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全集 > 第十一章 领导的艺术

第十一章 领导的艺术




中国人喜欢艺术,

却不欣赏权术,甚至到了厌恶的地步。



艺术与权术的分野,在心正与不正。

心正,是艺术;心不正,便是权术。



领导者诚心诚意地运用各种技巧,

我们会认为他相当艺术。



领导者心不正意不诚,

我们就认为他玩弄权术,不怀好心。



领导者没有单纯的对或不对,

要看技巧运用得艺术不艺术。



虽然说动机看不见,不容易辨识,

但是中国人的眼睛很厉害,不久便知。



不用权而造势


中国人一提及“权”,多半会在其后加上一个“限”字。“权限”的意思,是任何人所拥有的权,实际上都相当有限,所以最好不要用权,否则有限的权,一下子便用光了。对方尊重我们的权,这时权才有力量;对方若不尊重,我们就算有权,又能奈何?下属大不了辞职不干,领导又有什么办法?就算是国家的刑法,遇到民众不畏死的时候,亦属徒然。

管理学家曾指出,权力有五个主要来源:一是法定的职权;二是控制给予多少报酬的权;三是居于对方恐惧感而来的控制权;四是追随者确认领导者的参考权;五是个人喜好,包括自己的专业、努力、兴趣,以及职位对事务的影响。

无论是法定的,或是个人声望所带来的影响力,使用起来都容易引起对方的抗拒。换句话说,不使用权力,就不会产生无力感;一动用权力,就很容易产生无力感。权是用来使对方自动尊重的,不是自己主动来使用的。

领导者最好自认有责无权,只是善负责任,并无什么权力,反而容易引起别人的尊重。时时表示自己拥有权力,不但招来很多请托和诉求,难以满足时纷纷表示不满,而且令人妒忌,成为破坏、中伤的目标,也很不利。明明可以解决的,但要说问问上级的意见。即便具有代表上级的身份,也要客气地说明回去再向上级报告。这种话传到上级耳中,必定更加信任。同时也减少对方的高度期待,降低大家的妒忌,对自己甚有助益。

权限的大小,全凭自己如何妥为运用。用得好增大,用得不好也会缩小,可大可小,取决于我们的上级。其要点如图11-1所示:

图11-1 去掉权的念头

中国人主张:形势比人强。领导者不用权,却应该努力创造有利的形势,使被领导者,自动自发,在不知不觉中尊重领导者的权力。

例如,中国人大多明白“先说先死”的道理,因此推来推去,躲躲闪闪,都不愿意先说。然而,最后还是有人先说,这个人是谁?答案十分简单,居于劣势的,不得不先说;居于优势的,当然就有办法不先说。

优势的人不先说,劣势的人只好说;优势的人不做,劣势的人不得不做;优势的人希望自动,劣势的人就会自动;优势的人不用指示你要尽力,劣势的人必然尽力。

这是什么道理?形势所逼。领导者只要造成自动自发的形势,追随者心里明白,自动才吉,不自动必凶。凡是自行选择的,便是自愿,亦即自动自发。其要点如图11-2所示:

图11-2 把握势的转移

如何保持优势,固然是领导者十分重视的事情。但是形势是动态的,时时可能变动。万一领导者身陷劣势,又该如何处置?这时找一位中介者,应该是可行的途径。领导常常请托甲去劝导乙,便是发现形势不利,不方便直接向乙说明却不能不让乙知道,这才以甲为中介来扭转形势。中介人士,必须慎选合适的,以免中介不成,反而生出枝节,添增麻烦。一般的原则,以乙所信赖的人为优先,因为乙比较容易接受他的劝解。然而这位中介者的品德修养,也要多加考虑,至少不致趁机添油加醋,或者离间破坏。平日多考验,需要时才能寻找到合适的中介,这再一次证明知人之明的重要性。



领导者喜欢用权,追随者一心等待授权,结果都很不愉快。领导者不用权,却能够因势利导,追随者既不越权又不失责,这才能够皆大欢喜。

人很难改变别人,也很不容易改变自己。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知己知彼。知彼不易,知己更难。知了之后还要进一步建立有利的形势。形势随时在改变,所以领导者的形态,也应该因时而制宜,不可执一不变,这便是孔子所说的:无可无不可。



机动调整气氛


最佳的领导形态,根本不存在。有人说“专制最好”,既对,也错;有人说“民主最好”,既对,也不对。应该专制的时候,就专制;应该民主的时候,便民主。这种适时调整的做法,事实上比较合理。

调整的因素很多,好比领导者自己的性格,每一个人都不相同,而且也很难改变。譬如追随者的素质,有的适合讲理,有的必须动之以情。还有所任工作的性质,紧急事情火气稍微大一些,大家都能够忍受,大小事一律发火,大家就不服气。加之当时当地的特殊背景,入境必须问俗,而且要顺应当地的风土人情。另外上级领导者的要求也很重要:有些人明知施压无效,却一直盲目施压,主要是做给他的上级领导者看的。只要就有关因素,加以分析、比较,然后综合起来,就可以找出当前合适的领导形态。但是,时空一改变,就应该跟着再调整。

领导者如果是副职,首先要体会正职的作风。不能够和正职相处融洽,很容易发生摩擦而被冰冻起来。因为一旦引起正职的怀疑,所有“能者多劳”,都将变成“大权独揽”而遭冷落。特别是副职的学识、经验胜过正职的时候,更应该秉持“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态度,以免令正职不安,导致自己也不能安。有任何意见,最好少用决定性的语气,多以商讨性或陈述性的口气,由正职做决定。一切对外发表或当众宣布的文件,都应该以正职的名义。处处抬高正职的地位,时时尊重正职的职权,替他处理一些比较不重要的事,较为妥当(如图11-3)。

图11-3 适时调整领导形态

领导者是人,难免有喜、怒、哀、乐之情。例如发火,便是很难避免的一件事。理论上,领导者应该心平气和,保持理性来沟通;实际上,领导者往往忍无可忍,就会大发脾气。理论上又说应该有修养,改掉坏脾气;实际上则是下一次再改,这一次先发再说。发火并不可怕,发火之后不知如何收拾残局才最恐怖。会发火的领导者,必须同时学会救火、熄火和灭火,将来才有再一次发火的可能。否则一次发火,便烧得精光,下一次就没得发了。不怕发火,只怕一发不可收拾,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严重的还会同归于尽,必须格外小心。

熄火、灭火就是变换气氛,使原本十分紧张的火爆场面,变得比较不易灼伤。大家冷静下来,一切求合理,自然出现圆通的结局。领导者要主动地变换气氛,不要弄得十分僵化,把自己逼进死胡同里,动弹不得(如图11_4)。

图11-4 灵活变换气氛

领导者当然可以釆取硬派作风,硬就硬到底,怕什么?但是必须有死而后已的决心。因为下属往往对探底很有兴趣,试试看领导到底能够硬到什么地步?又硬到何时?人生不过百年,领导者又何必以硬汉自居呢?

硬汉令人钦佩,却不值得学习。硬拼之外,不一定就是逃避或顺从,我们还可以适当地控制,何乐而不为?

人在忍不住的时候,当然要发火。但是发火毕竟伤害感情,再怎么有理,也说不过去。赶快趁火气降低的时候,主动找对方聊聊天,关心他,也鼓励他,让他知道自己发火的动机是出于好意,可以说为他好才动怒,化解一番,说不定更加增进彼此的了解,使彼此的合作更加顺畅。



最佳的领导形态根本不存在,需要根据相关的因素,加以分析、比较,然后综合起来,就可以找出当前合适的领导形态。

领导者也是人,难免有喜、怒、哀、乐之情,在任何情况下,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学会调整心态,机动变换气氛,不能把自己逼进死胡同。



抓住下属的心


中国人每次听到授权,都觉得很有道理,实际上施行起来,大多无疾而终。因为权是有限的,本来就只有那么一点点,再分授给别人,自己岂不是更加无权?何况授权往往变成可怕的分权。一旦由自己身上分出去,就因无法掌握而放不下心。加之被授权的人,很容易由无意越权演变成为有意滥用职权,令人更加不能放心。

我们的基本态度是:领导者有权,下属有责。下属既不可越权,更不可失责。越权便是心目中没有领导者的存在,领导者不但害怕,而且有说不出来的厌恶;失责是没有把分内的工作做好,当然不受欢迎。

如果大家都能够体会和认知:我哪里有权?只有责任。因此不使用权力,却谨慎地尽责任,很多问题会简单得多,也好办得多,更实际得多。

把争权或等待授权的心态,改变为尽责的心态。不说分层授权,却肯定分层负责,这才是中国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最佳保证。人人尽责,哪里还会失败呢?

说起来很可笑,我们居然无视权责合一的原理,不尽力宣扬“要他负责任,就应该授以相当的权限”,让下属好做事情。反而认为,领导者有权无责,下属有责无权的念头才属正确。因为我们知道,领导者必须负起全部责任,所以不必把部分责任也一并扛起来,说领导者无责,到头来还不是要负起连带责任?而下属无权,只要以负责任的心把工作做好,基本上领导者不可能反对,也就等于授权。我们不主张形式上的授权,却希望通过上下的交心,通力合作,达成实质上的授权。

上有权而下有责,如图11-5所示:

图11-5 上有权而下有责,最好分层负责

西方人比较容易接受工作导向的领导,中国人则显然喜爱关怀导向。先关心他,总比见面就谈工作更受人欢迎。关怀他,他多半会自动谈工作,此举相当灵验,请多多尝试,必有良好效果。

在台工作的美籍经理认为,在台湾地区要做到称职的领导,四个“F”非常重要:

FATHER 表示领导以尊重的心来爱护下属,下属才会尊敬他、信赖他因为父母爱子女的心当然纯正。

FATE 表示用敬神的仪式来提醒同仁不可不忠不义。互敬互爱,像神人一般的和谐。大多数人都有敬神的经验,此点很容易体会。

FAVOR 表示体贴照顾之外,尚须礼待下属,用看得起他的心态来领导他。以礼相待,必然受到下属的欢迎。

FACE 表示处处给他面子,他才会自动要脸,表现出讲道理的样子。有面子,下属比较讲道理,也就会处处求合理。

今日社会,个人主义流行,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情的交流,各自孤立。宗教信仰挽救不了,追求物质更助长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最有效的解药,便是珍惜人情、重视伦理。特别是职场生活,占据人们生活的三分之一以上,更应该釆取关怀导向,以增进彼此的情谊。

人生最要紧的是生活,而生活最可贵的便是人情。人而无情,何以为人?可惜有许多领导者,认为上班时间工作第一,而且人情又是工作的重大障碍,因而主张工作导向,冷酷至极。我认为,关怀导向,攻下下属的心,才是领导的最高艺术(如图11-6)。

图11-6 关怀导向



以关怀为导向的领导,主要原则是领导者不要一见面就马上谈工作,先给予适当的关怀,往往更有效果。领导者必须有效地打动被领导者的心,才能让被领导者乐于自动自发地工作。



思考


1.权是有限度的,怎样才能防止滥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慎发火之后,你该怎么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越权和失责哪一种情况更为严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