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 重复,完全不必急于求成

重复,完全不必急于求成




重复的过程从内心世界的层面来看,似乎伴随着“痛苦”,这痛苦中包括了耐心等待、克服恐惧、不急不躁、面对孤独等,然而,正是这个让人产生逃避的过程,才会给人以磨砺,让人逐渐成长、强大。

有时,我们恰恰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收获属于自己的成果的。因而,在重复的过程里,不必急于求成,待时间验证后,一切所想、欲求自然显现。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人,用他自己的力量给数以万计的生命带来了更为丰富的粮食来源,他就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了水稻杂种优势的伟大科学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生于北京,父亲祖籍江西省德安县,求学于东南大学中文系,对知识有着发自肺腑的尊重和向往。母亲出身于家境优渥的家庭,同样受过高等教育。对于袁隆平来说,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自然是从小就受到科学知识的熏染,这使得他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后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袁隆平先后在很多地方念过书,这样大跨度的南北居住给袁隆平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1953年,袁隆平顺利毕业,成为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第一代大学生。随后,就被分配在安江农校任教。最初,袁隆平所授课的专业并非自己大学时所专攻的内容,而是教俄语课。他在学校做了一年的俄语教师,然后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负责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如植物学、作物栽培和遗传育种等课程。

虽然是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但是做起老师的袁隆平从来没有轻视自己的工作。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老师,他特别重视实验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他在徒手切片技术上下苦功夫,为的就是能够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失败了几十次,没有关系,继续练习,直到上百次才成功。而若观察了上百次还不成功,那么就再反复观察,一直到得到满意的结果。

无数个夜晚,他就那么独自呆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凌晨一两点钟都不回去休息,在夜色弥漫的校园里,实验室的灯光依旧亮着。正是在繁复的试验中,袁隆平练就了一颗富有耐性的心。

袁隆平习惯于利用课余时间到稻田边上,一边观察一边寻觅,也正是这个好习惯才促使他在30岁那年的一次观察过程中,发现了一颗与众不同的稻穗。

课堂上的袁隆平风趣幽默,他的每一个讲述都是自己经过实践后所确定的成果,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袁隆平就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农校专业课教师。

袁隆平不仅仅在课堂里给学生讲述农业技术,更是经常带着学生走进地垄田间,让他们从观察和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和动手能力。由于长年累月地在庄稼地里做实验,袁隆平被晒得黢黑,因此有了“刚果布”的外号,加上他的脸上经常挂着乐观自信的笑容,也获得了“刚果布的笑容”的美誉。

在“无性杂交”的实验中,如何让水稻丰收增产的问题萦绕在袁隆平的脑海中。那个年代,全中国刚刚遭受了一场粮食短缺的磨难,袁隆平看着报纸上的浮夸风,完全不相信那些高产量的数字。他很清楚,如此下去,下一场粮食短缺就在眼前。

果然,“大跃进”运动之后,全国性的大饥荒随之而来。人们的粮食从大米白面变成了粗粮树皮和野菜,最后甚至因为饥饿而吃下许多难以消化的东西。很多地方陆陆续续地出现饿死人的惨剧,全中国的人口死亡率直线上升。看着这样的中国,袁隆平心痛不已,他要靠着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局面。

由此,袁隆平立志于水稻研究。他明白,如果想要找到杂交水稻的答案,关键在于先找到天然杂交的原材料。那么,作为这个天然杂交材料的神秘的雄性不育株,到底在哪呢?

袁隆平再一次走进田野之间,在毒辣的日头之下苦苦地寻找起来。他顶着一轮烈日,在稻田里一颗接一颗地寻找,手里拿着放大镜和镊子小心翼翼地观察稻穗,每一颗都不放过。观察的过程中,放大镜的镜片在阳光的照耀下时常发出刺眼的光,有时照在眼睛上,使得袁隆平难以睁眼。即便如此,袁隆平也从未打算放弃,经历过狂喜和失落的他更加确信,这一季的麦穗一定要找到,不然错过了就又要等到下一季了。

“真是架子大得很啦,千呼万唤不露面啊!”袁隆平在心里对那神秘的麦穗笑言道。乐观的袁隆平期待与那神秘稻穗相遇的一刻,可他一次次地直起腰板喘过气之后,弯下腰却还是一无所获。

炎热的高温已经将田里的人们全部驱赶回家,只有袁隆平的身影在田间不停地晃动着。不论条件多艰苦,袁隆平一如既往,他坚信在这些稻穗中,有他心心念念的病态不育雄花,这正是突破问题的关键。

无数次因中暑导致的眩晕,无数次因长期弯腰而无法直起的身子,都是对一个人意志力和信念以及耐力的考验,袁隆平盯住巨大的外在与自身压力,一直在慢慢地寻找着,不急不躁的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那颗神秘的稻穗终于被袁隆平找到!他迫不及待地用这颗种子培育出了用作实验的秧苗。

1966年6月,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狂风刮遍全国,袁隆平所在的安江农校教师队伍里也被“揪”出了一批“牛鬼蛇神”。袁隆平心思透彻,他知道自己也许会被扣上一顶不属于自己的帽子,他做好了一切思想准备等待着,但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在,就不会放弃对秧苗栽培的实验。

袁隆平将一切希望寄托在那些残存的秧苗上,这是他的信仰。这些尚显稚嫩的秧苗,倔强地伸展着绿叶,展示着生命的力量。最初,是由有限的几株雄性不育株培育而成的,存活率非常低,即便如此,袁隆平依旧满怀希望。一旦成功,就可以一举解决中国百余年来的粮食问题,所以,他必须坚持。

幸而有国家科委九局的公函,故此没有太大的影响。这场风暴过后,袁隆平和他的徒弟把那些大难不死的雄性不育株重新拿了出来,在阳光的照耀下默默守护着秧苗的成长。

东去春来,一年又一年,袁隆平始终在坚持。湖南省农业局听闻袁隆平所作的实验后,经常派专人前往他的试验地进行考察学习,并肯定了杂交水稻的重要性。

1967年,传来一个好消息,湖南省科委正式将“水稻雄性不育”的课题列入省级科研项目,并承诺对袁隆平提供帮助。4月,袁隆平亲自起草了《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育系选育计划》,并交给黔阳地区科委和湖南省科委。这一年,袁隆平得到了一笔并不丰厚的科研经费,600元。

有了这笔经费,袁隆平赶紧买来100多个作废的瓦盆,在他看来,这都是必不可少的实验设备。而同时,湖南省农业厅还特别给袁隆平分配了两名助手,让他们帮助袁隆平一起进行水稻杂交试验。

同年6月,在中古盘7号田,袁隆平、尹华奇、李必湖师生三人组成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开始在这0.5亩的上等田上开始试验。从此,水稻雄性不育性的研究正式开始。袁隆平因个人兴趣所进行的试验终于变成了由国家立项进行专门研究的科研课题。

1970年,袁隆平带着两个组员来到海南三亚的南红农场。收拾妥当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始浸种、催芽、播种、育秧。因为这里自然条件良好,所以袁隆平准备长期在这里驻扎。他和学生们选择在南红农场附近建立实验据点,租赁房子和水田,着手进行育种试验。

1982年,终于盼来了湖南省农业厅的2万元拨款,为实验小组盖了平顶砖房,打了水井,安了电灯。试验小组这才有了一个固定的“家”,随后以这里为据点逐步发展成为了杂交水稻实验基地。

袁隆平不是书呆子,他深深地感到自己的两个助手跟随自己一路跑到这祖国的最南端,舍家撇业实属不易。为了更好地培育出杂交水稻,他们的指南针变成了“太阳和季节”,在北回归线两侧的土地上来回奔波,一如候鸟迁徙一般。湖南、云南、海南三地成了他们最熟悉的地方,可他们每月却只有18元钱的生活费。

内心对杂交水稻这个研究的钟情,使得吃苦受累的袁隆平甘之如饴,他从不抱怨,亦没有丝毫退却的念头,只是日复一日地在持续的奋斗中“等待”成功。

终于,他们成功了!

杂交水稻的成功,让袁隆平一时名声大震。这个整日“长”在田地里的科学家,在外界的美誉和个人成绩面前,却没有一丝的浮躁。他诚恳地说:“我这个人不适合当官。对我来说,当官有很大的局限性。别的不说,在搞科研这一点上,就没有现在这么自由自在了。倘若真当上个什么,每天文山会海。哪里还有时间搞科研?”一向严谨的袁隆平清楚,虽然这一次成功了,但杂交水稻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成功过后,袁隆平依旧把整个身心投入到杂交水稻研究工作,这个杂交水稻之父用他的行动告诉人们,成功是不厌其烦地尝试自己的想法,是富有耐心的静静等候梦想的种子开花结果,成功的路上永远不需要急于求成。

袁隆平的成功中,一样渗透着神秘又随处可见的重复力。虽然我们不能说他了解一种叫重复的力量,之后在其驱动下实现了梦想,可不能否认的是,包括他在内的任何一个用心追逐自己心中所思所想的追梦者,却无一不是“重复力”的践行者。这个世界因这样的追梦人而美,更因这种力量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