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成为你想看到的改变 > 03 有一个怪圈叫“越努力越迷茫”

03 有一个怪圈叫“越努力越迷茫”




在这个信息和知识爆炸的时代,

崛起的人靠的都是这三个能力:

在某个专业领域的专注力;

热点、痛点和经典结合的搜索力;

重新架构的链接能力。



为什么越学反而越蠢?碎片化学习是个骗局


古典

先给你讲个故事,看你有没有中招。

有一天,你的朋友给你“知识装×”了一个术语,牛!怎么知道的?他推给你一个公众号。你开始关注,觉得“哇!大神!长见识了”,每天刷每天刷每天刷。很多问题也有了解决方法——按照这个进度,过3年就能理解宇宙的终极奥秘了。

慢慢地,你有了10多个类似的号,承包了你的专业、生活、工作、跑步、减肥、饮食、情感关系……所有的领域。咳咳,有点看不过来的你决定提高效率,进行碎片化学习!

利用一切碎片时间,地铁上看一篇,吃饭时看一篇,睡前刷两篇。眼睛看不完,用音频刷;平时看不完,跑步还能刷。但是,还是刷不完!还好有收藏功能,全部收藏!

这也叫“松鼠症”,不断攒不断攒不断攒……等到收藏超过100篇未读的时候,你终于发现,收藏等于永不再读,这让你很沮丧。

更让人沮丧的是,你好像距离写文章的大牛越来越远了——在你“学习”的这段时间,这100位大牛好像都更牛了。而且牛人好像越来越多,观点越来越新,每天都有人用全新的玩法颠覆你的认知——哇,原来这才是对的!

别说宇宙奥秘了,你对于生活有了深深的怀疑……再好的鸡汤,也掩饰不了你日益增加的郁闷——确实,这个世界Low的就是刷了无数文章的你。

你越来越焦虑,终于有一天,你彻底瘫痪了,对自己说:“妈的,为什么要活得这么累?老子就是一个俗人,干吗没事要成长?我要做一头猪、一坨肉、一个死尸。”你开始转战娱乐、小说和短视频……

更加让你想抽自己的是,过了几天你歇过来了,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刷刷刷。

“焦虑症——松鼠症——懒癌”,本世纪三大绝症,其实是个死循环。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所有的当代人都面临两个问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

信息超载是老话题,不多说了,讲几个数据:

►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书出版,超过4亿个字。

►《纽约时报》一天的文字量,等于牛顿同时代的人一生的阅读量。

►一个专业领域,每天大概有200个公众号正在注册,有近1000篇文字正在产生……

知识的储存能力,人类早就被电脑完胜了;知识的搜索和链接能力,才是学习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个趋势也很明显:知识碎片化。这个碎片化从三个方面开始:

首先,时间和空间被打碎。移动手机允许你在3站地铁里听完一本书。

其次,被打碎的是信息。如果你翻知乎、今日头条或者某个博客,你并不会像看一本书一样,知道前面一章讲什么,后面即将讲什么。除了标题党,你根本对下一个博客、内容毫无预料,只能被动接受。

最后,最糟糕的其实是知识结构的碎片化。你并不知道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问题讲的这句话。所有的信息缺少了上下文,就是废话。

比如说有段时间我刷管理类的文章,发现雷军、傅盛、彼得·德鲁克、吴伯凡、马云、吴晓波……各位大佬针对同一个问题讲的内容完全不同。问题来了,到底信哪个?

其实雷军讲的是互联网行业;傅盛讲的是小企业逆袭,他正在做投资;彼得·德鲁克用管理在讲哲学;吴伯凡老师在讲中西方文化;马云老师在讲大众励志;吴晓波其实是用管理谈财经——更重要的是,他们讲话的场合、时间点和对象你一无所知。如果一个人没有搜索能力,他不会知道背景;没有思考能力,不会知道为什么。这样单纯地知道一句话,比不知道更糟糕。

把前面两个结论放一块,结果很清晰——时间、空间碎片化确实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其实也比不过电脑),而信息碎片化和知识结构碎片化带来的,却是学习效率的倒退和焦虑。因为它毁掉了你主动搜索的能力和主动链接的能力,也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这就是碎片化的陷阱,极大地提高了了解并没有什么用的信息的能力,反而降低了最重要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深度思考是件难事,也是件需要时间和空间的事,它远远比你迅速点开另一个有着同样的标题,但很好玩,内容很有趣的文章难得多。但这个时候,90%的人会选择点开下一个话题,而他们的浅薄之路也从此开始。

这也形成了一个上瘾的机制——瞬间点开新话题,能让你获得“哇,我懂了”的廉价快感。但看的信息越多,就见到越多牛人的思想高度,你就越无法深度思考。为了抵御这种焦虑,你只好继续打开更多窗口,见证更多顶峰,然后更加焦虑。

饮鸩止渴,一直到瘫痪。

什么是靠谱的学习方式?观察下那些给你喂知识的专家是怎么做的。

他们都挺贼的——专注于一个小领域,以热点为关键词,搜索他们自己专业领域的内容,然后通过新的知识结构表达出来。他们无限度地降低了知识的门槛,其实被拉大的是你和他之间的距离。

知识创富时代,内容创业时代——无论你怎么说,这个领域的弄潮儿靠的都是这三个能力:在某个专业领域的专注力;热点、痛点和经典结合的搜索力;重新架构的链接能力。

怎么办呢?下面是四个抵御碎片化,让知识“零存整取”的方式:



1.学习的起点不是焦虑,而是问题


李小龙当年刚回香港,在《欢乐今宵》节目上,节目组请来了一名太极拳拳师,想考验李小龙能不能推倒对方。拳师也摆好架子等他来推,结果李小龙一拳打在了对方脸上。李小龙想表达的是——在真实的实战中,没有人会等你摆好架势,冲着你规定的地方打过来。

学习也是一样,在真实生活中,环境和知识都变化太多,你不可能像学校里那样,系统地学好、学完一门知识,然后坐在教室等着不超过知识点的考试。大部分时间,生活会先给你一个考试,然后需要你根据问题找出关键词开始学习。

所以,学习的起点不是某人在朋友圈晒的一本书、推荐的一个微信文章,或者是这个行业的一个经典教材引发你的焦虑,而应该是你真实遇到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解决,方法如下:

►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对话,一直到能清晰地提出一个明确具体的问题——这时候,已经解决了一半。

►把问题拆分成关键字,然后开始搜索认知资源。

►找到你所需的资源。





2.扩充学习资源——人、事、网、书


找学习资源的能力,就是搜索能力。

大部分人找资源,第一反应是上网或买本书。这很容易陷入困境。因为网络是个无底洞,这里翻翻,那里看看,一不小心,两天都出不来。要把书里面的内容消化完至少需要两周,前提还是你选对了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最重要的不是增加信息,而是筛选和删除信息。

所以,其实最好的方式是:

►从有经验的人开始,根据你提出的问题给你清晰的建议、方向和边界。

►找到行业目标,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进一步运用网络搜索资料和书的总结及评论,最后才是系统地看书。



3.“721法则”:留出足够多的时间练习、思考和讨论


行动学习理论认为,人要掌握一门技能,需要有10%的时间学习知识和信息,70%的时间练习和践行,还有20%的时间与人沟通和讨论。这个原则叫作“721法则”。

碎片化学习对于10%的信息接收非常有用,而剩下独处练习的70%和讨论的20%,则需要留出大量的时间来系统学习——碎片化学习永远只是系统化学习的辅助,你需要留出足够多的整块时间学习。

如果能看到这里,顺便说一句,我每周只写一篇不那么好读的干货文,一方面因为我懒;另一方面也因为我并不认为天天刷文能对人有所帮助。每周三晚上,如果能重新思考一个观点,做一点思辨,帮助远远会更大。



4.输出倒逼输入


如何能保证让自己的思考有体系?我看过、试过很多方法,最后,最有效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输出倒逼输入。

你可以写文章、讲课、做PPT、做读书笔记、做导图……只有一个要求——你的输出有结构。先建立一个结构,你的知识和信息量会自动吸附在结构之上。时间一长,你会成为一个能根据结构链接知识的人。

很多人会说:“我不会写该怎么办?”研究新建构主义的王竹立老师有一个观点——把知识零存整取。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积件式写作。就是用Ctrl+C加Ctrl+V的方法,先拼出一篇符合逻辑的文字。

第二步,进入个性化改写阶段。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写出自己的案例,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侧重点——现在网络上大部分写作和讲课都是此类的。

第三步,创造性重构。在持续前两步的积累下,创造出全新的思路和模型。

大部分人的问题都是看了第二步和第三步,下结论说自己完全不适合写作,然后放弃。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动笔从第一步做起——写作不是为了传播,至少是为了思考和学习。

希望你能建立一座属于自己的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