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全集 > 第二节 组织没必要害怕因人设事

第二节 组织没必要害怕因人设事



一般企业在组织方面所遭遇的问题,大概都是下面这几种:

1.企业里面各部门的业务内容不明确。到底我这个部门该做些什么,我自己都说不清楚。

2.各部门之间责任范围不明确。到底我应该做到什么地步,你应该做到什么地步,我们彼此之间责任怎么划分,大家都不是很清楚。

3.对于其他部门的业务内容我们也了解得不明确。你说营销部门在做些什么我不清楚,财务部门管到什么地步我也不清楚。

4.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权限也不明确。到底哪些事情我可以决定,我决定以后有没有人怪我,我也没有把握。

5.各种事务手续不明确。我要领一个东西,到底要经过哪些人,出个货要经过什么样的手续,好像手续随时会变。

6.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不明确。我们企业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好像每个人的说法都不太一样。

7.主管的想法如何不明确。你问他,他说没有意见,但是他又好像有意见,但不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8.这件事情到底该谁负责不明确。我现在要做一件事情到底找谁,甲说是乙,乙让我找别人。

9.最后的期限是什么时候不明确。因为中国人往往会把最后的期限提前或延后。比如最初说三天,最后变五天,甚至七天也无所谓,最后的期限到底是什么,不明确。

10.做到什么标准才合适也不明确。

这十个问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明确。没有一样东西是明确的,这是中国人最了不起的地方。

这几个问题还有另外一个特征,就是通通跟人有关,离不开人,又不明确,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有没有办法使它明确?好像也没办法。这就牵扯到组织跟人力的关系,一个组织是确定下来的,人也找来了,能不能发出我们所预期的力量呢?我想这是不一定的,有的可以,有的不行,程度不一。

形式上组织是为了协调每一个成员的活动,协调成员的职务关系。实际上担当职务的是人,组织一切活动都需要人来体现。所以组织一定要重视人力的调配。把人力调配好,组织才能够发挥力量。为了达到组织目标,一定要规定每一个人担当的职务,如果他们的权责明晰,组织的效能自然就会提高。

组织除了达到组织目标以外,还要根据一定的权限和责任的分配,来决定彼此之间的关系。所有成员能够协调合作、互相依赖的话,就能产生高度的组织力。



组织的基本结构及层级划分


我们先来看看组织的基本结构。我们可以把组织想象成编织品,编织品有横丝,也有纵丝,横的丝就是横断分割,而纵的丝叫做纵断分割。横断分割与纵断分割重叠起来就变成组织的结构。

横断分割叫做阶层结构原理,企业里面有董事长、经理、主管、普通员工等,我们用横线把董事长、经理、主管、普通员工一个一个分开,就形成不同的阶层。一个单位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监督的下属数量有一定的限度,组织里面各部门都有范围,你一个人没有办法管太多的人,你找别人来管又多了一个阶层。所以企业里面有多少个阶层完全视你的需要而定,一个人管得完的就是一个阶层,一个人管不完,再找两个人来管,就变成两个阶层。

组织是根据需要而产生的,主管派给我一个工作,我如果一个人做得完,就不敢开口说要设另外一个人,因为我跟主管说“这个工作我做不完”,他就会换别的人来做,那我就会很难堪。我一定要等,等到我的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才会试探性地向主管建议,能不能分成两个人来做。分成两个人的话,就找两个人做我的下属,一个人做一半,我来监督,这样就成为一个部门。以此类推,阶层就会越来越多。阶层越多,联系就越困难,协调就越复杂,所以不要有太多的阶层。

横断的分割使我们的组织有很多阶层,而纵断的分割使我们有很多部门。纵断分割是根据专业化的原理,因为我们的组织成员尽可能担任一种比较单纯的、比较专一的业务,搞财务的就在财务部门,负责生产的就在生产部门,这是纵断分割的结果。纵断有部门,横断有阶层,这样交叉起来就变成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所以组织结构有横断,有纵断,是根据权力与责任的原理。垂直的是一个权力关系,水平的也是一个权力关系。垂直的是监督指挥命令的关系,而水平的是互相协调、彼此互补的关系。如果上下左右都分得很清楚,大家也都很了解,结构就很分明。

划分阶层,就是根据需要设置,尽量减少阶层应该是一个不变的原则,我们把它叫做扁平式的组织,尽可能把阶层压扁,联系比较方便。

纵向应该分成几个部门?最好是按照工作来划分,一般有四种不同的原则。

1.目的取向:先把工作的目的明确化,按照明确的目的来划分,比如说财务部是为了把财务管理做好,生产部是把生产管理做好。按照工作目的,是组织划分的主要原理,按照不同的目的划分不同的部门。

2.技术取向:依照所需要的特殊技术来划分,这样的话可以发挥高度的行动效率,这种叫做主题方式。譬如炼油的企业,炼油需要不同的技术,所以可以划分不同的部门。

3.单位取向:一个企业有很多分部,分散在不同地区,就可以设成华南营业部、华北营业部……或者按照工作形式划分,比如直销有直销的部门,代理有代理的部门。

4.过程取向:按照工作的流程加以划分,这样比较专门化、单纯化。但是按照这种方式划分要注意,员工要有一些人性化的劳动,因为你完全按照过程来划分的话,势必造成员工所做的工作单调乏味,使员工产生倦怠情绪。



因人设事并不违反管理原则


工作划分的目的是使每个人都可以很有效地完成任务。我们一直说,工作的内容要符合员工的个性,但是我们能不能做到呢?答案是非常困难。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到底有没有哪种工作最适合哪种人,到今天还是疑问。事实上,我们不必拘泥于此。如果员工乐意做,他就会觉得这个工作很适合;如果员工不乐意做,你分配给他什么样的工作,他都觉得不适合。所以我们应该向员工灌输这样的理念:做一个人要勇敢地向工作挑战,而不是光坐在那里等待合适的工作,只要你有挑战工作的决心,你就可以胜任任何指派给你的工作。

很多人都反对因人设事,实际上因人设事有很多好处。



*  *  *

太平洋崇光百货公司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其组织体系已经更改了三四次,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最大的效能。崇光百货公司采用因人设事的组织方式来增加组织的弹性。由于这家公司的经营权是由日本的SOGO集团负责的,它从SOGO调来11位高级主管,并且按照他们过去的经验和能力来划分彼此的工作。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而能力各异,根据他们实际的状况来分配工作,当然每个人都能够胜任。崇光百货公司因为人的能力、人的经验而调整组织的系统,这种做法使得每一个高级主管都能够产生良好的管理效能,这就是最好的因人设事的实例。



不过因人设事绝对不是因为人情而设事,如果因为某人是我的亲戚,他一定要当主管,所以我就设一个部门让他去负责,这是不对的。为了卖人情,把不合适的人招进企业,这不叫因人设事。因人设事是说一个人有本事,我按照他的本事给他一个比较明确的工作责任。一个企业当然不会一开始就把整个体系都安排人,否则就会使很多人感到根本没有升迁的机会。所以企业刚成立的时候要衡量一下,条件有限,要请的人不一定愿意来,愿意来的人将来不一定能担负更重大的责任。只不过目前企业一定要运营下去,虽然这个人不是理想的人选,但是我们只好将就。可是将就不代表以后永远不调整,所以我们就现有的人作最适当的调配,将来我们有需要时再引进更好的人,这样也能使现有的人快速成长。随时因人设事就可以随时得到最大的效能。

因此我们现在来看看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第一,能够约束自己的人。

第二,不会因为小小的挫折就丧失了信心的人,换句话说,是一个意志很坚定的人。

第三,能够经常提出创新意见的人。我们要不断地进步,每个人要发挥创造性,所以常常有些新点子,常常有些新意见,这种人是组织最需要的人。

第四,面面俱到,小心谨慎。这种人也是大家所欢迎的,因为一件事情会牵扯到很多人,会牵扯到各种不同的部门,如果能够面面俱到,就能够顺利推行我们所要做的事情。

第五,要有服务和贡献理念。一个人如果没有服务的观念,就很难发挥能力。什么叫做服务?就是你能够让别人占点小便宜,总比你常常存心占别人便宜要好。你能够让别人占便宜就表示你的成就比别人高,宁可让别人占便宜,显得你有本事,也不能处处不让别人占你便宜,显得你很没有办法。有力量不用等于没有力量,所以把力量贡献出来服务他人,对自己好,对企业也好。

第六,不会利用工作来满足野心的人。有很多人假公济私,表面上替企业做事情,实际上完全是满足自己的野心,这种人我们是不需要的。我们需要的是那种拿工作来满足团体目标,而不是满足自己野心的人。

第七,不会错过机会、思想很敏捷的人。因为机会稍纵即逝,如果不马上抓住,就是很大的损失。

第八,有勇气同时有决断力的人。一个人能够向环境挑战,向工作挑战,同时还很果断。

第九,保持自己特性的人。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不应该把自己的个性通通抹杀掉,勉强去学别人。每个人要有自己的独立特性,但是又要顾全大局。

第十,不会因为工作卑微而感到痛苦的人。人格是平等的,我们虽然扮演不同的角色,做不同的工作,但工作本无所谓卑微不卑微。



组织不需要下面的人,因为有这种人在组织里面会形成害群之马。

第一,光说不练的人。嘴巴讲得很好听,但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做。

第二,自尊心太强的人。这样的人不容易跟别人协调,不容易跟别人融洽相处。这样的人虽然有很强大的能力,可是跟别人格格不入,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第三,大小事情都想插一手的人。参与是很好,只不过我们既然把工作分门别类,每个人就应该想想自己该不该参与,是不是让别人去参与可能会更好一点。换句话说,什么事情你都想参与,最后只能是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第四,对事情分不清楚轻重缓急的人。不重要的事情他偏偏做,重要的事情却不做,急的慢慢做,不急的提前做,所有主管都对这样的人很头痛。

第五,神经过敏,喜欢夸大,喜欢妄想的人。

第六,目光短浅的人。只看到眼前,不会想得长远一点,不会顾全大局,这种人只会增加困扰。

第七,做事情粗心大意的人。什么事情到他手里,都会搞得乱七八糟,这种人是越帮越忙。

第八,工作的时候不能跟同事配合的人。他只会做自己的事情,没有想到别人需要他配合,大家步调要一致,他不是太前就是太后。

第九,不以工作认真为荣的人。认为工作马马虎虎就可以了,做得好怎么样,做得不好又怎么样?

第十,缺乏责任感的人。没有责任感的人是组织不需要的。

分清组织需要的人和不需要的人,尽量减少不需要的人,并合理安排组织需要的人才,这样的组织力才会强。



组织应随环境的变迁而调整


我们一直认为中国人不太重视组织,这个观念要修正一下,中国人很重视管理组织,但是始终没有把管理组织的技能当做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而是希望创办的人能够控制整个组织。因此整个组织完全是按照个人的意思来构建的,而不是按照整个体系的需要。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心里有一套组织体系,而眼睛里是另一套组织体系。换句话说,企业怎么设置,把我安排在哪个层级不重要,我在老板心目当中的位置有多高,我有多大的权力,才是重要的。

西方人一直在研究中国人的组织,认为我们的组织是集权的,老板把所有的权一把抓。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老板要能够放心的话,他也可以把权力分给若干的人,可见集权与分权在中国的组织里面是共存的。如果一个人努力奋斗,经得起考验,老板自然会把权力分给他。如果真的叫一个人负完全责任或者让他自己做主,他愿不愿意?很多人不愿意。有的老板说,他对干部提出一个构想,干部说用另外的方式可能会更好。老板就说“好,照你的方法去做好了”,结果那个干部马上说“算了,算了,还是照你的方法做比较好”。

可见,说中国的老板喜欢一把抓,或者说中国的干部喜欢自作主张,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探讨这些问题的时候,比较实际的做法是从两方面来互相补足,来发现真实的一面。

有人根据“宁为鸡首,不为牛后”推论中国人很喜欢当老板,但我不这么认为。我问过很多年轻的老板:“你这么年轻就要当老板,是不是你很喜欢当老板?”对方想了一下说:“好像不是。我并不是真的想当老板。因为我始终没有找到好老板,所以不得已自己出来当老板。”这才是中国人的心声。因此领导好不好非常重要,领导者如果没有恢弘的气度,大家就说“宁为鸡首,不为牛后”,是不想受气。

如今时代发展的步调越来越快,我们的组织也要能够适应快速的变迁。中国人表面上有一套组织体系,心里还有一套组织体系。换句话说,中国人很善于自己修改组织蓝图,因为我们要适应。

人如果缺少弹性,把组织改来改去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人如果有弹性,我们就很容易利用这种弹性,随时适应环境的变迁来调整组织。因此我们在快速变迁的时代,最好不要采取机械式的组织,而是尽量改变成有机式的组织。机械式的组织跟有机式的组织在很多结构面方面都是不同的,我们现在大致上比较一下。

在部门划分方面,机械式的组织是追求效率的,而有机式的部门划分不完全是追求效率的,做得快没有用,不能解决问题,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做得再快也没有用。所以有机式的部门划分已经慢慢变成追求弹性,追求创新。这才是我们今后部门划分所应该考虑的主要原则。

在专业化程度方面,机械式的组织因为生产的是同样的东西,所以专业化程度比较高。有机式组织因为随时要变,工作内容要变,技术也要变,所以专业化程度不高。

在职权的控制方面,机械式组织因为比较呆板,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都有规范可循,所以比较方便集权。一个命令下来,大家一起去做,统一步调。可是有机式组织,因为工作内容不一样,人员组合也随时在变动,比较适合分权。当然我们已经一再说明集权与分权不是两个极端,换句话说,在机械式的组织里可能是集权的成分大于分权,而有机式的组织里可能是分权大于集权。

在冲突的解决方面,机械式的组织通常都是主管来加以解决,可是在有机式的组织中,主管无法做这些事情,所以有赖于彼此好好商量,大家共同互助来解决我们的冲突。

在沟通方面,机械式组织比较重视指示,比较重视命令,而有机式组织在沟通方面采取劝告式,“我给你一些忠告”,“我跟你商量商量”,“有一个协议,大家看看怎么做比较好”。

在责任方面,机械式组织要求成员对组织负责,而在有机式组织里,成员既然是从各部门抽调出来的,就要为当前的工作或计划以及这个群体负责。

在机械式组织里,一个人的声望地位是以职位做基础,比如,经理比主管大,董事长比经理大。但是在有机式组织里,召集人不一定比其他人更具权威性,大家是要彼此合作的,所以以本事做基础,谁有本事,大家自然会服从谁。因此机械式组织的职权划分比较清楚,而有机式组织反而越来越不清楚。

在控制幅度方面,机械式组织里,因为样样要指挥,样样要命令,样样要监督,所以控制的幅度反而小。而有机式组织里,因为每个人都有相当大的弹性,都能够相当自主,控制的幅度反而加大。



家族企业如何善待专业人才


今后的组织将是由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工作需要,而随时形成的组合。组织规模不会太大,大家用和谐的方式来沟通,用彼此尊重的方式来协调。所以希望企业管理者:第一,今后越来越重视专业人才,因为家族企业的致命伤就是不能够让专业人才发挥能力,假定家族企业能够让专业人才好好发挥的话,家族企业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但是专业人才常常因为具有某种专业技术,就认为自己比谁都懂。专业人才要明白,自己在本专业的范围内也许比别人懂,但是在专业范围以外可能不如别人,所以也要尊重别人。比如,一个人精通物理,就算能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也不要认为自己一切都懂,如果他对哲学问题夸夸其谈,只会给别人留下可笑的印象。只有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会尊重别人,也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这样才有办法跟别人沟通。

第二,在跟专业人才相处时,也要有一个心理准备,他在某一领域既然很精通,说明他把绝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该领域里,使得他没有办法关注其他的事。比如,他讲话比较冲,没有礼貌,比较固执,管理者要给予谅解。这样双方才可以合作,否则,专业人才看不起管理者,管理者看不起专业人才,就没有办法合作。

同时还要说明一点,组织今天所种的因,以后会产生一个果。比如一个主管,很凶狠,很霸道,短时间内他的业绩可能会增长,老板因他业绩好,就让他升职。可是他的高压政策已经使下属不愉快,一时大家没有表现出来,等到他高升以后,接任的人就承受了这个恶果,所有人把情绪发泄出来,造成业绩下降。老板反而认为新来的主管不如以前的,这就是一般人常有的误解。所以看一个人到底管理得好不好,不是看他现在的表现,而要看他将来离开了以后,那个部门是不是还继续有良好的发展。

但是值得担心的是,专业人才不去追求技术的提升,反而去追求权力和地位。有一家企业好不容易从美国请回来一位非常专业的技术人才,负责技术开发。为了表示尊重,给了他一个副总经理的职位。没有想到的是,那个技术人才当上副总经理以后,技术方面通通不管了,去致力于管理,他想:“我是副总经理了,怎么还能钻研技术呢?”这样一来,就把原来请他回来的美意抵消了。这家企业的老板问我怎么办,我说:“很简单,你在企业里多设几个副总经理,在副总经理前面加上一个名称,比如那个人就叫做技术副总经理,此外还有财务副总经理、生产副总经理等,这样就没事了。”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有技术,他往技术方面发展,也是一条发展途径,不一定非要走行政发展的路线。可是实际上刚好相反,有些专业技术人员刚开始非常讨厌组织里面琐碎的规定,但是慢慢地他越来越重视这些琐碎的规定,反而比其他人更加官僚化。这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专业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如果专业人才不能在专业领域得到很好的发展的话,企业就会越来越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