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 下一秒,为时不晚

下一秒,为时不晚




行动力,抑或是执行力,无论在职场中还是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个人品质,它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核心竞争力的高低。从另一个层面看,确立目标后,行动力、执行力越强,也就越容易达成目标。更关键的还在于,行动力、执行力的重复频率越高,所能创造出的价值越大。这里的价值,可以片面地理解为个人成就。

相信大家对杨澜并不陌生,她当过主持人,做过制片人,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身份,不断调整着自己的目标。无论是在传媒界还是商界,她靠的是睿智、果敢和行动力,她不断深入地了解自己,从而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来自于何处,在拼搏奋斗的路上成为人生的主人。

谁也想不到,今日风光万千的杨澜,在还是北京外语学院的一名大学生时,对自己十分没有信心,她说:“我经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有才华和极端聪明的人。”不过,这个对自己并不自信的女孩,却有着极为清晰的人生规划。

1990年2月,恰逢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组面向全国招募主持人,杨澜也参与其中。她的主持风格清新自然,而且站在台上十分大气,能镇住场面,在多轮筛选后,她渐渐脱颖而出。美中不足的是,她相貌平平,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镜后,她始终是被考虑的对象,不是确定的对象。

这一点让杨澜很愤懑,她找到导演,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她说:“为什么非得只找一个女主持人,是不是一出场就是给男主持人做陪衬的?其实女性也可以很有头脑,所以如果能够有这个机会的话,自己就希望做一个的聪明主持人。”导演听完,倒是十分诧异,忽然意识到眼前这个女孩才是最适合节目的人选。

杨澜说:“我不是很漂亮,但我很有气质。”正因如此,杨澜成为《正大综艺》的主持人。

进入央视后,每天的工作让她深深意识到,传媒工作是她由衷热爱的,她立志于为这份事业奋斗。勤奋的人总是能有所收获,通过努力,杨澜将“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称号,甚至金话筒奖纷纷收入囊中。

达到一定高度后,杨澜开始思索自己以后的人生,她也确定了走传媒这条道路。在央视的4年里,她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也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她的眼界也今非昔比,以前她只是意识到自己热爱传媒,此刻,她决心把一生奉献给传媒。

然而,时间久了,杨澜对自己的境遇感到些许不满,她说:“一开始央视让我一下子进入一个殿堂,但是我往下一看,空空如也,下边的基础都不是我自己建起来的,是一个庞大的机构赋予你支持,我觉得特别不踏实,所以我得自己从下边垒砖头慢慢起来,这样才会踏实。”她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有了新的认识,也有了新的目标。

随后,她果断从央视辞职,奔赴美国,开始她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生涯。她选择的专业是国际传媒专业。

当时,杨澜仅有26岁,可她的心智却已经足够成熟,对人生有着一份担当。只身一人来到美国后,她面临着众多苦闷,她说:“有些人遇到的苦难可能比别人多一点儿,但我遇到的困难并不比别人少,因为没有一件事是轻而易举的,需要经历的磨难委屈,一样儿也少不了。”

面对苦难和挫折,杨澜没有退缩,反而勇往直前,这极大地锻炼了她的意志力。对于这次选择,杨澜认为是十分有意义的。在这期间,她不仅了解到先进的传媒理念,更有机会与众多成功的传媒人近距离交谈。正是这些经历,让她意识到,主持人的工作对她来说已经不足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故此她制定了新的目标——幕后制作。随后,她着手与上海东方电视台合作,联合打造了《杨澜视线》,以此为平台探访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以其独立的视角打量世界,并传达给观众。

杨澜为《杨澜视线》呕心沥血,不仅包揽了主持人、撰稿的工作,还扛下了策划和制片的重担,充当起十足的幕后制作人的角色。她的付出没有白费,这档节目在国内52个省市的电视台播出,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杨澜视线》让她顺利跻身媒体制作人的行列,圆满实现了自己的目标。通过这次艰辛的转折,杨澜认识到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她在不断尝试中接触着新的领域和新的事物,从中确定了自己的方向。

1997年,杨澜返回国内,她的心中怀揣着对未来的向往,她需要找到合适的定位。此时,凤凰卫视中文台成立不久,杨澜看中了它的平台,决心与凤凰卫视携手并肩。经过精心筹划,1998年1月,凤凰卫视为杨澜量身打造的《杨澜工作室》正式开播。节目中,她端庄优雅的姿态,成熟干练的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台上,一人无限风光,台下,杨澜为这个节目也劳心劳力。为了《杨澜工作室》,她担负起大事小情,诸多琐碎,都是她亲力亲为。在节目开播的两年多内,前后共计采访了120余位知名人士。付出的同时,她也收获了弥足珍贵的经历。

在凤凰卫视这个平台上,杨澜再次开拓了视野,有了新的见识,同时,对个人的期待和对人生的规划也有所改变。这一次,杨澜决定重新开始——她从凤凰卫视辞职,干脆利索地恢复了“自由身”。离开凤凰卫视之后,她没有急着开始新的旅程,相反,她选择停下来认真思考未来。她说:“我需要一些时间来沉淀自我的心性。”

杨澜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是在2000年3月,有消息报道她成功收购良记集团,并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公司,由此顺利上市,致力于创建属于她的传媒天地。这是她对人生新的规划和目标,她要将这么多年来许多未能实现的媒体理念付诸实践。随后,公司再次更名为阳光体育,同时,杨澜辞去董事局主席的职务,全心全意地埋头于节目制作中。

三次新的选择,三次转折,杨澜是理性的,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什么又是最合适的。对于自己的人生,她始终有着明确清晰的方向——搞传媒,并以此为基,一点一滴地积累养分,最终开花结果,一步步靠近自己的终极目标。

在《凭海临风》一书中,她记述了乘坐热气球的经历:看着热气球操作员熟练地调整气球高度以适应风的方向,最终的落脚点却依旧要听命于自然,她感受到了热气球的魅力正是源于此处,可以操控,却又充满未知。她感慨道:“其实人生的乐趣也是如此,全在这定与不定之间。”

知道结局的电影永远不会太精彩,了解胜负的比赛永远不会太好看,正是由于那些未可知的元素,我们的生活才神秘而多彩。在我们匍匐前进的时候,只要大概的方向不变,目标就可以不断地提高。只要自己的信念坚定,为自己的规划作出变动,下一秒就行动起来,永远都不会太晚。

杨澜从最初锁定目标,到不断变更目标,她的方向从未改变,只是在不断提升自我跳跃的平台而已。我们的人生也应如此,在重复性地摸索未来的路径上,永远怀着初心探索未知,“轻装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