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试错力:创新如何从无到有 > 07 个体试错,总有新的可能性

07 个体试错,总有新的可能性




自然界中的成功是从失败中涌现出来的:大自然不停地在精致有机体内产生随机变异,抛弃让有机体变得更差的多数变异,保留让有机体变得更优秀的少数变异。这一过程不断反复,最终出现了奇迹。



他不是小心翼翼的数学家。他犯了很多错误,但是这些错误犯得很好……我努力模仿他,但发现自己很难犯这么好的错误。

——数学家志村五郎对朋友谷山丰的评价

为错误再试一次吧。

——特里斯唐·查拉



从首战失利到大获全胜


2002年7月19日,星期五,芭蕾舞剧《破浪而出》(Movin'  Out)在芝加哥舒伯特剧院进行了首场演出。这台芭蕾舞剧由理智又大胆的编舞大师泰拉·萨普(Twyla  Tharp)和创作过众多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的比利·乔尔(Billy  Joel)联袂打造,按计划3个月后转战百老汇。但是,这次演出首战失利。

“陈词滥调令人瞠目结舌,粗制滥造让人难以忍受。”《芝加哥太阳报》(Chicago  Sun-Times)对其冷嘲热讽。《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认为它“大失水准、生搬硬套、乱七八糟”,还评论其中一幕愚蠢程度不亚于音乐剧《大麻狂热》(Reffer  Madness),其中一幕让一半观众如坠五里雾中,赶紧问另一半观众:“刚才怎么了?谁死了?啊?”

纽约《每日新闻报》(Newsday)的做法更是雪上加霜,这家报纸一反常态地转载了芝加哥媒体的一篇言辞犀利的评论。通常新闻界有种共识,准备在百老汇演出的剧目都会首先在波士顿、芝加哥和费城进行预热演出,预演期间不断改进、力求完善,而纽约媒体则静观其变,直到最后看过百老汇演出的完善版本再作评论。但这次不同以往:也许是评论异常激烈,而比利·乔尔这个名字又太具魅力,《每日新闻报》没能抵挡住诱惑。

失败的责任全都推到了泰拉·萨普身上,因为正是她说服比利·乔尔把毕生的作品交付给她,由她来编剧、导演并进行舞蹈设计,而乔尔刻意退居到幕后,“要是碍了泰拉的事,就死定了”,他用一句调侃摆脱了干系。这台演出投入的资金高达800万美元。受芝加哥媒体措辞激烈的挑剔、批评的影响,全体演出人员的士气荡然无存,纽约媒体则等着看这出音乐剧在百老汇的惨败收场。

其实音乐剧改编史上佳作不断。《春光满古城》(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最初上演时并不成功,也没有精彩的开场表演《欢乐今宵》(Comedy  Tonight)。《俄克拉何马》(Oklahama!)就是起初演砸了的《为子搬迁》(Away  We  Go)。但是萨普面临的任务极为艰巨,修改以“攻陷百老汇”为目标的音乐剧和用文字处理软件修改文章不一样,而且为时已晚。《破浪而出》不仅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失败作品,还牵连着众多人,这些人既要担心自己的职业生涯还要维护自尊心。萨普在修改唱词、削减角色的同时还要抚慰这些受伤的心灵、保持士气,而当时她在团队中的威信已经因为失败大受打击。此外,那些内心伤痕累累、惊恐不已的舞蹈演员既要每天早上去排练室练习新的舞蹈动作,还要每天晚上为日益稀少的观众表演原来的内容。一天晚上,其中一位领舞伊丽莎白·帕金森(Elizabeth  Parkinson)就那么僵在了舒伯特剧院的舞台上,早上刚学的舞步和晚上需要跳的舞步让她无所适从。她说:“我完全糊涂了。”

3个月后,焕然一新的《破浪而出》在百老汇上演,大获全胜。《纽约时报》评论员称之为“一代美国人的璀璨画卷”,另一位评论员评论“比利·乔尔的忠实粉丝对芭蕾舞演员和摇滚音乐家两组参演人员都热情欢迎,探究背后的原因就相当于在细数萨普女士的成就”。还有评论认为这次演出“不可同日而语”,简直是“一鸣惊人”。这次演出确实具有轰动效应:在舞蹈《保持信仰》(Keeping  the  Faith)中,男女演员的舞步充满了速度和力量,新颖又优雅,让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很快,这部芭蕾舞剧就一举拿下两项托尼奖,一项颁给了泰拉·萨普,另一项颁给了比利·乔尔本人和编曲人斯图亚特·玛丽娜(Stuart  Malina)。多年以来,人们一致认为这是改编最快、最彻底的百老汇舞台剧。《每日新闻报》一反常态引用的那篇措辞激烈的评论文章出自《芝加哥论坛报》的评论人迈克尔·菲利普(Michael  Phillips)之手,他也对改编后的舞剧赞不绝口,但是他还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我们也想知道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