

孩子进入高中以后,要注意培养其独立的人格以及自制的精神。在学业方面,要鼓励其自动自发地求取知识。父母尽量减少直接和老师联系,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家中最好每月举行家庭会议,讨论与孩子切身有关的事宜。子女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报告在校的状况、师生的趣闻,也可以规划郊游、参观等活动,以及零用钱的使用等。如果有争论,父母也不必生气,最好另择机会,耐着性子向子女解释,不能当场发火,大声斥责,影响以后会议的效果。子女所看的课外读物,父母最好要多加了解。现代许多作品,对孩子的身心有害无益,甚至有些作品所描写的个别情况简直匪夷所思,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偏激或颓丧。如果发现不妥,必须和子女讨论,使其透彻了解,不致盲目相信。现在网络信息发达,最好能够趁早提醒子女:计算机是工具,而不是玩具;网友是陌生人、隐形人,不值得信赖;笔友是幻想中的人物,并不真实。孩子和邻居小孩吵架,父母要先去向邻居道歉,赔不是,而不能站在孩子这一边帮孩子说话;回来后再聆听子女的申诉,表示同情,却不赞成这种吵架的方式。这种以身作则的方式,让孩子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是非而终生受益。



第三节 如有脱轨及时辅导纠正

提高孩子成长期的适应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人生是一种适应历程。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想尽办法要好好应付外界的要求,满足内在的需要,企求在主观上获得满足与幸福的感觉。我们可以说,人生幸福与否,取决于个人适应的成败。感觉是一种反应,是接受刺激时内部所引起的反应,刺激是外来的,感觉则是我们自己的活动。



胎儿时期


胎儿时期的刺激来自母体和胎盘。母体是他的大环境,子宫则是他的小环境。母亲的生理或心理方面的重大变化,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以后的适应问题。譬如某些药物会使胎儿的上肢产生畸形,从而使其长大后产生很强的自卑感。母亲持续严重的情绪问题会导致胎儿出现唇腭裂现象,并且影响胎儿智能的正常发育。怀孕期间母亲的甲状腺分泌不足,也会影响胎儿身体的结构而患上矮呆症。孕妇对怀孕,由于不同原因而心生不满或心存罪恶感,也会使胎儿的胎动次数增加,长大后会产生更多的适应不良现象。胎儿期所造成的外表、智能、情绪及行为影响,有的永远无法挽救。我们把胎儿期列入年龄来计算,实在很有道理。



婴儿时期


婴儿时期开始独立行使呼吸、消化、排泄等功能,但在很多方面仍需仰赖他人。周围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通过母亲对婴儿发生作用。婴儿的活动以口腔为主,所以也称为口腔期。只要口腔获得适当的满足,身边又有固定的母性人物持续给予保护,提供适宜的刺激,婴儿的身心发展就不致发生严重的问题。若是嘴唇不能获得满足,就会吸吮手指,或者将这种不满足感埋在潜意识中,长大以后产生不正常的心理和行为。太早或突然断奶,对婴儿会引起心理障碍,同样也会造成不良的适应。

婴儿的后半期,重点由口腔转移到肛门,称为肛门时期。经由排泄粪便、解除内急压力所获得的快感经验对肛门活动产生满足的感觉。父母在训练婴儿便溺习惯时,如果过分严格,使婴儿在情绪上受到威胁、产生恐惧,将会影响其人格的发展,长大后容易变得冷酷无情、顽固、刚愎自用、吝啬、暴躁,甚至于生活秩序紊乱。

在婴儿时期,如果母亲去世、父母离婚、被遗弃、送给别人做养子女、母亲忙碌托人抚养、母亲情绪不正常或者对婴儿怀有恨意,都会导致婴儿缺乏充分的母爱,长大以后会变得性情孤僻、智力不足、感情冷漠,而且对自己没有信心,自我抑制力不足,因而常有犯法的行为。



幼儿时期


幼儿时期开始由软弱无助走向自我意识逐渐增长,继而产生保护自我的心理需求。先以反抗,后以占有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生活范围。于是,独立的人格与环境的对立,成为今后心理适应的主要课题。幼儿虽然比婴儿更具有独立的能力,但是父母的保护还是十分重要。这时父母对幼儿最好兼有保护和放松两方面的态度。保护幼儿以避免身体上的病痛,而适当地放松,可使幼儿的自我意识获得积极的发展,不致因过分挫折引起强烈的自卑感。但是,一般父母容易做到保护,却很难适度地放松,不知不觉威胁到幼儿的自我意识,间接地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



儿童时期


儿童时期几乎都在小学接受基本教育,和学校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没有进过幼儿园的儿童,进小学更是一件大事。由于性格懦弱或者学校的压力过大,有些儿童害怕或拒绝上学,这种适应不良的问题必须及早加以辅导,以免其人格发展受到不良的影响。

在校适应不良,儿童会以头痛、成绩不好、好打斗、逃学、说谎、偷窃、反抗、孤独、退缩、自卑、嫉妒、犯规等方式来表现。父母最好配合老师,保持情绪稳定,心平气和、胸襟宽大地接受事实,同情儿童的困难,并协助其解决问题。切忌冲动与任性妄为,以免辅导工作难以进行,而且可能迫使儿童走向歧途。

我们提出这些说明,主要在建议大家:一个巴掌拍不响,孩子的适应不良,与父母和家人都有密切的关系,千万不要把所有的责任完全推在孩子身上。

有些朋友会把孩子带到办公室里。孩子说话非常大声,大家都回头看他,他却依然故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大人们说话的时候,他也不时地插嘴。这种偏差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加以纠正,恐怕就会引起同事的不满。父母不管,外人忍无可忍,就会开口来指正孩子。此时父母的脸面固然无光,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因而受伤。

父母把孩子带到办公室之前,应该向孩子说明:那里不是自己的家,说话要放低声音,不可以大声,以免妨害大人办公;如果大声说话,吵闹到大人,下次就不能再去,说不定这一次就会受到指责,对父母和孩子都很不好看;大人们在讲话时,小孩子不可以插嘴,一定要等到大人讲完,有什么事情才可以提出来,如果真的有紧急的事,只可以拉拉父母的衣服,父母自然会处理。孩子到了办公室,说不定很快就大声说话,这时候父母必须赶快把孩子带到外面,重温事前的约法三章。等待孩子保证能够小声说话、不任意插嘴之后,才带他进入办公室。回家以后,还要把当天的经历彼此重复检讨,以加深印象,以纠正其不良习惯。

有些学生失去家庭的温暖,缺乏父母的关怀,心理上逐渐产生很大的变化,不但失去平衡,而且充满了仇恨、猜忌和恐惧,言行逐渐残暴、狠毒、堕落。只有足够的刺激才能够暂时满足其心灵的需求:不分好坏,都急于尝试,各种偏差行为相继出现,无非都在弥补心灵的创伤。但是这些反常的行为却遭到众人的白眼,没有人关怀、同情,更加速孩子内心的怨恨,视众人为仇人。

有些从未吃过苦头的孩子,在富裕的环境中只知道闲荡花钱,自私自利,并没有真正善尽学生的本分,更谈不上努力用功。他们从不良刊物或影片中学到很多寻求刺激的方法,麻醉自我,失去自我,也失去太多的人性,在家是顽劣孩子,在校则是问题学生。面对这样的情况,一方面需要学校成立辅导中心,由专职教师来加以辅导;另一方面也需要父母的永不放弃,坚决用心挽回。



及时发现子女偏差行为的先兆


孩子走入歧途,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不能在学业上获得满足,只好铤而走险,从其他途径求表现,实际上真正的原因还是品德修养不好。  品德良好的孩子,只要不变坏,学业可以慢慢来,终究有补救的机会。若干大器晚成的人士,莫不是品德良好,而童年学业成绩并不出色;那些“小时了了”,从小学业成绩出众的人,却由于品德不良,最终造成了“大未必佳”的恶果。

品德不良表示道德意识比较薄弱。单凭口头训示,不如实地参观孤儿院、残病医院,让孩子亲眼目睹,看到比自己更不幸、更可怜的人,面对生死边缘挣扎时的景象,应该会悟出若干道理,后悔自己的不是。如果因此而改过自新,重新做人,那才是万幸。

身心健全的孩子也可能产生偷窃的行为。他的动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贪得的需要,或者基于逞能的心理,以冒险偷窃来表现独特的才能。还有一些孩子,根本搞不清楚什么叫作所有权。对这一类的偷窃行为,父母千万不要大惊小怪,自乱阵脚,反而搞得孩子不知所措。最好耐心观察,看看如何发展。大家都不去提它,说不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些劣行很快就消逝无踪,岂非更好!

但是,有些偷窃行为是习惯性的,不能控制的。这种病态的偷窃,大都由于缺乏关怀所引起。动机是不自觉的,孩子不知道为了什么,就是有偷窃的念头。此时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给孩子更多的关爱,逐渐改变这种不良的习惯。大多数病态的形成是由于情感发展遭遇挫折的结果,单方面治疗外在的偷窃行为,不如探究其根本原因,消除孩子心灵上的恐惧与憎恨来得有效。

父母若是不能自我检讨,就会把一切责任推给社会风气不良、电视节目欠佳、学校教育不够严格、孩子交友不慎。实际上,孩子的偏差行为大部分来自心理因素。譬如金钱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爱的象征,不论孩子所偷的是金钱、珠宝或者其他的东西,他不自觉的目的都在“偷爱”。若是父母发现他偷窃,便不问青红皂白地严加斥责,甚至痛打一顿,孩子的感觉则是父母恨我而爱钱,于是,更增强偷窃的欲念,家里偷不得,索性向外发展,向同学或其他人下手。

孩子进入初中之后,学校的老师不像小学的班主任老师管教得那么多,许多事情需要孩子自己去思虑、判断和决定。孩子心目中老师的权威性逐渐降低,连带地也把父母的权威性降低了,父母所说的话,若是不合孩子的心意,也会加以反抗。其实这种现象,早在孩子五六岁时就已经出现,十四五岁时,反抗得更为强烈。父母最好不要把这种现象看作反抗,以免认为理所当然而放弃了教养的责任。不视为反抗,却把它看成孩子独立自主的良好现象。孩子独立自主,原本是父母期盼的成果,现在孩子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父母当然乐于辅助。

不良的行为总有其先兆。下列各项是常见的现象,父母如果发现子女有这些行为,最好特别提高警觉,和子女多多沟通,以期防患于未然:

◆  喜欢变换发型,或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每次外出时,一定要先洗头发,细心整理一番。

◆  一向衣着朴素,忽然讲究华丽。问他这些衣物从哪里来,他会说是向朋友借来的。

◆  对父母表现得过分反抗,或过分依赖。

◆  与朋友往来得十分频繁,特别喜欢和高年级学长交往。

◆  向父母索取零用钱的次数突然增多,而且说不出用途;或者以打工为由,延长在外时间,却又说不出在哪里打工,或者做什么工作。

◆  父母给的零用钱不多,却发现子女有很多钱,常常花得很大方。

◆  喜欢充老大,送礼物给朋友。

◆  借口把钱丢了,或者朋友借钱,要父母支持。

◆  家里有朋友来访时,经常独自躲进房间里。

◆  收藏陌生人的名片。

◆  在书包或抽屉里发现当票或奇怪的用具。

◆  身上携带火柴盒或打火机。

◆  内衣裤忽然特别讲究,自己购买特定的牌子,甚至喜欢穿着异性的内衣裤。

◆  女生把裙子改得特别长或特别短。

◆  没有生病,却带有药丸或药瓶,常独自关在房间里,行动显得鬼鬼祟祟,或者服用镇静剂。

◆  借口到同学家做功课,在外过夜,却说不出在哪个同学家中。

◆  借口参加社团活动,回家时间变得不规律。

◆  时常逃课,回家也说不清楚到哪里去了。

◆  朋友的电话忽然增多,常抢着接电话,并且低声交谈很长时间。

◆  对父母不敢正视,有偷看的倾向。

◆  书包上贴有特别标志,或者喜欢和异性交换书包。

◆  不用父母提供的书包、文具,经常换用新的。

◆  喜欢戴太阳眼镜,回家也不摘下来。

◆  变得十分多疑,任何事情都要加以猜测。

◆  学业成绩忽然下降,却又说不出原因。

◆  偏食、少食,甚至异食的现象十分严重。

◆  喜欢动手打人,或者蓄意破坏东西。

◆  关起门来偷偷阅读不良书刊。

◆  破坏教室秩序,造成师生不安。

◆  屡次违反校规。

面对以上情形,父母最好减少与子女这样的对话:“不要惹爸爸生气”“不应该这样,妈妈会骂你”“很难看,不要去做”,或者“不像样,快把它丢掉!”子女从小听多了这样的话,就会认为善恶的标准由他人的观感而决定,自己反而丧失了判断的能力。一个人若能不注意别人的眼光,就会自己发现真正的善恶。我们一向太重视社会的标准,所以造成很多阳奉阴违的伪君子。对于是非、善恶,最好用自己的心来判断,从小就知道凭良心,不欺骗自己,并不以他人的眼光来决定善恶,这样的子女比较不容易变坏。

现在讲求自由、民主,以致很多学生拿民主做挡箭牌,任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种错误的民主观念很容易形成利己主义。父母最好让子女明白:自由是建立在不自由的基础上的,大家都遵守规定,看起来不自由,但是正是因为这种不自由,大家才能够自由地生活。民主是大家做主,而不是自己就能够做主。自由和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