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故事经济学 > 多芬的“真美行动”

多芬的“真美行动”




《广告时代》提名“真美行动”为本世纪最佳五个广告营销活动之一。奥美的市场调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只有2%的女性认为自己是美丽的,而98%女性认为自己有许多瑕疵,其中大部分都过于低估自己。所以联合利华在2004年发起了“真美行动”,目的在于说服女性相信自己的自然美。

2013年,雨果·维嘉创作了名为“多芬真美素描”的视频。  [2]  故事聚焦于一组自愿参与奇怪实验的女性:她们同意让素描艺术家为她们画像,实验要求艺术家不能看到她们,只能根据她们对自己的描述进行创作。这个勇敢的行为立刻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当艺术家完成第一组素描作品的时候,他又重新画了第二组作品,第二次是根据陌生人对这些女性的描述进行创作。两组作品并列放在一起的时候,根据陌生人的观察画出的素描人像明显比这些女性对自己的苛刻描述更动人,也更接近真实。当参加实验的女性看到作品的时候,两幅肖像的差异让她们热泪盈眶。


情感动态


上述图表展示了“多芬真美素描”的情感动态轨迹。它的转折点在核心价值观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欣赏”两极之间来回摆动。

故事是这样的:每位参与盲绘素描实验的女性都会用相对不吸引人的词汇描述自己(激励事件)。这些自我批评的举动扰乱了她们生活的平衡,将她们的情感状态从中性转变为负面。

随后,当女性看到根据陌生人的印象创作的赞美性的素描时,动态转向正面。她们露出愉悦的笑容(第一个行动)。这个转折点将故事从自我批评(负面)推向他人的欣赏(正面)。

但当女性的目光在两幅矛盾的肖像画之间来回移动的时候,她们对他人的正面意见产生了负面反应,进入自我怀疑(危机)。她可以信任陌生人吗?到底应该相信谁?相信自己,还是其他人?这个转折点将女性从他人的欣赏(正面)转向怀疑他人(双重负面),进而唤起观众相应的负面情绪。

想信任他人的愿望和自我怀疑的内在障碍进行斗争(第二个行动),直到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胜出,说服主角选择用他人的视角看待自我(第二个反馈)。故事在自我欣赏的双倍正电荷中达到高潮。在这一决定性转变中,观众跟随女性战胜自我批评的过程,体验到同样的正面情感。

所有精彩的故事都向我们展现了生活是如何改变的,以及为什么会改变。如前所述,改变带来的副作用是情感。然而这些感觉只会在转变过程中表露出来。当故事从正到负移动时,观众产生悲观沉重的情感;当故事由负到正移动时,光明积极的情感充斥着他们的心灵。当转变完成之时,情感迅速消散,准备进入新的状态。想要抓住并保持这种情感参与度,故事的价值必须不断地动态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再激昂有力、令人愉快的事件都会变成毫无感情可言的无聊叙述:“然后……然后……然后……”

第七阶段:危机下的抉择

基本原则:洞察



主角通过动作和转折点不断追求欲望对象,直到接近故事结局的某一时刻,他人生中面对的最集中的冲突力量封锁住他的道路。这就是观众一直等待的那个必要场景。在这个危机时刻,主角已经想尽所有可能的办法,只有一个例外。他需要做出重大的决定,在一系列可能的行动中选择仅剩的那个策略,为了把生活拉回正轨进行最后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