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全集 > 第九章 知人善任发挥最大人力

第九章 知人善任发挥最大人力



人才要靠自己来培育,因为没有经验的新人像一张白纸,可塑性比较强。通过新进员工的训练,可以把他塑造成很理想的人才。



第一节


*  *  *

管理以人为主知人最重要

人们常说,企业的兴衰系于人才的多寡。好像人才多的企业就会兴,人才少的就会衰。事实上,一家企业如果要兴的话,最起码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其产品是有成长性的,主力产品不会很快被淘汰,能持续地为市场所接受。

第二,除了现在的主力产品以外,应该还有本领开发一些新的产品。

第三,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准,能够确保产品受到大家的欢迎。

第四,要有一个销售网,销售渠道要选对。

第五,要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设备的更新或者新设备的投资。

这些看起来没有一样和人才有关,但是仔细分析起来,每件事情都要人去做:技术好不好看人;能不能开发新产品看人;产品能不能够继续卖下去要靠人去了解,要靠人去改造,甚至要靠人大力作宣传;销售网络当然也需要人;更新设备,筹措资金或者运用资金,都依赖人。可见一个企业能不能继续兴盛下去,就看它的人才是多还是少。



知人而不能善任就毫无意义


说到人才,我们马上想到求才,求才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不晓得谁是人才。世上的人那么多,怎么知道谁是人才?很多老板抱怨说,人才一路上都是,但是自己没有碰到一个。而且最怕碰到假的人才,那更糟糕。把不是人才的人当做人才,加以重用,迟早后悔。我们要认识什么样是才,要知道才在哪里,还要想办法去把他求来,这都要有知人之明。尤其是老板,知人是很重要的能力,能不能把一个人看得很清楚,判断他是不是人才,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

同时,人才也不是天生的,后天的栽培、教育、培训、磨炼、考验都非常重要。所以有的不是人才,但是企业会把他培养成人才。相反有的人可能是人才,但是来到企业以后反而慢慢变成呆人,非常可惜。知人还是不够的,知人如果不能善任,最后等于不知。知人一定要善任,因为人才是有专长的,不是万能的。世界上根本没有万能的人。我们可以说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把他的长处发挥出来就是善任。当主管的人,要把你下属的长处放在你的眼睛上,把下属的缺点放在你的肚子里,你心里要知道他有什么缺点,但是不要讲出来,一讲出来就会伤害他的感情,会使他没有信心,甚至他觉得你看他不行,就自暴自弃。不知道下属的缺点很糟糕,有时候会铸成大错;知道他的缺点,可以避免他的缺点暴露出来。知人的目的为了用人,用人一定要相信他,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要经过一番磨炼,经过一番考验的。绝对不是说一开始就做到这一点,看到一个人就相信他,你最后一定会被他骗。

我们用了一个好人,其他好人会闻风而来。我们用了一个坏人,其他坏人也会跟进来。《战国策》里提到,有一个国王,让他的大臣去买一匹千里马。结果千里马死掉了,这位大臣就把那匹千里马的尸骨买回来。国王大怒,责骂大臣,大臣说出一番道理来:“我把千里马的尸骨买回来,这个消息一定会传得很快,大家都会说我疯了,而且很在意我回来后会不会挨骂。如果国王不骂我,大家都会说国王真的很爱千里马,甚至于连它的尸骨都爱,这样一来所有有千里马的人都会把马牵到您的面前,我们就可以买到很多千里马。如果国王骂我,大家都会传国王只喜欢活的千里马,死了就没有用了。”国王没办法,只好嘉奖他。果然,大家都传说国王爱千里马爱到连死马都要的程度,纷纷把千里马送到这个国家来。

中国人最会打听了,打听这家企业喜欢用好人,好人都来了,因为好人很喜欢跟好人在一起。好人最怕跟坏人混在一起,你搞不过他,伤透脑筋。坏人也喜欢打听,知道某个老板最喜欢用坏人,就想“我是坏人,我来一定可以发挥我的长处”。

所以主管用人,不管哪一级主管,我们都给他四个条件,叫做知人、善任、亲贤、远佞。知人,要了解这个人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本事,如果真的有本事,本事到底有多大。善任,既然知道他的长处,就要给他提供机会,能够放心地让他发展。亲贤,知道这个人是好人,你会接近他,让其他人知道你喜欢跟这种好人在一起。远佞,发现小人就会疏远,让大家知道你这个人不喜欢跟小人打交道。

知人分析起来有两点,一个叫识才,一个叫觅才。主管要能识才,有能力辨识一个人是真的人才,还是假的人才,是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一个企业并不是说任何人才都需要,所以要让外界知道你所要的人才是什么。譬如一个与计算机专业无关的人,就会想,在计算机企业,我的工作机会会很少。如果一家计算机企业对外宣布,我们虽然是一家计算机企业,但是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不管是学天文的、学地理的还是学历史的、学文学的,我们都很需要。大家才知道,原来他们也可以在你那边找到机会。这也是在知人的范围之内。

觅才,就是很虚心地向外面征求人才,不是光在那里等。因为真正的人才不一定会来,可能在半路上就被人家抢走了,我们干等着,等到什么时候呢?现在很多企业到学校去,向在校的学生介绍自己,让他们在毕业之前,就在脑海里面留下很好的印象,随时跟他们联系,欢迎他们到企业来服务,这就是觅才。

善任,包括两大项目,一个叫做留才,一个叫做进才。留才是说我们好不容易把人才识别出来,并把他请进公司,他待一两年甚至一两个月就走了,我们不是前功尽弃吗?所以我们要把人才好好地留下来,给他适当的工作,信任他,使他能够发挥才干,这就是善任。但是发挥到什么程度,就涉及能不能进才的问题,我们把人留下来,他只发挥到50%,这就折磨了一个人才。后来他心灰意冷只发挥到20%,那更伤害了人才。所以我们要使他慢慢地发挥60%、70%,甚至90%,最后发挥出100%,对他个人也好,企业也会受益。

亲贤,包括两个项目,一个是聘才,一个是理才。所谓聘才,就是把人才发掘出来以后,要把他聘请过来。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就是聘才的最好例证。诸葛亮27岁被刘备请出山,之后一直为刘备努力工作,54岁去世。刘备给他鞠三个躬,他就卖命27年。当然我们不敢说刘备是存心如此的,但起码是划得来的。理才,就是好好管理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能力。刘备把诸葛亮请出山来,诸葛亮不一定能发挥才干。刘备告诉关羽和张飞,他们虽然是桃园三结义,但诸葛亮是他们请来的人才,大家要好好配合诸葛亮。经过一番沟通,让诸葛亮能够获得认同。

远佞,就是要远小人,去不才。《资治通鉴》上记载: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肤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大意是,唐太宗年轻的时候很喜欢玩弄弓箭,自认为对弓箭很在行。有一次他拿了几十张自认为很好的弓去给一个真正内行的弓匠看,那个弓匠看完以后说都不是好弓。唐太宗觉得很奇怪,就问为什么。弓匠说,木心不正,凡是木心不正,其脉络就会全部歪斜。这些弓看起来虽然很刚劲,可是发箭的轨道不正,不能算是好弓箭。唐太宗由此领悟到治理天下的道理。

从这个故事可以推论,用人,需要把才能和品德合在一起看,就好像弓是很刚劲有力的弓,可是如果它的木心已经歪了,最后是射不中的。人的品德如果和才能不能并重的话,那很可能用了小人,被小人蒙蔽,最后败在小人手中,负面影响相当大。远小人,去不才,是用人的要领。

人才在哪里?很多人说,他们老板整天提着一盏灯,在大街小巷拼命去找人。要是问他,你的企业人这么多,你还要找什么样的人呢?老板肯定会说,那些人根本都不是人才,他要找的人才不晓得在哪里。事实上,到处都是人才,人才就在企业里面,只是老板如果不认定的话,那就没有人才。我一再劝告所有老板以及主管都要好好想一下,第一,我们的员工之中,我们的下属之中,确实没有人才吗?我们当初为什么让他们进来呢?我们当初看上他们,为什么现在却看不上他们呢?第二,外面招进来的人真的会比现有的人更好吗?老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一个人才挖进来,结果又发现他不是人才,或者原来的人才把他排挤掉,那还是白费力气。第三,新来的人如果是人才,为什么很快又会变得不行了?是不是我们本身的环境、气氛有问题?

我一再主张,人才要靠自己来培育,因为没有经验的新人像一张白纸,可塑性比较强。通过新进员工的培训,可以把他塑造成很理想的人才。但是员工的培训要经过计划,要用心才有效。我们没有必要把员工培训成为绝对服从企业规定的呆人,而是应该教导他们动脑筋,让他们去思考企业的规定到底合不合理。如果不合理,希望他们把意见说出来,看看企业能不能解决。如果合理,他们当然得接受。这样对劳资双方都有好处,这才是真正培训人才。如果培训的时候要求他们绝对服从规定,那就成了培训奴才了。

一个人如果本来是没有脑筋的,我们就不会认为他是人才。如果发现他有脑筋,而不让他使用,那就等于把一个人才请进来,却不让他发挥,最后会把这个人逼走。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来了一阵子就走了,因为他们感觉现实跟他们原来想象的不一样。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塑造新人,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感觉到我们当初的承诺是事实,没有改变,而且我们还继续朝这个方向走。同时我们也要有雅量,接受新员工的一些个性化的言行。如果新员工完全跟老员工一样,那就不叫生力军了。新员工会带来一些朝气,带来一些新的想法,如果他是合理的,我们应该包容他。这样的话随着新人不断地进来,企业就会日新又新,不会落伍。

我们一直认为人才要靠自己去找,但找来以后要去树立他的信心,要去培养他对企业的感情。有些老板说人才不专心,一进来就想走,对企业不够意思……我始终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一个人要走,一定有原因,可能是他不对,也可能是企业不对,我们彼此让一步,反思一下比较好。

有一位老板,他手下有一位很重要的干部要走了,他问:“你为什么离开呢?”干部讲了很多理由。老板说:“这样吧,我现在给你一个小时的时间,你把你对企业的不满,把你对企业的需求通通写下来,写下来以后你再给我一个小时的时间,我如果不能给你满意的答复,那你走。我如果可以给你满意的答复,那你就不能走。”结果那个干部没有办法,因为老板如此诚心诚意,他只好写,写了又撕,撕了又写,撕了好几张纸,勉强写下来几条不满意的地方。老板也很讲信用,一一给他解答,最后那个干部留下来了。

一个人要走有很多原因,我们如果武断地认定,他是因为嫌钱少就走了,或者他因为喜欢自己当老板就走了,这都是很表面化的,深一层的话,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多的原因。

老板最大的责任就是知人善任。知人,现在叫做选贤与仁;善任,现在叫做人尽其才。一个老板有本领选贤与仁,又使这些贤与仁的人人尽其才,他就很了不起。当老板最困难的就是用人,设备可以买,技术可以买,只有人不完全是用钱就可以买得到的。老板的苦恼一般是所见不明,好人坏人看不清楚,或者他存有成见,就会造成用人的偏颇。我认识一位老板,他自己身材不高,因此他的主管都是身材很高的人,这就是一种成见。我不相信这是凑巧的。我有一次看到这个身材不高的老板,叫他的干部围着他,自己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训话,很有满足感,可见他是有意为之。

同时我们的人事制度一般是不完善的。我一直认为人是活的,制度是死的,不能没有制度,但是完全依赖制度也不太可能。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人事制度不很完善,或者我们认为它很完善,但是执行起来又打了个折扣。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我们用人的困难。

用人最高的原则就是老板要有度量,主管要有气度。一个人的度量可以容纳一千个人,他就可以用一千个人。一个人的度量只能容纳两个人,他就只能用两个人。一个人的心目当中只有自己,那他就无法用人。

我们求才要公正,要客观,没有私心,同时还要有很多学识跟经验。好不容易求来了人,我们不能善任,那毫无作用。善任才是目的,知人只是一种手段。很多老板会看人,但不会用人,他看出来的人才都让别人用了,非常可惜。有很多老板很会用人,但是不会看人,结果用到小人,又被害死了。所以知人善任要配合起来,两样都很重要。



知人实属不易必须用心修炼


知人,就是分辨一个人是诚还是伪,因为人看起来很老实,同样的老实,一种是真的老实,一种是假的老实,我们要把它分开;分辨一个人是善还是恶,善恶不一定都表现出来的,有的人看起来很坏很凶,但是很善,有的人看起来很善良,实际上心肠狠;分辨一个人是明智的还是愚蠢的,一个人IQ有多高是看不出来的,就算用专业的手段测量出来,也没有办法证明他是智还是愚;分辨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这些都分清楚,才叫做知人。

孔子提醒我们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焊。”意思是说,知人是非常困难的,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要了解人比了解天还难。天有春夏秋冬之分,我们还可以分辨现在是春天还是秋天,秋天来了以后就知道冬天快到了。早晚也分得很清楚,现在是晚上,很快就是白天了。可是人往往有一个摸不透的外表,外表之下又藏了一颗摸不透的心。所以我们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心是藏在肉体里面的,如果不表露出来的话,我们怎么能看透?或者他伪装得很高明,我们也很容易上当。知人固然很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不理会它,我们非知不可,因为经营管理离不开人。经营管理的成败就看我们能不能把人才分辨出来。知人而又得人,经营者就可以无为而治。

汉高祖刘邦不管哪一方面,都没有办法跟项羽比,但是最后刘邦成功了。刘邦的成功,主要因为他会用人,手下谋臣良将无数。但是刘邦也不是一开始就很会看人,以韩信为例,韩信先是投奔项羽,没有得到重用,一气之下跑来投奔刘邦。刘邦也看不出他的才干,把他当一般人看待,结果韩信生气就跑掉了。于是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刘邦这才意识到韩信是个人才。一个人不可能天生就会知人,要经过历练才行。

知人难在没有固定的模式。假定知人有一套模式,那就简单了,把这些模式输入电脑,再把每个人的资料输进去分析,如果得80分以上,就知道他是人才。事实上,我们没有办法用电脑处理,只好靠人来判断。一个人经验越丰富,知识越广泛,判断人的能力就越强。但是我们完全凭经验,有时候会吃大亏的。

我们要学习一些知人之道,把前人归纳出来的一些道理拿出来研究,可以增加一些知人的实力。

现在有很多人动不动就说年轻人不能用,这就是很没道理的话。人都是从年轻时过来的,年轻人都不能用,那用谁呢?用年纪大的人你又嫌他老。我们应该虚心一点,去研究一下年轻人到底有哪些特性:年轻人最起码精力很充沛;年轻人对“先说先死”多半警觉性不很高,有什么话都喜欢讲出来;因为教育的普及,教育水平一代比一代高;年轻人刚出来做事,大多是很认真的;因为年轻人接触事物多,接受的信息量大,对事物有较强的辨别能力;经济观念很强。

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年轻人不完全是坏的,有很多优点,也有一些缺点:他们没有耐心,光说不练,嘴上滔滔不绝,但是没有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他们很会找理由,没有责任感。老实讲,一个人年轻,也搞不清楚什么叫责任,只想到他自己,所以显得自私自利。他们比较势利,一代比一代现实,也没有什么感情,没有礼貌。我常常听到很多年纪大的人骂年轻人根本不懂礼貌,连做人的道理都不知道。

年轻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这很正常。我们不能说年轻人一定比年纪大的人好。最起码,如果好好用年轻人的话,也是一支新生力量。

知人的道理懂得越多,见识越广,再加上一两次的尝试,增加经验,看人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所以知人的方法很多,但是运用这些方法时,还是要多看,多了解,多印证。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人,到底看中他哪一点,要自己分析一下,将来去追踪去印证,慢慢就会提高自己的能力。

知人为什么不容易?第一,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的外在表现跟内心不一定一致,所谓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很难去断定。有的人看起来很老实,但实际上鬼鬼祟祟;有的人看起来很聪明,结果只会说不能做。第二,人的才干有长有短,而我们观察的人所知有限,比如这个人对天文懂得很多,但是我本身没有天文素养,所以搞不清楚他讲的话是真是假。不管是知长不知短,或者知短不知长,都可能造成错误的判断。第三,人的学问、行为常常在变动。有的人,刚认识他的时候他没什么学问,但是过了两三年,这个人的学问变得非常好,所谓“士隔三日,刮目相看”。但是我们还没有调整过来,还是用以前的老眼光看他,那就错了。坏人可以变好,好人也可以变坏,我们不能只记得以前,还得看现在。一个人年纪大的时候跟年轻时候有很多想法不一样,一个人得意的时候跟失意的时候表现也很不同。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一时、一事,就决定一个人。在日本企业,一个新人进来以后,先不决定他将来做什么,也不很快地升迁他,而是经过长期的观察,彻底了解之后,才给他安插合适的职位。因为用错了,就会造成很难挽救的局面。

知人有困难多半是因为观察的人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就很难了解别人。自知都不明,怎么可能有知人之明?然而这句话很多人听不进去。一个人常常看错人,就表示对自己了解不够,最起码看人的能力,他自己估计不清楚。所以先求自知,再来知人。

王永庆先生一直强调找人才非常困难,认为最好把自己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做好。他说,管理如果上轨道,大家能够安心做事,部门主管就能够以做事的成果来看人;如果管理没有上轨道,大家不知道怎么做才好,成果好的可能是运气好,可能是机会得到了,但会埋没很多人才。换句话说,有了伯乐,人才自然会被发掘出来,可是有伯乐,管理也要事先上轨道。王永庆说,最怕的是有很多人才,但是你不知道。或者你根本不知道你需要什么人才,而到处找人才。

王永庆先生这些话给我们一些启示:第一,由于管理没上轨道,所以企业里面到底有没有人才根本搞不清楚。第二,因为我们不了解企业有没有人才,所以我们盲目地在企业外面找人才,可是我们又不知道要找什么样的人,最后当然徒劳无功。第三,就算瞎猫碰到死老鼠,我们真正找到人才,但不能让他好好发挥又有什么用?所以当主管的人,先使自己做刘备,然后再来找诸葛亮。诸葛亮每个朝代都有,但刘备比较少。

我们都知道统一企业成长很快,当然有很多原因,不过高清愿先生认为,第一批干部实在是功不可没,每个人都能够以身作则,来领导下属、领导员工,使得以后陆陆续续进来的员工以第一批干部为榜样,这样一代一代就会发挥出和和气气、诚实苦干的精神。如果统一企业当初第一批干部用错了,就不是今天这个局面了。

前面提到年轻人有长处,也有短处,而我们现在陆陆续续招进来的多半是年轻人,所以我觉得对年轻人应该多花一点心思。比如说,现代的年轻人多半认为上班时间尽力做,下班时间要过自己的生活。这种想法是不是也应该考虑纳入企业的文化理念?同时年轻人喜欢收入多一点,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希望接受良好的指导,我们也可以在这些需求方面多满足一些。年轻人认为你是老板,但是他在人格上跟你是平等的。这种想法越来越多,是不是我们就应该稍微降低一点身价,给他们多一些宽容。年轻人并不因为你是主管就应该尊敬你,而要看你有没有实力,值不值得尊敬。其实我们中国人以前就是这样,只不过有一段时期我们过分强调主管的权威性,所以有一点出轨了。现在我们把它更正回来:你合理,下属应该服从;你不合理,下属不应该顶撞,但是应该提出意见,大家双向沟通。



知人先要知己然后再去知彼


下象棋的人都知道“观棋不语真君子”这句话。其用意是在提醒我们,知人不如知己。一般人常常自认为很了解别人,所以免不了指手画脚的。就好像看棋的人,总是觉得下棋的人下得不好,议论纷纷,可是真正轮到他自己坐下来,同样感到迷迷糊糊的,这就叫做“当局者迷”。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己与知人同样重要。

我们中国还有一句话,叫“知人不如知己”,同样重要的还有“克人不如克己”。我们要求别人改,他不改,我们一点办法也没有,而调整自己,克制自己,则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还是先从自己做起比较好。老子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能够胜过别人固然很好,但是这只不过表示我的智力比别人好,体力比别人强,如此而已。一个人要胜过别人,只要肯努力,就比较容易实现。想要胜过自己非常困难。能够了解自己,克制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要想做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要记住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求人不如求己”,我们可以理解为老是要求别人不如先要求自己;第二句话是“正人不如正己”,我们可以理解为老是喜欢改正别人,不如自己先好好改善一下。所有的企业管理者如果能够一心一意地从自己开始,去除自私自利的错误观念,那企业就会发展得非常好。

既然了解自己这么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自知之明呢?

要告诉自己,一个人的眼睛是往外长的,眼睛要看到别人的毛病是很容易的,但是要看到自己的毛病就非常困难了。知道自己的毛病,肯痛下决心改过的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要虚心地反省自己,检查自己。但是自我反省的时候会很容易原谅自己,所以效果一般都不大。企业进行考绩的时候,表格上面往往有一栏让我们自己填,即自我评估,那么很多人都会这样写:“我这个人因为太老实,常常吃亏”,“我这个人因为正直,对某些事情看不惯,常常得罪人”,“我比较谦虚,不愿跟别人抢机会,因此表现平平”。这都是找理由为自己开脱。

我建议,最好能找一两位知心的朋友,把彼此的缺点开诚布公地讲出来,这样可能比较客观。把彼此当做一面镜子来互相勉励,也会增加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如果说缺乏知心的朋友,可以请自己信得过的长辈,在紧要关头请教他,平时也可让他指出自己的错误,这都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一套方法来自我检讨,我劝过很多人,回家以后,就把桌子擦干净,然后点一炷香,用一炷香的时间来检讨自己,这样就不会应付了事。点燃香的同时,倒一杯清水,这杯清水是有象征意义的,即告诉我们,我们洗澡只不过洗掉皮肤上的一些脏东西而已,而这杯水,是用来内沐的,即清洗内心。还要拿一张纸,一支笔,把缺点写出来,一定要客观,否则就没意义了。养成反思的习惯,就不会逃避自己的错误,就会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

有自知之明,更要有知人之明。我们怎么能够快速且正确地了解主管、下属或者客户?古代贤哲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识人之术,可供我们学习借鉴。

先看孔子的“知人三要”。孔子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了解一个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视”比“观”更进一层,指更用心地来看对方。“所以”,就是他做事背后动机,是正还是邪的。如果他的动机是正的,就算过程稍微有点缺失也要谅解他,如果他的动机是邪的,以后要更加小心。“观其所由”,就是观察一个人的经历,他所走的途径,他所采取的手段,从结果来判断他是不是正当的。一个人动机正当,结果又正当,那么这件事情一般来讲都是比较正当的。“察其所安”,就是观察一个人在安心做什么。“所安”也可以说他平常的习惯,在他平常没有受到压力时,很自然地会去做哪些事情。比如说,一个下属,工作做完以后,他会在那里看书,这是一种习惯,听音乐,也是一种习惯。凡是在自然的状态下,没有受到外界的约束,也不是偶然的情况下,一个人所做的事,就是他的习惯。

一个人的习惯可以表示他内心的一种想法,譬如一个人把工作做完以后,会拿出书来看,他看什么书,小说、画册,还是专业书?通过他看的书,我们就很容易了解他心里头在想些什么。



三国时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也有一套知人的方法,总结出来,共七条,分别如下:

第一条,“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说,我们假装不懂,提出一两个问题,问问他的意见,从他判断是非的话语当中,可以观察到他的志向,评定他的为人和能力,也可以了解到他内心的想法。所以企业管理者可以偶尔提一两个问题,让下属回答,看他采取什么判断标准,看他跟你谈论事情的时候流露出什么样的想法。

第二条,“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穷”就是追根究底,你一而再,再而三地问他,看看他的反应怎么样。一般来讲,没有自信的人,你一追问,他就开始不安,神色慌张,表示某件事情,他做是做了,但是没有把握。如果说话的时候,他的眼神闪烁不定,配合他的表情变化,就可以了解,他是在修饰已经做过的事情或者掩盖一些不希望你知道的事情。

第三条,“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用重大的问题来征询他的意见,可以判断他的见识。平常很喜欢巧言令色的人,见事关重大,多半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们就知道他没有实力。有些人平常不太喜欢说话,当问他重大的问题时,他反而会给你意外的惊喜,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他平常只是不喜欢表现,并不是没有实力。这是了解别人平时表里是否如一的好方法。

第四条,“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我们不断给他困难的工作,看看他有没有接受挑战的勇气。有些人平常一直炫耀自己的决断力,但是一旦给他难题,他就找理由推拖拉,迟迟不解决,或者不停地抱怨,来掩饰他没有办法解决难题的窘境。把灾难、困难告诉他,看他有什么反应,看他有没有勇气承担,这也是了解一个人的方法。

第五条,“醉之以酒而观其性”。我们把对方请来,跟他喝酒,当他喝醉以后,可以观察他的本性。有些外国人老是问我:“你们中国人是不是只有好朋友才一起喝酒呀?”我说:“是呀,酒逢知己千杯少嘛。”对方又问:“既然是好朋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老要把对方灌醉呢?”中国人如果把对方灌醉,只是欣赏他的醉态而没有进一步了解他的本性,也是没有用的。我们把他灌醉以后要赶快观察他的酒品好不好,有的人一喝醉酒就很轻浮,不停地乱讲话,到处抱怨,甚至说别人的坏话。这种酒后失态的表现,可以帮助我们真正了解他的本性。

第六条,“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我们让他管财务,看他会不会清清楚楚。比如要给客户报价,委托他去做,看他如何处理。调查那些有机会收红包的人,看他怎么做。刚开始时,很多人都会拒绝,但是时间长了,大部分人都接受,我们可以找自己靠得住的人,让他给别人送个红包,看那人反应如何,是不是廉洁。

第七条,“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我们故意把秘密告诉他,看看他会不会马上传播出去。如果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那他是一个口快的人,我们以后就不能相信他,也不能跟他合作。或者我们把一件事情委托给他,看他答应以后有没有信用,这样就可以了解他的信用度。我们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是很危险的,一定要像孔明说的“期之以事而观其信”,等到我们觉得他的确是有信用的,才可以相信他,不可以随随便便地就相信任何人,否则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



我们再看看曾国藩的知人方法:

第一,广收慎用。曾国藩主张“广收慎用”,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来,但是我会很谨慎地把人用在适当的职位上。“广收”,是说只问人才,不限背景,不限出生地,不限派系;“慎用”,是说用的时候很谨慎,一定要考察清楚以后才能使用他。

第二,勤教严审。“勤教”就是说,把人选进来以后,要好好教育他;“严审”就是说,很严格地考核他的表现。曾国藩是一个很会带人的人,他认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出身并不重要。在现代企业里面,我们建议,一个人没有进来以前,他的籍贯、学历、经历是很重要的,这些资料可以做参考,等人进入企业以后,就不重要了,我们要重新了解他。

曾国藩还说,如果长时间观察一个人,要看他的精神表现;如果短时间观察一个人,要看他的表情态度。一个人的精神表现,可以分为四种表现类型:

第一种,才俊型。一个人无论何时都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这就是才俊型。

第二种,谨慎型。谨慎型的人认为用外表,用气势,用精神来吸引人,不如用信用,用诚意,用言行一致,来获得大家的好感。

第三种,昏晕型。就是说一个人迷迷糊糊的,也没有主见,人云亦云。

第四种,动气型。一个人非常容易动怒,见异思迁,很喜欢推卸责任,老是怪别人不对。有的主管就被他的下属叫做“自动点火机”,就是说你根本不用去触动他,他说发脾气就发脾气。

在企业中,上面几种人都有,分清一个人是什么类型,就可以用相应的方法来应对他。



其实,中国人了解人的方法,都是从《易经》里面来的。《易经》说一个人的言论、行为跟他的命运的吉凶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其实就代表了他的好运和坏运。一个人经常讲一些倒霉的话,可知他有很多事情是不顺利的。一个人事情办得顺利的时候,讲话多半都是很积极的。所以从一个人的话语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他对自己有没有信心,目前是走好运还是走坏运。

《易经》里有几句话值得研究一下:“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将叛者,其辞惭”,是说一个快要反叛的人,仔细去听他的言词,会听出他内心有一种愧疚感,有一些羞耻的意味。有一些老板说他的干部背叛他,事先没有防范,其实是他没有注意,任何一个人要背叛老板,不会没有一点征兆,他在跟老板讲话的时候,内心已经流露出羞惭的感觉,老板应该提高警觉。“中心疑者其辞枝”,就是说,一个人心里头犹豫不定的时候,他的言辞就会有分歧,摇摆不定,像树枝一样的支离破碎。他所做的事一般都会做不好。“吉人之辞寡”,是说品德好的人,不会随便开口,其实,话不多的人就保住了元气,才能够集中精神把事情做好。“躁人之辞多”,是说急躁不安的人一定喋喋不休,这样他就没有办法专心做事,心里就很不安。“诬善之人其辞游”,是说我们要诽谤一个好人,讲出来的话都是很不实在的,很容易看得出来。“失其守者其辞屈”,是说一个没有节操的人所讲的话都是很肤浅的,我们不能够相信他。



观人还有简单方法,就是通过一个人的外表来判断其内心。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看一个人的眼睛是最容易了解一个人的。现在叫做瞳孔反映,因为一个人的瞳孔会放大或者缩小,就表示他内心的变化。一个人心很正的时候,眼珠就会明亮,心不正的时候,眼珠就会昏昧。听了一个人的话,赶快看他的眼珠,就知道他所讲的是真还是假。问对方喜不喜欢钱,一般人都会讲得冠冕堂皇:“我怎么会喜欢钱呢?钱是身外之物。”那我们能不能相信呢?其实这样的话,我们不能明问,因为对方的回答并不能代表其真正的用意,因为他不晓得怎么回答你才会高兴。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我们中国人的绝招,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把心里话讲出来。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男女交朋友的时候,女孩可以跟男孩说:“我的姑姑要从香港来看我,她好久没有来了。”第一次就讲到这里为止。过些天,女孩又说:“前几天我姑姑来,送我一个钻戒,好漂亮哦,听说很贵的。”这个时候赶快看男孩的眼睛,如果他瞳孔放大,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喜欢钱的人。

此外,一个人的正邪要看鼻子,鼻子直的话就代表这个人比较正直。一个人可靠不可靠,看他的嘴唇。一般来讲,嘴唇薄的人,比较冷淡,以自我为中心,只会替自己想;嘴唇厚的人,比较有人情味,有同情心。当然上下嘴唇一样的厚薄比较好。想知道一个人到底是长寿还是短命,看指甲。人身体上大部分的病在指甲上都可以看得出来。换句话说,我们有什么病的话,指甲会给我们一些征兆……

管仲观人的十二准则

1.訾  的人不能委以大任。凡是嫉妒心很强的人,不要委以重任。因为一个人嫉妒心很强,就没有办法公平待人,就不是一个很好的领导者,会把有才干的人冷冻起来,或者逼走,这样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杀伤力。

2.譕巨的人可以共谋大事。有远大计划,能够推测未来的人,可以让他担当大事。有的人眼光短浅,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这种人难当大任。要共谋大事,必须寻找有远见、能推测未来的人士。

3.顾忧的人能担重要任务。凡是能够常常反省、检讨自己的人,责任感大多很强,可以放心地把重要的任务委托给他。

4.急躁的人要设法远离他。性情急躁的人,大概只知道追逐眼前的名利。往往毫无计划,便贸然采取行动。这种人最好赶快想办法远离他,以免受他的牵累。现在这种人很多,我们把他叫做“短视”,同时他很肤浅,我们要么改变他,要么疏远他。

5.举长的人要耐心期待他。一个人能够预测将来,能够追求长期利益,但外表看起来并不聪明,属于大器晚成型。我们要好好地培养他,期待他有良好的表现。

6.裁大的人必能受人尊敬。能够果断地执行大事的人,才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大家的支持。有些人只能够做小事,不能期望他办大事。不能因他小事办得好就把大事委任他。我们一定要了解,一个能够做大事的人,其想法一定跟那些只会做小事的人不太一样。所以我们要把做大事的人跟做小事的人分开。

7.餐食的人不可以重用他。太过挑嘴的人,身体不会健康。思想太偏激的人,同样不会成大事。这样的人,千万不要重用,以免胡乱惹事。

8.必得的人做事很不牢靠。如果一个人一开口就说没有问题,是不可靠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还没等对方说完,就马上说没有问题,其实要大打折扣。

9.必诺的人不能够信任他。如果一个人随口答应“我负责”,结果不能达成使命,又找出许多理由来推诿塞责,就是不可以信任的人。

10.小谨的人很难有大成就。一个人如果太拘泥小节,就很难有大成就。

11.小功的人要再仔细观察。要判断一个人好坏,不能用小功劳来做标准。有些人在问题很小的时候,就把它解决掉;有些人却只能够解决小问题。这两种人,要经由比较长期的观察,才能够适切地加以分辨。

12.言必有中的人能担大任。平常不太说话,一旦开口就能切中问题的核心,这种言必有中的人,谨慎小心,可以承担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