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试错力:创新如何从无到有 > “深海地平线”钻井事故的6个教训

“深海地平线”钻井事故的6个教训




2010年4月20日,夜幕降临后,墨西哥湾海面的钻井平台上,迈克·威廉姆斯(Mike  Williams)还在工作间工作。这个钻井平台是工程学上的一个创举,有一个120米×76米的甲板,还保有世界上深水钻井的最高纪录:约10  668米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钻井队刚刚结束了钻探工作,密封了马康多(Macondo)油井,那天他们还招待了来自钻井运营商瑞士越洋钻探公司(Transocean)及油井所有者英国石油公司(BP  Amoco,简称BP)的管理人员,共同庆祝钻井连续运转7年无显著事故。但随之而来的事故大大超出了“显著事故”的程度:即将发生的事故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难。这个钻井的名字叫深海地平线。

钻井的发动机突然疯狂运转,威廉姆斯开始觉得不对头。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易燃爆的甲烷气体正在距离水面1.6千米深的海底汩汩涌出。甲烷被吸进了钻井发动机,迫使它们极速运行。警报响起,电灯崩碎了,威廉姆斯桌上的电脑显示器瞬间爆炸,把他从桌子边震飞。接着是一次更大的爆炸,爆炸炸掉了8厘米厚的防火钢门,爆炸的冲击波把他从房间一头甩到另一头。他爬向紧急出口,又一扇被炸掉的门把他顶到房间的另一头。头破血流的威廉姆斯最终还是来到了钻井甲板上,却发现工作人员已经撤离,他们根本没意识到他和其他几个工作人员仍被留在井架上。威廉姆斯默念了妻子和小女儿的名字,祷告了一句,纵身跳下了深海地平线的甲板。和阿尔法钻井灾难的那些幸存者一样,他从10层楼的高度跳进大海。迈克·威廉姆斯大难不死,但其他11名队友不幸遇难。

谁要为深海地平线爆炸及随后大量的原油泄漏负具体责任?这些问题将留给法庭处理,法庭同时要处理的还有几十亿美元的账单。大约500万桶石油倾泻进距离路易斯安纳州仅仅65公里的墨西哥湾。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逃脱不了干系的有钻井的运营商瑞士越洋钻探公司、负责用水泥密封油井的承包商哈利伯顿公司(Halliburton)、认可这些钻探计划的监管机构,当然还有英国石油公司,马康多油井就在它的名下,它全面负责这个项目。在金钱利益的强烈驱使下,每一方都指责其他人存在过错。但是,在一片混乱中,透过披露的一些细节,我们再次看到一个熟悉的模式。

第一个教训是安全系统经常会失败。救起迈克·威廉姆斯的船只折回去,准备从烈火熊熊的井架边拖走救生筏,此时却发现救生筏被安全绳拴在井架上。井架运营商越洋钻探公司明文规定员工不得携带刀具,结果这艘船以及救生筏被两个相互影响的安全保障措施“绑”到了灼热的石油井架上。不过,最终安全绳还是断开了,船上的人员顺利得救。再看一下一个叫液气分离器(mud-gas  separator)的安全设备:油井漏油时,泥浆和气体崩溅到钻井的甲板上,工作人员将包含气体的大股泥浆引向液气分离器,这台机器马上就被淹没了,分离出的大量易爆气体弥漫在井架周围。如果没有这种设备,工作人员只需简单地将泥浆流引到井架一侧,最糟糕的事故也许就能避免。

第二个教训是潜在错误具有致命性。英国石油公司亲自对事故进行了调查,得出的结论是8个不同的防御线都被攻破了。套用詹姆斯·里森的话,就是8片瑞士奶酪上的洞连成了一个通道。不过也不必觉得惊讶,在这样的灾难中,几乎总是有大量的防御线遭到破坏。最显著的故障应该出在防喷器(blowout  preventer)身上,防喷器是为在突发事故中封住油井而铺设在海底的设备,由一系列阀门和液压油缸组成。国会意见听证会中也提到了防喷器,防喷器当时的状况非常不妙:其中一个自动触发器没电了,另一个触发器的一个元件出了故障。液压机液体从防喷器中漏了出来,这意味着自动潜水器启动了彻底失去封井功能的防喷器。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其实类似防喷器这样的故障保护设备经常得不到应有的按时检修,因为在理想化的世界里永远都用不到它们:深海地平线钻井的防喷器安装在海面以下1.6千米深的海底,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运转,事故之前最近的一次检查还是5年前。

第三个教训是如果检举人有勇气大胆揭发,事故可能可以避免。事实上油井几个星期以来都很不稳定,英国石油公司的工程师几个月来也一直表示关切,他们觉得油井的具体设计可能不能胜任目前的工作。事故发生3个月前,马康多油井的管理人员就报告了防喷器存在的问题。而早在事故发生几年前,瑞士越洋钻探公司的安全记录就已经变坏了:公司表现出合并后的压力的迹象。英国石油公司有明确的政策,用白纸黑字保护那些揭露安全隐患的员工。可在现实中,尽管公司有政策,但工作和生活在近海石油开采井架上的团体成员联系密切,“鼓励”了我们在第1章遇到的那种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和银行一样,石油公司也需要找到鼓励员工大胆爆料的方式。

第四个教训是井架系统的耦合过于紧密。一个失败会恶化形成另一个失败。钻井架的设计有预防小规模井喷和大规模井喷的功能:钻井架上装着液气分离器来预防小规模井喷,它还控制着防喷器。但是,当最需要钻井架堵住漏油的危急时刻,钻井架本身却被一系列爆炸炸得四分五裂。人们无法在甲板上启动防喷器,因为第一次爆炸就破坏了电源线,这和阿尔法钻井事故惊人的相似。更安全的设计应该解除防喷器与钻井架控制室的联系。

第五个教训是如果有应急计划的话可能会有用。让英国石油公司和其他大型石油公司一样无地自容的是,它发现自己针对大规模井喷的应急计划竟然包括保护当地海象数量的措施。这种措施毫无必要:墨西哥湾石油井喷时,海象一般会用待在北极圈内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这里有个明显的暗示:英国石油公司和其他石油公司似乎把别人现成的应急计划据为己用,很显然,这个应急计划最初是为阿拉斯加或北海的钻井架制定的。

第六个教训是常态意外理论:意外总会发生,我们必须为结果做好准备。美国政府同意开展马康多钻井项目是因为觉得风险不大,不太可能带来麻烦。也许风险确实不大,但是事故发生的几率永远不会为零。

随着经济发展由复杂化,奠定经济基础的技术设备和把各个经济领域联系在一起的金融体系也会变得愈加复杂。深海地平线把深海钻探技术推进到了极致,三里岛核电站就建立在核电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信用衍生工具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在探索金融功能的界限。面对既复杂又紧密耦合的体系,仅靠试错法是不行的,因为错误的代价太高了。

人们本能的回答是消灭错误,可这简直是痴人说梦。可行的做法是尽可能把这些高风险的体系进行简化、松耦合,鼓励检举人找出“蠢蠢欲动”的潜在错误,并且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当然想到这点确实让人难过。石油工程师和金融工程师似乎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吸取很多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