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全集 > 第八章 构建互利互惠的外部团队

第八章 构建互利互惠的外部团队



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达成共识建立密切关系

要形成分中有合的观念

建立重义气的人际网络



一、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对中国式团队进行管理的目的在于增强团队自身的实力,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在团队内部进行持续的改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改变创新观念

我们要通过精益求精,力求改善,来增强实力,所谓“日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不是现在所讲的创新,天天都创新就会丧失根本。新是好的意思,不断地改善,越来越合理,才是好的。我们要研究如何使产品线合理、价格合理、功能合理、质量合理,而不是翻新。新的未必好,可口可乐公司曾经把产品秘方更新,结果却招来消费者的集体抗议,真是弄巧成拙。

现在很多人盲目地变花样,变到最后,江郎才尽。很多观念认为新就是好,我从来不这么认为。任何产品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都是高度危险的。我不会去新开张的饭馆吃饭,一般等它开一年左右,如果它依然是顾客盈门我才去,因为我从不想当试验品。

任何产品如果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很快就会被淘汰,根本不是好东西。“又日新”是指改善,改善就是不断进步,达到合理的状态。如产品包装不合理,就换一个包装,而不是换产品。

提高专业水平

团队的成员应该从提高个人的专业水平入手,强调把平时的工作做好,才能切实地达到改善的目的。同时要扩大自己的视野。一个人只有专业没有视野,就会枯燥无味,毫无乐趣可言。扩大视野,才能够从各方面来综合分析情况,这叫做通。

做工作一定要专心,如果你的团队能够做到把眼前的人视为最重要的人,把手上的工作视为最重要的工作,将此时此地视为最重要的时间和空间,那么这个团队就是优秀的团队。

发展核心业务

对于公司来讲,要专注于自己的几项重点产品,不要大小通吃,什么产品都想生产,产品线越多,风险越大。一个人长得太高、太胖的时候,动作就会不灵活。所以小企业有小企业的好处,船小好掉头。韩国提倡发展大企业,台湾地区一般发展中小企业。韩国的大企业发展得时好时坏,因为环境变动时不好调整,而台湾地区98%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一旦环境有变,它们就会迅速调整。



二、达成共识建立密切关系


中国式团队在做好了自身的内部管理之后,要想进一步地做大做强,就应该善于利用外部的资源和伙伴,采用“合纵连横”的策略来有效地分担和降低参与市场竞争的风险。在将外部的团队纳入自身的团队建设体系之后,对之进行高效的管理就成为重点。

最近几年非常红火的供应链管理,实际上就体现了对外部附属团队实施管理的思想。与中国式团队的内部管理一样,要使得外部附属团队与自身产生密切的关系,也必须从建立相互之间的共识开始。

大同小异的管理理念

美国人重视个别差异,每个人自我表现,所以他们之间的差距比较大;日本人讲究大家一致,所以他们每个人相差无几;中国人是大同小异。大同小异有两个层面,从同的层面去看,越看中国人越相同;从不同的层面去看,会发现每个人都不一样。为什么?因为中国的文化根深蒂固。中国的思想家能够把高深的哲理通俗化,让人们能够口耳相传。普通老百姓不需要专门学习,耳濡目染就学会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基本上是大同的。然而,因地域不同,每个人都会有差异。

公司也一样,每一家公司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是仔细看来,每家公司都不一样。

不同的公司如何引领团队呢?在内部团队中,领导者负有70%的责任,领导者是什么样的人,其下属慢慢会变得跟你一样。因为中国人的眼睛是向上看的,日本人眼睛是向下看的,美国人眼睛是水平看的。日本人充分照顾下属的意见,中国人最擅长揣摩上意。上级领导即使不说话,也传递了很多信息,因为下属会猜测。领导有什么意图不需要讲得很清楚,否则下属就不动脑筋思考,就掌握不到真正的核心的东西,这个团队就变成唯唯诺诺的。此外,领导一讲清楚就听不到不同的声音,所以要含含糊糊,看看大家的反应。

对外部团队的管理也是同一道理,核心企业起到70%的责任,其他团队成员向核心企业看齐,但不能绝对一致,而是保持大同小异的状态。

合作密切,但要适度

在矛盾中求平衡

中华文化充满了矛盾,一方面说礼让为先,一方面说当仁不让,那到底要不要让?答案只有一个,你自己看着办。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东西总是摸不透,现在连中国人自己都不能洞悉。古人的话,千真万确,有根有据,但是不能全信。中国人最厉害的是同时讲两句互相矛盾的话,人心不同,各如其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中国人在讲东的时候,想到西;当讲到西的时候,想到东。只有将正反两方面整合起来、兼容并蓄,才可以找到合力点。中国人说“事无不可对人言”,又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这非常矛盾的,你要在坦白和保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对张三保留七分,只讲三分,对李四保留三分,只讲七分,随时随地因人而异,这是高度的艺术。

前面说过,领导嘴巴里要讲一视同仁,心里却想着差别对待。

中国人一方面讲众生平等,一方面讲亲疏有别,这是西方人很不容易去接受,也不容易了解的东西。

这就要求,核心企业在刚开始管理外部团队时,要一视同仁,但在一视同仁的同时,考验每一个团队成员,差别对待。

至于如何差别,不是你主观决定的,而是要经过多方面的考量。表现好的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表现不好的就要督促其改善;有异心的,要对其多加防范。

在怀疑中求信任

领导不能随便相信一个人,也不能随便怀疑一个人,这都是高度冒险的。一个人必须要经过不断地考验,直到完全通过考验才可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胡雪岩的师傅常常把钱丢在地上,看他捡了以后是自己留下还是交给师傅。如果一个人捡到钱不交上来,这个人是贪财的。胡雪岩捡到十几次,都交给他师傅了。等到他师傅临终的时候才跟他说:“你常常捡到的钱,其实是我丢的,结果你每次都交给我,我就知道你很诚实。”

要想确定干部是否可信,最好的办法是试探他,而不是观察他。

我当总经理的时候,常把财务经理找来,对他说:“我们的财务有危机,你看怎么办?”我只是试探他,看他有什么反应。作一个中国人一定要经得起考验。对待采购人员,我就让我的朋友送他一笔回扣,看他收不收。收了,我就知道他不可重用;不收,我就会充分地信任他。

当你真的怀疑你的干部时,也不要直接表明你在怀疑他,而是不动声色地试探,以免怀疑错了,大家撕破脸不好收拾残局。
案例

巧妙的质疑方法

有一个干部突然带了一块劳力士手表上班,老板看到了,应该怎样做?如果直接问他:“你怎么会有劳力士手表?”这就糟了,这样做就等于撕破脸,干部会认为老板在怀疑他。那正确的做法应该怎样?老板常常看干部的表,但是从不开口问。干部察觉后,就会说:“这个表不是我买的。”老板如果问:“那是客户送的?”这就大错特错了,而是应该问:“你说什么表?我怎么没看到。”明明看到了还装没看到,干部就会很紧张:“这是我姑妈送的。”如果此时老板不追问一句的话,还是表示他在怀疑,若是轻描淡写地追问一句“你姑妈怎么那么有钱呢”,就可以打消干部的疑心。



管理外部团队和管理内部团队的道理相同,也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通过试探,判断出哪些是可以信任的。这是当务之急,心存疑惑的话,就不可能建立高度统一的外部团队。

外部团队都是各自独立的组织,有着自己的利益出发点,基本上是合则留,不合则去,在考核外部团队时,应更加小心,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在混乱中求稳定

每个人都有问路的经历,当你问路的时候,经常得到不同的答案。比如问到天安门怎么走,有的人指向这边,有的人指向那边。为什么?中国人心情好的时候,指正确的方向;心情不好的时候,指错误的方向。所以你自己要去分辨信息的正误。

老实讲,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讲道理的,但是中国人生气的时候,经常很不讲理,甚至恶劣到蛮不讲理的地步。偏偏中国人的情绪浮动得相当厉害,常常生气,显得十分不讲理。

所以中国人把情理法的“情”摆在最上面的,是有道理的。一个领导情绪稳定的时候,他所带的团队就不会蛮干,不会冲动,不会失去控制。领导没有能力没关系,没有学识也没关系,但是情绪一定要稳定。中国人在情绪稳定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很好商量,因为大家都讲道理,凭良心做事。与外部团队合作,肯定会有很多摩擦,这时候,心平气和尤其重要。稍有不慎的话,损失的将是整个企业而不是个人。

领导者的情绪一定要稳定,不能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那是不可以的。

总之,与外部附属团队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要把握“度”,既强调“众生平等”,又合理地融入“亲疏有别”。对外部附属团队不能随便地建立起高度的信任,因为风险很大,而应该通过不断的考验以确定其可以信任和合作的层次,根据实际情况来区别对待。如果能够构建出大同小异的氛围,即可以视之为成功的团队。

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值得现代人学习,比如说合纵联横,用在现代管理中,就是说不要把所有的事情让一个人负责,一件事情由一个人负责到底,风险太大;把这件事情分解,让不同的人去做,你有你的强项,我有我的强项,大家各用所长不是很好吗?现在每个企业都要做大做强,如果中国统统是大企业,那没有进大企业的人岂不是没有生存发展的机会?一个社会要有大、中、小、老、中、青不同的形态,才会和谐。

现在很多企业不明白这个道理,盲目地做大做强,结果只会“树大招风”。比如,一家餐饮企业如果做得好,就开始搞连锁,但是大部分的连锁企业都垮掉了,因为照顾不过来。我在旧金山看到一对老夫妇,他们做的冰激凌非常好吃,每天来买的人都排长龙。我问他们:“你们的生意这么好,为什么不搞连锁?”他们回答得很恳切:“一搞连锁,我们的品质就不能保证了,就得关门,我们只有维持这个规模才能做出高品质的产品,规模大了我们就力不从心,何必要搞垮自己呢?”

所以说,经济规模可大可小,合理就好。

大中小企业按比例发展,整个市场才会均衡发展。而且,大企业要去带领中型企业发展,中型企业要带领小型企业发展,有钱大家赚,这种观念才符合中国人的想法。大家分工合作,整体配合,共担风险,每个人都专心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这样才能迅速发展。

如果只有一个大企业,那就会垄断市场,对社会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有很多大企业,就会导致激烈的竞争,最后同归于尽。

“求全”即“合作”

有人曾经大力主张,中小企业要设法加以合并,组成大企业,以增强竞争力。然而,事实证明,面临21世纪快速变化的环境,企业规模大,应变能力反而较小,对于适应环境所做的调整,其弹性远不如中小企业那么灵活。加上合并前后的种种问题很不容易克服,因而,合并不如合作。

“求全”便是“合作”,一个个体能力有限,无法求全,必须多个个体同心协力,通力合作才能求全。

有心求全,心理上先要有“委曲”的准备。虽然是一家人,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仍旧是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作风,如果不能勉强自己、迁就别人以求保全家风,那么早晚相处,小摩擦便会变成大冲突,要想维持家人的和谐,谈何容易!

联盟合作的对象,就算理念十分相近,毕竟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苦衷,难免有不协调、不配合的现象,若是不能保持“委曲求全”的心情,哪里有长久合作的可能?各人退让一步,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思考,凡事将心比心,以设身处地的态度好好商量,才能够委曲求全,达到长久合作的目的。

核心企业必须用智慧、爱心和耐心来开导、教养,协助其外部团队的成员,使它们心甘情愿地承担有能力担当且适宜担当的责任,这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务。首先要把现有、将要发生以及计划中期待产生的工作分门别类,做好通盘性的分配,以求其顺利有效地进行。把所有外部团队的成员,都看成“外部的内人”,以“一家人”的心情,来征求其同意。如果有必要变更或临时变化,必须地获得众人的同意或谅解。

外部团队的和谐合作,其主要策略,即在“委曲求全”。核心企业对外部团队的成员“以大事小”,而外部团队对核心企业“以小敬大”,各自委曲,才能求全。善用中国人的“以让代争”,柔中带刚,彼此为实现共同目标,各自机动调整,权宜应变,自然获得整体的配合。

与外部团队共同进步

企业还要搞好与上下游合作单位的关系,即与外部团队的成员搞好关系。

企业要与这些外部团队的成员有效地建立起共识,使得它们类似卫星一般围绕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就要提高外部团队成员的管理水平,在必要的时候全力支持它,否则它就不会成为你的固定伙伴。因为它是独立的,有自己的利润计算的标准。

其次,召开正式的沟通会议。企业必须保证在日常的工作中与外部团队的成员保持着联系。每年与这些供应链中上下游合作厂商至少要有一到两次的正式会议,沟通相互之间存在哪些缺失,并且就可行的改善策略进行讨论。

再次,通过培训加强沟通。我们平时要有不同的培训课程来与外部团队的成员沟通,让大家想法一致,步调一致。外部团队与核心企业之间可能会存在管理水平上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注意在平时不定期地共同举办大大小小的培训课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三、要形成分中有合的观念


在一个行业内,如果只是依靠一个企业自身的力量将行业链条中上游、中游、下游的事情全部做完,是不太现实的,这样的做法不仅对资源和管理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同时也易造成顾此失彼的状况。所以要大带中、中带小,分中有合,表面上是分,本质上是合。

西方人一直以来都桎梏于“二分法”,而中国人则对“分”与“合”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认识。作为中国式团队的领导者,不应该把自己公司里面的人才视为“内人”,把公司以外的都叫“外人”,这始终是“分”的观念。实际上,应该通过内部的外人以及外部的一些内人来实现内外的沟通,形式上虽然是不同的公司,实际上是同一个团队,随时可分,随时可合,这样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既保持灵活性又便于调整。

具备了这种观念,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予以实现,需要领导者具有高尚的品德。我觉得,领导者最重要的是品德而非能力,总经理不需要能力,专业人士才需要能力,比如说财务人员。什么都不懂的人才适合当总经理,这不是开玩笑。一个人从无到有固然不容易,从有到无更困难。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后来又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这才是人生的过程。一个人学了很多,很想表现,这是第一个阶段;等到表现得差不多了就不想表现了,让别人去表现,我来欣赏;到最后有表现与没有表现一样。

案例

外包厂商的管理

现在有种生产形式叫外包,外包是降低成本最好的方法。

如果你觉得与外包厂商没有建立密切的关系,它不跟你配合,怎么办?怎样使外围附属的团队跟你关系密切,是很富有中国人特色的内容。所谓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如果一件产品被拆成七八个零件,到底是好做的给别人做,还是难做的给别人做?一般人会认为当然是难做的留着自己做,才能够控制。其实不然,你要把难做的给别人做,好做的留下自己做。因为你把好做的给别人做,别人会想,这么容易做,那我直接做完整的产品好了;你要把难做的给别人做,他会想,我做的这部分这么难,而我做的应该是最容易做的,那整个产品就更困难了。这个考虑过程就叫做颠倒。



四、建立重义气的人际网络


关系公司之间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既具有高度的自主性、高度的灵活性,又具有高度的配合性,这才是领导努力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构建一个重义气的中国式的人际网络。

培养重义气的合作伙伴

中国人重义气,西方人不太相信义气,他们觉得义气非常不可靠,他们重法律,凡事都签合同,按约定进行。我辅导过很多企业,它们合作时没有明文规定,没有合同,但合作得很好。后来,这些企业认为时代不同了,应该向西方学习,要签合同,结果合作出现裂痕。因为中国人签字的时候是很慎重的,害怕签字以后将来对自己不利,所以签字前必定要求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对方也是如此想法,这样两者就起冲突了。两家公司本来合作得很好,完全没有合同,突然有一家公司要求签合同,结果两边的距离越来越远,各人想各人的,以后就没有办法通力合作了。外国人刚好跟我们相反,他们认为法律是保障双方利益的。

我认为,用汉字来定契约是高度危险的,因为汉字的弹性太大,怎么解释都有道理,到最后只是保护了不讲理的那一方。所以不定契约无所谓,一定契约就要坚持,要进一步,否则就会吃亏,双方各进一步就无法合作。

历史上,三国时代有那么多英雄人物,最受后人景仰是谁?不是曹操,就算有人很欣赏曹操,但他不敢讲出来,因为讲出来对自己不利,我还没有听见哪个人说要学曹操;也不是孔明,我们赞美他,但不会景仰他;最受景仰的是关羽,关羽有功也有过,他凭什么获得这么高的地位?中国人的传统做法是盖棺论定,把人分好坏,是好人,则坏的方面都不提,是坏人,则好的方面都不提。关羽就是被中国人充分美化、神化的,因为关羽讲义气,而中国人特别重视义气。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侠义之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当我有难的时候,寻求你的帮助,你还要定契约,还要调查,我还认识你做什么?中国式的管理把世道人心都结合在管理里面了,我敢预言,重义气是我们超英赶美的一个重要武器。

台商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经常联系,彼此加深了解,增强信任。而且一人有困难,不需要开口,别人就会主动帮助,借钱不要借据都没有关系,这样,何事不能成功呢?台商真正的特色就是彼此花了很多时间互相了解,彼此信任,到了紧要关头,他会慷慨相助。我觉得这是中国企业经营的一个特色。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凡事一板一眼就会错失良机。有的企业即使赚钱,也难逃倒闭的噩运,其原因是周转不灵。

因此,领导者应该强调建立起不重形式的相互信任,平时多投入时间进行相互的沟通和了解,关键时刻别人才能够舍生取义,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种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才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所在。

切记,应酬只是工具,不是目的。主要目的是彼此关心、了解对方的动态、交换信息,以便密切合作。

领导者不需要整天都待在公司里面,实际上,当你离开公司的时候,公司内部比你在的时候更和谐。作为一个领导,一定要做到我在不在公司都是一样的,如果领导不在,公司运行就不好,就表示领导有很大的问题。理想的状态是,领导定好目标后,可以随时抽出时间来,随时去和合作伙伴沟通。因为执行不是领导的事,而是干部的事。

培养可学习的竞争对手

《三国演义》中,在火烧赤壁以后,孔明安排了几路人马拦截曹操,最后一道就是由关羽把守的华容道。孔明本不想用关羽,怕他念及旧情,放曹操一马,后来关羽立下军令状,孔明才迫不得已让他出马。结果,关羽还是因一念之仁,放过了曹操。许多人看到这里,都替关羽惋惜,认为他失去了灭曹的大好时机。其实,就因为他放过曹操,才是很了不起的,他绝不是妇人之仁,而是从大局出发——曹操杀不得。如果那时把曹操杀了,刘备也就没有前途了,孙权会把曹操的人马收编过来,顺便把刘备也灭掉。所以,那个时候,是不能让曹操死的。有时候,适当培养几个敌人,才是生存之道。

又比如司马懿,如果说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就太小看司马懿了。司马懿从小就熟读兵书,一眼就看穿了孔明的空城计。但是,司马懿很高明,他如果识破空城计,挥军而上把孔明杀掉,他就没命了,因为没有孔明,他就完全没有被利用的价值,很可能被魏帝杀掉。所以他将计就计,说了一句“孔明真神人也”,从此不打了,领着高薪不工作,舒舒服服过日子。

《三国演义》的这两段故事告诉我们,要培养几个敌人,你才有事做,你把竞争对手统统都干掉了,你自己也垮了,这就是外国人很难想象的。竞争对手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你的老师,我们应该善于向敌人学习。司马懿的老师就是孔明,每打一次仗,司马懿就从孔明那里学到很多东西,还不用交学费。司马懿最大的长处就是承认“我不如你”,他活了76岁;周瑜就没有这种度量,结果36岁就死了。一个人只要承认你不如人家,你就达到海阔天空的境界;总想着“我一定要把你干掉”,最后对方没有死,你就先死了。



我在前面提到了很多中国人的特殊想法、特殊做法,不要觉得中国人怎么有这么多缺点,其实这没什么不好。凡是认为中国人不好的,都是按照外国人的标准来看的。其实外国人有外国人的生存之道,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生存法则,环境不同而已。

我们的企业员工、合作伙伴基本上都是中国人,所以要学会用中国人的方式去管理、去沟通,生搬硬套外国人的经验有时会起反作用,只有找准中国人的行为特征,对症下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