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学会幸福: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 > 真正的良好生活是什么样的

真正的良好生活是什么样的




三种主张

说到道德与幸福的关系,我们可以粗略区分出三种基本主张:

·第一种,把幸福视作人生的最高目的。他们也主张人要遵守道德,不过,在他们看来,道德是为幸福服务的,有道德是达到幸福的手段。

·第二种,把道德视作人生的最高目的。为方便,我称它为“唯道德论”。他们只认道德,不管道德能不能给我们带来好处。据说,这种主张是苏格拉底最早提出来的。古代有代表性的是斯多葛主义者。近代以来,道德主义最突出的代表是康德。

·第三种,主张美德重要,但富贵这些俗气的好处,也是可以追求的。这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主张。

功效主义

我们先讲讲功效主义(功利主义)。功效主义者坚持幸福是伦理学的首要原则,功效主义的主张是,所有正当的行为都是为了促进人类整体的最大幸福。他们不排斥道德,但是把道德看作达到幸福的手段。

功效主义听上去有点儿俗气,不过,这种主张似乎有不少事实支持。有些德性显然能带来好处,比如勤劳——通常,勤劳的人要比懒人过得更像样子。

功效主义说道德是获得好处的手段,关于这点我们不妨再来看看道德教育。所谓道德教育,它多半也是用功利来说服人的。家长教育孩子要诚实,家长怎么说?他们说,你撒谎,早晚要露馅的,一旦老师、同学知道你是个爱说谎的孩子,谁都看不起你。

自由战士也是这么教育民众的。他们一面挺身而出反抗暴政,一面呼吁群众跟上。他们怎么呼吁?他们警告民众说,暴政今天在欺侮这个无辜者,不要以为他与你无关,你今天不站出来伸张正义,不义明天就会落到你头上。说白了,你不跟我们一起来反抗暴政,最后你自己也要倒霉。

其实,就连上帝也用功利教育我们。《圣经》上说,正直的人的后代,必要蒙福;他家中有货物,有钱财;他的公义永存。

唯功效论的想法不是全无根据,但还是无法让人完全信服。从事实上看,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也许在大多数情况下),德性有助于带来好生活,但我们也看到在很多例子里,德性没有带来好生活,反倒带来很多苦恼,甚至苦难。虽然我不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总是劣币驱除良币,但似乎这个世界也不是为德性建造的。

从道理上说,把道德当作获取好处的手段也说不大通。要说德性一定带来幸福,那等于说,一个人得了双份好处:他既是个有美德的人,又是个得了好处的人,这样的好事,谁不愿意?若真有这样的好事,岂不人人都会变得德性高尚?

道德主义

道德主义和功效主义相反。它坚持的最重要的事情,甚至是唯一的事情,就是道德。它有时也不排斥幸福,但它坚持说,道德本身就是幸福。这不是平常意义上所说的,道德能够带来幸福——那种想法恰恰是功效主义的想法。道德主义即幸福,说的是,你有道德,你就已经幸福了,哪怕你穷困潦倒,哪怕你身陷囹圄。我们刚才讲到颜回,他就是这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我们刚才谈到了功效主义的难处,唯道德论也有难处。种种理论上的难处不去说它,最明显的难处很简单——只讲道德,不管它带来不带来好处,这个要求太高,普通人做不到。庄子笔下的圣人或真人,餐风饮露,可以只问道德。我们普通人,虽然愿意在一定程度上坚持道德,但我们还是问“有没有好处”。只问道德不问好处,固然是个很高尚的思想,但完全不考虑自己得到什么好处,普通人的日子恐怕就过不下去。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说完了功效主义和道德主义,我们再来说第三种——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按亚里士多德的想法,健康、财富、地位、安全、宽松的环境、和睦的人际关系、德性,总之,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那些好东西,我们都要。好生活,人之所欲也,德性,亦人之所欲也。而在所有这些东西里,亚里士多德把美德放在首位。

孔子的想法好像跟亚里士多德的想法差不多。有些理想主义者比较高尚,视富贵如粪土,跟他们相比,孔子比较朴实,他觉得富贵挺好的,只不过,要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富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说到这里,我要加个脚注。在这篇文章里,我一直混用道德、德性、美德,其实,在伦理学说里这些概念有很大的差别。老庄的“道德”与康德的“道德”也不是一回事。只不过,由于篇幅所限不能详细加以分辨。只讲一点最突出的:所谓道德,是一种人必须服从的指令,它来自一种高于人的力量,无论来自上帝还是来自绝对命令;所谓美德,则更多是一个人的自然的一部分,是他的完整生存的一部分。康德伦理学讲的是道德,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讲的是美德。

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最有影响,也比较合乎常识,与其相比,唯道德论看来是太极端了。我有时甚至觉得奇怪,唯道德论者怎么会提出他们那么极端的主张呢?

我想,一个原因是,他们想用一个唯一的原理来概括一切。唯功效论和唯道德论是近代伦理学中两种主要的理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要用一个唯一的原理来解释所有的事情。只不过功效主义者认为这个原理是功效,而道德主义者认为这个原理是道德。但我恰恰不相信,能有一个唯一的原理,可以概括所有的生活,可以解释所有的生活现象。没有哪样东西能概括所有人的追求,幸福未必行,道德也未必行。

道德主义者提出的理论那么极端,除了上面所说的原因,恐怕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我们也许可以承认,既有德性,又过着好生活,这是最幸福的生活。可是,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事情往往不如人意。德性和财富等,往往互相冲突。而且,健康、财富这些东西,虽然是好东西,但今天属于你,明天就可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说财富是身外之物,大概就包含这样一层意思。

命运无常

我们的主题是幸福。然而,也许更值得一谈的是不幸,是命运无常。

人的一生,会有种种不幸的遭遇,欺诈、冷漠、暴力,更不要说此起彼伏的小烦恼,也不要说生病和死亡,那更是人人都躲不过的。你今天是幸福的,可是,幸运无常。据记载,梭伦曾经跟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有一段对话,其中有一句名言:神让人瞥见一眼幸福,然后把他们抛入毁灭之中。

自古以来,人对这样那样的无常命运就深有体会。人们从方方面面努力,来对抗无常。其中最深刻的一条路径,就是发展道德。健康、财富、德性,这些东西共同构成幸福。不过,在这些东西里,德性占据一个特殊的地位。这是因为,德性最内在地属于一个人,最少受到运气的影响,是人身上最难被剥夺的东西。

你的幸福如果主要依赖于财富这样的身外之物,那么,你可能幸福一时,但这样的幸福是靠不住的。你的幸福越多地依赖于德性,你的幸福就越牢靠。而要超脱命运,获得完全的可靠,人就需要摆脱一切受运气摆布的东西,进入纯粹的道德境界。

所以,庄子笔下的“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列子御风而行,庄子还说他没到最高的境界,因为他还要靠风,还“有所待也”。斯多葛派的爱比克泰德身为奴隶,遭到尼禄皇帝的迫害,他说,你可以给我的腿带上镣铐,但你无法禁锢我的心灵。康德的道德主义不排斥幸福,但他所谓的幸福不是私人幸福,不依赖于道德以外的任何东西,甚至跟人的感情也没有关系。

庄子所谓道德与康德所谓道德,含义相差很远,但在希望摆脱无常命运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相通之处。这种摆脱了一切无常的境界,他们称之为绝对的幸福,至福,至乐。

这么说来,唯道德论不像它一上来听起来那么武断,而是诉诸我们对无常命运的深深恐惧。不过,我仍然不接纳唯道德论。认真分析起来,这是因为,这里有一个隐含的思想,那就是我们必须有一把绝对的尺子,才能够衡量世间纷纭万态的苦乐得失。而我认为,没有这样一把尺子,我们也不需要这样一把尺子。不过,这种分析有点儿枯燥,我就不拿它来烦诸位了。

我讲了不少,现在该收尾了。我还有好多没有讲到,例如,幸福与社会制度的关系。我承认,我的确没能教会你们怎么变得幸福。但是我希望,以后你们思考幸福的时候,会想一想,你要的是哪一种幸福:你要的就是幸福呢?抑或是某种不尽相同的东西?



课后书单:读读幸福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所有探讨幸福的论述都绕不开这本书。

2.程树德撰:《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这是中国人的《圣经》,是必读书目。

3.陈嘉映著:《何为良好生活》,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

4.陈嘉映著:《价值的理由》,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用简洁而智慧的语言阐述了复杂的人生道理。

5.[美]泰勒·本-沙哈尔著,汪冰、刘骏杰译:《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这本书本来不能跟上面两本书(《尼各马可伦理学》与《论语集释》)并列,但毕竟是今人的观点,跟我们比较近。希望大家听听不同意见,能对“幸福”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



第一部分 认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