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试错力:创新如何从无到有 > 因地制宜才能解决问题

因地制宜才能解决问题




那一年,麦克马斯特在塔尔阿法城的成就是美国人在伊拉克惨淡经营的一个亮点,不过这不是唯一的亮点,其他几位指挥官要么效仿麦克马斯特的试验,要么用独特的方法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肖恩·麦克法兰上校(Sean  MacFarland)。其部下最初驻扎在塔尔阿法城,目睹了麦克马斯特的成就。后来,他们被调到了距离巴格达96公里的安巴尔省的拉马迪市(Ramadi)。

麦克法兰立刻意识到官方策略:远离伤害、训练伊拉克军队、然后回国,会带来严重问题。麦克法兰上任之前,1  000多名伊拉克士兵在毕业典礼上听到自己要被部署到拉马迪市以外时,纷纷扯下制服、丢到地上,以示抗议。麦克法兰自己的伊拉克兵团也发生了哗变。拉马迪市不像塔尔阿法市一样深受宗派冲突的困扰,因为多数拉马迪市民都是逊尼派。不过,和塔尔阿法市一样,基地组织就差在大街上招摇过市了。因此,当地人特别害怕被看到他们和美国人走得很近。

麦克法兰学习了麦克马斯特的做法,尽管上级领导也对此提出质疑,他还是努力做到因地制宜。2006年夏天,麦克法兰将部队推进到拉马迪,逐步建立了18个小型基地。基地组织被迫采取防守策略:他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监视着前线作战基地的前门,弄清下一次美国兵何时去巡逻,现在他们是和敌人住在同一座城市。基地组织的反应非常激烈,倾尽全力袭击哨兵和美国车队,尤其是被麦克法兰逐渐争取为同盟的伊斯兰教领袖们。当时基地组织的反应之凶残让人们惊慌不已,事后看来,种种行径都表明基地组织已陷入绝望。美军还是牢牢地扎根在城内,有他们撑腰,当地的伊斯兰教领袖们转而反对基地组织,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安巴尔省的基地组织就土崩瓦解了。

无论拉姆斯菲尔德多么顽固地拒不吸取美国策略失败的教训,但是在伊拉克,美国士兵们还是学会了因地制宜。好的建议就像男孩子们传阅美女杂志一样传播出去。大卫·吉尔库伦(David  Kilcullen)写出了《28条:连队级叛乱的根本法则》(28  Articles:  Fundamentals  of  Company  Level  Insurgency),提出了一系列尖刻的建议,据吉尔库伦自己说,他喝完一整瓶威士忌才写下了这些东西,这篇文章通过邮件广为流传。吉尔库伦是五角大楼聘用的一名澳大利亚裔士兵兼人类学家,他显然很享受这种游离于美国部队之外的半独立身份,他比麦克马斯特更特立独行。他有句“恶名远扬”的话:“如果我是穆斯林,我很可能会成为一名圣战战士。”他还说过:“你愚蠢地侵略了一个国家,并不代表着你就得愚蠢地离开。”

比起那些高级军官,前线的士兵们能更快地找到有用的建议,也更渴望适应当地情况。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我们心甘情愿地根据最基层总结的经验行动,因为改变、适应底层战略能保住性命,”一名英国将军带着一副听天由命的神态对我说,“而我们很少根据上层总结的经验行动或适应环境。”

还有一个来自底层的意见知名度很高,这是由18张幻灯片组成的报告《如何打赢安巴尔省的战争》,作者是特拉上尉。他用8岁孩子都看得懂的简笔画和注释传达的内容,比那些高级官员在占领伊拉克3年里学到的东西还要深入,例如“右边是叛军,他很坏;左边是伊拉克人,他不是叛军但他害怕叛军……这是乔和穆罕默德!他们不知道这两人是友好的伊拉克人还是伊拉克坏蛋。怎么办呢?”特拉上尉是位幽默风趣的反叛军顾问,不过他也和麦克马斯特、吉尔库伦一样有点煽动性倾向。其中一张幻灯片就把矛头指向了政府的某些规定,例如政策规定在当地领导了约有14  000年之久的阿訇不得进入政府供职,但允许那些管理能力有限的美国平民在伊拉克掌权,这些人可能只是来自田纳西州的25岁的年轻人,也可能是保罗·布雷默(Paul  Bremer)(6)。

特拉上尉就是特拉维斯·帕特里奎因(Travis  Patriquin),肖恩·麦克法兰的部下。他是一名说阿拉伯语的特种部队军官,和安巴尔省的阿訇们关系很好。和所有好看的儿童故事一样,特拉上尉幻灯片中的故事也有个幸福的结尾:“一个阿訇领来更多的阿訇,更多的阿訇带来更多的人。乔意识到如果3年前他就这样做,他的生活可能会更幸福,而且他还能经常回国探亲……乔留起了胡子,因为他认识到伊拉克人喜欢留胡子的人,很难信任不留胡子的人。”

当然,特拉上尉也蓄起了胡子。不过,他的结局却不那么幸福。2006年,在离圣诞节还有3个星期时,他被一颗路边炸弹炸死了,留下了妻子和3个年幼的孩子。当地的阿訇们出席了他的追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