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全集 > 第二节 协调的主要方法便是沟通

第二节 协调的主要方法便是沟通



大家公认现在是非常重视沟通的时代,但是我们也感觉到要跟中国人沟通相当的困难。中国人最讲道理,这几乎没有人否认,没有一个中国人会认为自己不讲理。因为我们通常把不讲理叫做不要脸,不要脸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严重的事情。没有面子只是难过一阵子,你找回面子就没事了,一旦被人家骂不要脸,则很难翻身。所以中国人对不要脸非常介意,也非常重视讲不讲道理。

但是跟中国人讲道理又非常困难,因为道理好像是圆的,你从这边讲可以讲一大堆道理,你从那边讲也可以讲一大堆道理。何况歪理有一千条,真理大概只有一条。无论怎么讲,一般人听了都感觉很有道理,就算没有道理的话被一般人听了,也觉得很有道理。

举一个例子,现在很多人冠冕堂皇地说:“中国人向来习惯于情理法的方式,这种顺序在现实环境中造成无穷后患,我们特别建议凡事应该以法为着眼点,看看其合法性如何,就比较容易解决问题。”这种话我们听得很多,乍一听非常有道理,实际上讲这种话的人完全不了解什么叫做情理法。这种话很容易把听的人引导到很严重的岔路上去,让人们真的以为情理法不好,应该颠倒过来变成法理情,那真是后患无穷。我们都知道天底下绝对没有一条法律可以令所有人都满意,如果一开始就把法令颁布出来,只有更加刺激对方。尤其是对中国人来说,你要依法办理,那我就不必顾虑你的面子。大家都不顾虑面子就很情绪化,情绪化就增加沟通的困难,中国人讲话如果不仔细追究的话,有可能讲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我们听起来就会上当。中国话不好讲,因为它的文法结构不是很严谨,而且中国人讲话没头没尾的,如果不仔细听,根本不晓得他在讲什么。



中国人难沟通存在九大弊端


中国人相当的多疑,不轻易相信别人,所以你讲完以后,他回去后很可能想成另外一套。他只相信自己的道理,同时只相信他信得过的人所讲的道理。中国人听到一句话赶快问谁说的,就是说这个人如果我信得过,那么他讲的话应该是有道理的。如果这个人我根本信不过,那他讲的话我听都不听,更不去追究有没有道理。中国人甚至于不太相信专家的道理,专家如果凭良心讲,他的确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他也可能不凭良心,因为他可能被收买了,被人家操纵了,或者受到威胁,或者受到利益团体的引诱。他不凭良心讲话,我相信他,我岂不是天下第一号傻瓜吗?跟中国人讲道理,因为说的人只讲到一面,没有办法做到全面,说的话弹性又很大,没头没尾,听的人又相当多疑,沟通怎么会不困难呢?

这些是不是中国人的缺点呢?不是。请问,你敢不敢轻易相信别人?自己警惕一些有什么不好?

有一个年轻人跟我说:“同样一件事情,我的老板叮嘱过七八次,我差一点被他搞得发疯。”这个老板并没有神经病,只不过他不相信他的话员工听得进去,而且会照着做,所以他一次次叮嘱。他自己当然也觉得很烦,可就是不放心,才会有这种表现。

另外在一家比较现代化的企业里面,有员工曾这样向我反映:“我的主管是一位相貌堂堂、服装讲究、言谈幽默、八面玲珑的留美学者,他很喜欢听我们的奉承话,很喜欢听我们的悄悄话,并且暗示我们要按时送礼给他,这样年终考绩就好。如果我们不去讨好他,不给他打小报告,不送礼,那么年终考绩就不好。这种主管自己很满足,可是我们这些人就很辛苦。我们平常要察言观色,迎来送往,还要暗中搜集每个同事的短处,来向他报告表功。该送礼的时候还要想尽花样,才能够出奇制胜。”这个主管自认为自己有道理,才会这样做。但是员工有员工的想法,员工认为自己努力工作就可以了,何必要打小报告、送礼?道理不一样,但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才是有道理的。

其实彼此都是好人,但是平常没有沟通,没有把道理讲清楚,也就是没有建立共识,所以彼此会误解,误解的结果就是不能合作,甚至会互相扯后腿,造成企业的危害。

沟通到底是什么?一般来讲沟通就是意见的交流,我讲我的意见,你讲你的意见,不能交流的话就不能算沟通,那叫沟而不通。大家都在发表意见,最后却没有共识,根本是沟而不通。沟通是我们利用语言、文字、动作、表情、姿态等,把一个信息传给另外一个人。但是如果对方不愿意接受,不愿意把他的意见也说给我们听,不能达成共识,不能产生预期的行为,就不叫做沟通。

中国人难以沟通,真正的原因在哪里?唐朝有一位宰相叫陆宣公,他说中国人之所以难沟通是因为有九大弊端,“上有其六,下有其三”,也就是主管有六大毛病,而下属有三大毛病。可见主管的毛病还是比较多的。我们现在分别来说一说,看看我们是不是真的这样,如果是,应该怎样来补救。

先说主管可能存在的六大毛病:

1.好胜人。即主管好胜心太强,认为自己既然当主管了,一定要赢过别人,所以得样样精通,不懂的话就表示不如人家。这种高人一等的心理使得下属没有办法跟他沟通,因为下属一开口,他就怀疑下属是不是在取笑他。所以下属如果发现主管的好胜心太强,一定会敬而远之,表面上很尊敬他,很服从他,但实际上不愿意跟他沟通,也不敢跟他多做沟通。这样管道自然慢慢阻塞起来。

2.耻闻过。即主管太爱面子,听不得任何批评。爱面子是人之常情,尤其是中国人,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不爱面子。但是加上一个“太”字就不好了,太爱面子的结果就是不喜欢听到别人的批评。当然他也很有学问,“闻过则喜”,只不过是听到别人有过错就很高兴,如果听到自己的过错就觉得非常没有面子,甚至会恼羞成怒。这种不喜欢听别人批评,只喜欢听别人奉承的主管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常常把责任推给别人,人家一说这个不对,他说这不关他的事。这样也就无法跟他沟通。

3.骋辩给。即主管喜欢强辩,因为他口才很好,能言善辩,反正下属讲什么他都不承认,而且一辩论他都赢,反正下属辩不过他,就代表他对了。久而久之,大家觉得我就算告诉他实在话,最后他还是强辩,而我又辩不过他,我干脆不讲好了。主管太喜欢辩,明明知道错了,也找一大堆理由来搪塞,其实对自己非常不利。口才好的人往往有这种毛病。

4.炫聪明。即主管喜欢炫耀自己的聪明。中国人都很喜欢聪明,所谓耳聪目明的人当然很可爱,可是一个动不动就炫耀自己聪明的人,其自卑感是很强的。为什么有的主管动不动就讲他最近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其实是他自卑感在作祟。他怕下属看不起自己,认为他不聪明,所以他处处显示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结果下属果然比他更聪明,因为下属一发现他有这种需求,就纷纷投其所好,尽量给他戴高帽子,来满足他的虚荣心,这个主管就真的以为他比谁都聪明。最后谁也不愿意跟他沟通,很多事情都不愿意告诉他。

5.厉威严。即主管喜欢摆臭架子。有一点架子在所难免,我们常常讲这个人身份地位不同,所以走路的样子也不一样,讲话的口气也不一样。但是摆架子摆到变成臭架子,那就过分了。摆臭架子目的是什么?显示自己的威严,企图建立自己的权威。所以他跟下属始终保持很大的距离,在他认为这是安全的做法,实际上别人会想,你既然跟我拉这么大距离,我何必主动来亲近你?搞不好还以为我要讨好你。既然你喜欢摆架子,耍威风,我就离得远一点。这样的主管没有办法让下属真正地信服,也不愿意真心跟他沟通。

6.恣强愎。即主管自信心太强。主管当然不能没有自信,但是自信心太强,不管什么事情都自以为是,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一个自以为是的人认为自己什么都对,他不在乎别人的反应,也不会去关心别人,更不会考虑别人的立场,只是一味地固执己见,这种主管大概脑海里没有双向沟通的概念,只会单向发号施令,结果就变成刚愎自用。历史上有很多的暴君,都是因为刚愎自用造成的。当然我们不能说刚愎自用的人统统失败,只不过成功的人实在不多。而失败的人,结局都非常悲惨。刚愎自用的人自信心非常强,喜欢独断独行,从来没有从善如流的想法,所以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他的下属很快会养成一种唯唯诺诺的心态,大家都是巧言令色,用心来讨好他,下情不能上达,彼此之间就会有一道看不见的墙,把上下隔开,这是沟通最大的障碍。



一个主管如果有这六种毛病的话,我们也不能完全怪下属不能好好跟他沟通。当然,下属也可能有三个毛病:

1.谄谀。即摸透了主管的心理。我们一直认为下属不了解主管是不可以的,可是有的下属太机灵,太过善解人意,不但看准了主管的动向,而且根本摸透了主管的心思,我觉得这也是不怎么好的。因为你摸得很清楚以后,就慢慢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想法,就算有也不敢表现出来,久而久之完全变成主管的跟屁虫。我也常常跟很多老板讲,如果发现干部中有人把他摸得很透,就要小心。我也常常劝干部,你要摸老板的心思,但是摸到90%就够了,顶多到95%,你要留下一些摸不透的,才有自己的创意,否则的话你只看到他所喜欢的,完全没有自己的看法。当然有人说“没有办法,我要保住我的饭碗”,这又当别论。

2.顾望。即下属很容易养成见风转舵的习惯。尤其是中国话很容易调整,正的可以变成反的,对的可以变成错的。主管如果很严格,一做错就要骂,那就难怪下属会见风转舵。见风转舵的人到最后变得没有责任感,同时对企业没有向心力,于是乎就变成是非不明。因为每个人都看到主管脸色不对,马上见风转舵,这样哪里还有什么是非?不错,我们一再说,讲话眼睛要看对方,做适当的调整。但是千万记住,调整到合理的地步,不可以一味地投其所好。

3.畏懦。即下属怕负责任,所以畏首畏尾。若是主管认为,你一定要听他的,你不听他的就是叛徒。或者说你只能跟他讲好听的,否则他就当场给你难堪。这样一来我们只好用很害怕、很懦弱的表现来满足他,这样慢慢就变成畏首畏尾,害怕责任。

上面的人如果好胜心太强,太爱面子,太喜欢强辩,太喜欢炫耀自己的聪明,太喜欢摆臭架子,自信心太强,那么底下人又摸透了主管的心理,养成见风转舵的习惯,再加上怕负责任、畏首畏尾,还有什么好沟通的?就算你再怎么努力沟通,也是没有结果的。

沟通是双方面的事情,我一直认为,大家彼此都要自己检查一下,假定自己有什么错误就先改过来,然后再来要求对方。双方面的调整对于沟通是非常有利的。沟通如果只有一方面很热心,另一方面不热心,肯定没有好结果。一定要双方面都心平气和,假定有一方面做不到,那我们就要先用其他的方法。为什么中国人见面就问“你吃了吗”,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说中国人无聊,见面不问别的,只知道吃饭,这都是误解的。中国人问人家吃了没有,就是让对方的心情调整一下,然后找到一个沟通的好机会。



难沟通更要掌握沟通的方法


中国人沟通相当困难是事实,但是也并非完全没有办法解决。我一再劝很多人要了解沟通是一种两难状态。所谓两难状态,即你说得太多,人家马上说你啰唆;你说得太少,人家又觉得你很神秘,好像怕人家知道一样。到底要说得多还是要说得少,我们自己要斟酌。如果你说什么话都从头说到尾,太啰唆,你把要点说说就好了;如果你说得很少,没头没尾的,也要挨骂。你说得太过明显,对方面子过不去,他是很不高兴的;你说得太含蓄,对方就很容易装做听不懂。中国人实际上听话能力很强,但是他心里想既然你讲得这么含蓄,那我假装听不懂就算了。你说得太快,他说跟不上你的思路;你说得太慢,他说虽然很想听,但是你这么慢,他恐怕会睡着了。一件事情没有发生,你说得太早,他否认,因为那时候未成事实;你说得太晚,他责问你为什么不早说,专放马后炮,可见你心存不良。你说得很婉转的时候,他不当一回事;你说得很严厉,他说你这么凶干什么,你好好说我就听,你这么凶我就不听。可见,沟通并不一定说哪种方式才有效,只能说“两难”,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

沟通的“两难”其实可以分成两句话,“先说先死,不说也死”。中国人最高的智慧就是“先说先死”,比如,你买东西回来,有人问你价钱,你会不会直接说出来?当然有些人会,但是人数很少,多数人都说不会。中国人的回答通常是“你猜猜看”,我们的脑海里有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就是先说一定倒霉。人家问你多少钱买的,你就直接告诉他一千元买的。对方问:“真的一千?”那你的脸大概绿了一半了。他又说:“我跟你买的一模一样,才八百。”那你的脸该全绿掉了。

“先说先死”随时可以找到证明。这样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我们问主管事情该怎么做,主管多半不会给我们答案,都说“你自己看着办好了”。这种做法可以从“先说先死”上找到根据,别看中国人表面上乱七八糟的,实际上都是有根据的。

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先说先死”的道理,往往会死得不明不白。但是另外一个困难是“不说也死”。“不说也死”跟“先说先死”同样重要,所以两句话连起来说才是真理。这方面我们有太多的经验,说有说的困难,不说有不说的苦难。

碰到这种两难的境况,就要想着去突破,一定要说到不会死的程度。说到不会死有三个重要的法则:

第一,先学少说话。很多人觉得很奇怪,沟通就是要说话,为什么你劝我少说话?没有错,因为爱说话的人,别人未必愿意听,一个人话太多,别人看到他就反感了。而且话多,出毛病的机会就多,少说话,你自己才会用心去听别人的话。别人看你话少,也觉得很宝贵,也才会用心来听。所以少说话不但对自己好,而且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一般人总认为要多说别人才会注意,我们要仔细衡量,一个人话太多,慢慢的别人会觉得你不说会死吗。你说出来,别人想你真的有那么多宝贵的话吗,基本上不太想听。一个人很少说话,偶然说几句,大家都会注意听。

所以,宁可少说话,让人家怀疑我们很浅薄,也不要一开口就让人家发现我们真的很浅薄。我始终觉得一个人不开口,人家不知道他有多大学问,一开口就知道这个人有几斤几两重。

第二,少说话不是不说话。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样就不会死。非说不可的时候,一定要想想这话能不能不说,如果不说很好,当然不要说。不说不行,那就说了。说的时候要注意内容,注意措词,讲究意义,然后把音调、姿势都配合出来,这样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对方自然会重视,也比较容易达到沟通的需求。

第三,很会说话,还是要少说话。爱因斯坦说,成功=X+Y+Z,X代表工作,Y代表游戏,Z代表闭嘴。懂得工作和游戏结合,又懂得闭嘴的人,一定会成功的。特别是会说话而少说话的人,口才很好而不太愿意表现的人最受人重视,也最值得敬重。

先学少说话,一个人不轻易开口,才会用心听别人的话。先把别人的话想清楚,然后再斟酌自己的立场,再考虑自己应该表示什么样的态度,并合理地表达出来,接着还不说话,把机会让给对方,这样才有办法沟通。



我现在整理出几个沟通的要领:

第一,我们首先要听懂对方的话。中国话不太容易说,而且很多人也觉得,“我说得那么清楚,他居然听不懂,真好笑。我已经讲清楚了,要我再讲清楚一些不可能,你听不懂只能怪你自己”。所以先把对方的话听懂,这是沟通的第一要领。

第二,如果规模小,人不多,尽量用口语沟通,减少书面沟通。但是如果人很多,我们就没有办法了,只好借用书面沟通。书面沟通的时候要简单明了,因为字太多就没有人看。

第三,非得用书面沟通的时候,在公布以前要进行一个非正式的沟通。一方面表达你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也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让大家知道你要公布什么事情,然后再把正式的书面内容公布出去,这样比较容易快速达到我们的要求。

第四,沟通的方式要根据对方的身份、背景、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改变,应该详细的就详细,可以点到为止的就点到为止,应该单独讲的一定要单独讲,应该公开讲的就公开讲,这样一来效果才会提高。

第五,我们要尽量地有依据。讲话的人最好先说清楚我是根据什么资料,如果有数据的话就拿出来,对方比较容易接受。但是有关人的资料要小心,凭记忆最好。中国人明明记得很清楚,但是只要跟人有关,我们会说“不晓得我有没有记错”,这样来谈人的问题往往效果比较好。比如说:“这件事情也许我搞错了,但是我听到的是这样的,不晓得你觉得怎么样。”这样对方听了比较容易接受。你说“这件事情根据我的了解,是这样的,我有证明”,那对方多半不能接受。

第六,沟通的文件一定要标示清楚。这个文件已经送给什么部门什么人了,使看的人知道有哪些人已经看过了,他就会自己去抓住将来怎样跟那些人沟通的重点。我们经常接到一个通知,没头没尾的,也不知道哪些人看到,哪些人没有看到。假定我看到,我就会想我的下属有没有看到。如果你标示清楚,既发给了我,又发给了我下属,那我就知道这个文件他看过,我就不必再跟他沟通,或者我要沟通也只是针对其中的重点。如果你只发给我,没有让我的下属知道,我就要想办法跟他沟通。所以把传阅的人标示出来,对沟通是很有帮助的。



中国人最擅长不讲话来沟通


尽管这些要领我们都掌握了,但有一点不能忽略,中国人常常用不讲话来沟通。不讲话来沟通的不是小事,而是很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一直认为应该说的才说,不应该说的不说。应该说的一句都不能少,不应该说的半句都多。可见这里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说,一部分是不说。一个人懂得不说话才是真正会说话。真正了解不说话就能沟通的人,才是会沟通的人。说话要有效才说。要是问一个中国人:“你明明有意见为什么不说呢?”答案只有一个:“说了没有效,所以我不讲。”中国人会衡量话说出来有没有效,如果没有效,何必讲,只会伤感情。只不过这样做暂时可以,还要想办法让他有效才行。

1.我们要告诉自己,我们一直讲,把时间都用光了,对方还有什么机会讲呢?所以我们不讲话,把机会让给对方,把时间腾出来,对方才会开口。尤其是中国人,明明有意见,但是看你一直说,就不愿意跟你抢。你停下来问他有没有意见,他也不会马上讲,因为他搞不清楚你说真的还是假的。你一定要问他的意见,他看你很有诚意,才会讲出来。所以我们要把时间腾出来,同时要停顿一两分钟,对方才会有信心,他才会讲出来。有时候大家都不讲话也是一种沟通,这叫做心意相通。东方人把心意相通叫做默契,默契的最高境界就是你不说我也知道。

不讲话我们才能够很用心去听对方,因为听话是说话的一半,一个不会听话的人,说的话多半是白说的。

2.你只有安静不说话,才能够了解对方的需求。西方人有话直说,中国人说话多半会拐弯抹角。我们如果没有看清他的表情,没有看清他讲话的样子,怎么知道他真正的需要是什么。他如果说“你看着办”,我们真的不知道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真的让我们看着办,还是因为生气才这么说?所以一定要了解对方的需要,为此我们要安静,要有不讲话的时候。

3.不讲话才能减少说错话。多说多错,少说少错,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障碍,有很多人说“我的意思不是这样”,要是问他:“你讲了半天,意思却不是这样,那你在讲什么?”他会说:“我没有办法,我只能这样讲,但是我的意思不是这样。”这种话中国人大都能够体会。同时我们更要重视,你不讲话才能够引起对方的参与。任何的沟通一定要大家来参与,少数几人把讲话时间都用光了,其他人想参与也没有办法。



真正有效的沟通三两句话就能够抓住对方的心理需求,能够了解对方实际的状况,话不在多。

第一,我们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自以为是会造成很大的困扰。第二,不要先入为主,听别人一张嘴就信了,他后面的话明明是错的,但是你先入为主,就会信以为真,正确的话反而被错的话挡住了。第三,不要想当然尔。这个想当然尔是说一定这样,不会错的。其实这跟自以为是有一点关联,但是不太相同。有的人还没等别人把话讲完,就说“我懂我懂”,这样的话很难沟通。因为他觉得一定是这样,还用说吗?但实际上事情往往不一定是这样的。中国人为什么满脑子都是不一定?就是说明什么事情都不能说“当然是这样”。一个人去除了自以为是,先入为主,想当然尔,又能够重视言跟默,即讲话跟不讲话的配合,该自己讲的时候自己讲,该让别人讲的时候让别人讲,这样一来沟通就会做得比较好。



但是真正有效的沟通要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主管要求下属做某种合理有益的事情,要明确地说明目标、内容,还有进行的步骤。越是基层的我们讲得越基础化;对中层干部,讲得简略一点;对于高阶层,点到即止。同时我们要表示决心,“一定要这样做,务必要做到”。同时也要说“我相信你,以你的能力一定会做好”。下属如果有疏忽,除非有正当的理由,否则不能轻易放过他。这种习惯一养成,大家就会重视你的沟通。否则你讲过就算了,人家不照你说的做,你也不追究,慢慢的,你的话就不会有人重视了。

第二,主管要用无心的爱。照顾下属是应该的,没有什么人情,所以叫做无心的爱。不能说“我这样照顾你,你要好好做”,这是有心的爱。真诚的关怀,应该诚恳地关怀对方,而不是做表面的虚假功夫。我们常常跟下属谈各种问题,听听下属的意见,如果有什么不对也委婉地说明,不要轻易发脾气骂他。假定下属的意见暂时没有办法接受的话,也要说“你这个意见很好,我们再研究研究”,事后告诉他有什么困难,以后我们尽力地突破。这样的风气养成以后,下属就很乐意跟主管沟通,甚至他还会主动地来找主管。

第三,主管刚开始要对每一个下属一视同仁。如果一开始就有偏见,那下属认为他不是你的人,跟你讲话也没有用,就不会跟你沟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