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高情商沟通 > 打破僵局首先要认清诱饵

打破僵局首先要认清诱饵




发生在14世纪中亚的一则伊斯兰教苏非派故事《抓猴子》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名猎人把一颗樱桃放进一个瓶子里,用它来抓猴子。猴子把手伸进瓶子,抓住了樱桃,可是抓了樱桃的手却卡在里面出不来了,除非它把樱桃扔掉。可是,猴子不愿意扔掉樱桃,最后就被猎人逮住了。网上也有视频,讲的是非洲的狩猎采集者如今也使用类似的方法来抓捕猎物。在谈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谈话里,诱饵已经不是瓶子里的那粒樱桃,把我们困住的也不再是什么瓶子。但是,这两种情形背后的原理仍然是一样的——我们抓住了一些代表奖励的东西,同时却忘记了,我们还可以把这些奖励放弃掉。那么,这些奖励又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诱饵,或者说奖励,不是什么,这很重要。它不是我们的长远目标(更美好的未来)的实现,不是出色地完成了一件工作之后的满足,不是蕴藏了新的可能性的良好关系给我们带来的愉悦。这些可能是你真正追求的目标,也可能正好是你在倡议中所争取的东西。这很好。但是,诱饵是你所不知道的你的其他追求,正是它们让你在没有成果的谈话里止步不前。

大多数诱饵都上不了台面。尽管我们喜欢说,我们只追求崇高的目标,但是,诱饵所满足的往往只是我们的私心。在我们的培训课上,当学员反思某一次陷入僵局的谈话的时候,他们常常会在第一轮反思过后美化他们的诱饵:

·“知道自己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维护了友谊”

经过更多的反思,学员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最后,他们会发现,所谓的“知道自己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只不过是自视高人一等和支配他人。当他们放开这一执念以后,他们就具备了发挥积极作用和推动事情向前的可能。同时,所谓的“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实际上只是回避了艰难的谈话。而所谓的“维护了友谊”也不过是害怕冲突而畏葸不前。讽刺的是,这么做反而让他们失去了进一步发展关系的机会。

换句话说,如果你把下面这句话补充完整,“我要的是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不是……”那么你就知道,诱饵不是这样的更美好的未来。它不是你所明言的目标。如同罗伯特·基根(Robert  Kegan)和莉萨·莱希(Lisa  Lahey)所说,它是一种“隐藏的、与你的目标相抵触的追求”。诱饵就隐藏在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和我们当时的状态里。

在辅导学员的时候,理解诱饵往往是认清陷阱过程中最困难的一环。部分原因在于,我们不敢面对诱饵,它会让我们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嘴上说要一件东西,可同时又在悄悄地要另一件东西,这是不真实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好消息是,我们发现,在改善世界的谈话当中,诱饵通常只有4种形式,它们分别是:“自以为正确”、“自以为代表正义”、“自以为确定无疑”和“自以为安全”。你可以一一代入,看看你的诱饵是哪一种。



诱饵的4种基本形式


现在,我们来谈谈诱饵的4种基本形式。

自以为正确的感觉很好。在上学期间,我们花了所有的时间来知晓正确答案,并且获得相应的奖励。没准儿我们就是那些赢得了五角星,取得了好成绩,受到父母和老师称赞的孩子。我们心里感到非常踏实,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或者,我们从来没有得到过这些东西,那么在我们觉得自己正确、聪明和博学的时候,我们对奖励的感知只能更为强烈。

自以为代表正义的感觉也很美妙。当我们站在道德的一边的时候,我们就会(错误地)引用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的话:“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开始。”很多时候,我们会做出某种形式的牺牲,比如不吃牛羊肉,在他人涌向金融行业的同时去非营利机构做一份低收入的工作。现在,我们就是正义的化身了!当然,如果我们能找到有罪的人,想体会代表正义的感觉就容易得多了。而且,这种罪人比比皆是。

自以为确定无疑的感觉非常舒适,因为不确定的感觉确实太糟糕了。如果我们不再吃牛羊肉,转而素食,那么我们会去追问植物来源的肉类替代品是否会排放同样多甚至更多的二氧化碳吗?我们只会认为:“这是正确的事,所有的人都应当这么做。”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认为所谓的气候变化就是一个骗局,那么当我们确定了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不用再去费力检点自己的行为了。

自以为安全的诱饵常常出现在由于我们担心谈话的结果从而完全回避谈话的时候。当然,改变现实可能会需要我们号召他人一起努力。但是,回想我们在第3章里列出的人们对环保主义者的那些印象,我们果真要承担被他人称作神经病、自以为是的环保狂(或者你所倡导的社会风尚中的对等说法)的风险吗?还记得你从前要求老板、邻居、父母或下属做你关心的某件事情,结果却被某些人喝止的惨痛经历吗?那种感觉很难受!与此相比,不去要求他人,或者偶尔跟志同道合的行动者们痛快地抱怨一通则要安全得多。

此时,你可能不觉得你就是这样沉默寡言的、窝在角落里的社会活动家。你可能会说:“我没有让自己守在安全的地方,我完全能站起来告诉大家我们需要做什么事情来改变现状。虽然总是遭遇失败,但我一直在努力地站起来。”我们把这种做法调侃为,“我虽然想做救世主,但是做殉道者就够了”。

这段话很好地描述了我们作为早期行动主义者的样子,正如前面那个发生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故事所讲述的那样。我们已经知道,尽管在一些人看来,成为殉道者般的行动主义者勇气可嘉,但是,这种做法实际上只是保持安全的一种方式,这样我们就不必花时间花精力去解决问题了。

在这种情况下,隐藏的诱饵就让谈话变得不再真实。我们四处宣扬的并不是我们想要正确、代表正义、确定无疑和安全的感觉,而是,我们想要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两者都要并没有错,人本来就是复杂的。但是错就错在,我们假装自己是简单的。于是,我们迷失了方向。



练习11  识别陷阱里的诱饵


识别陷阱里的诱饵

想想你在第3章里开始反思的谈话。你的状态、背景对话和看待问题的方式如何让你有了自己正确的感觉,这个结果是通过证实对方错误而实现的吗?你是如何做到以正确自居的?你是否认为,你的想法、行动和策略都是正确的?你的行事方式有没有让你待在安全地带,而无需直面对抗、尴尬、困难、混乱和麻烦等后果?

回到表3,仔细查看“诱饵”一栏。哪些诱饵是你曾经暗自追求过的,它们有没有毁了你跟他人的谈话?



标出你的陷阱


你已经进一步了解了关于背景对话、陷入僵局、诱饵和状态的内容。现在,我们再来分析你的谈话。



练习12  标出你的陷阱


标出你的陷阱

回想一次未能如你所愿的谈话,或者一次你一直在回避的谈话。

识别你的背景对话。你如何看待当前世界的基本问题?你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

识别你的状态。提到当前世界的基本问题,你有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于你的立场和态度,别人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是怎么看待你的?别人跟你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

识别僵局的代价。在谈话陷入僵局的时候,你放弃了什么?谈话未能产生效果的代价是什么?你有哪些目标和抱负未能实现?你制造了哪些附带损害?

识别陷阱里的诱饵。你对问题的看法和你的状态是否让你自以为正确?自以为代表正义?自以为确定无疑?自以为安全?即便你的谈话没有产生你想要的结果,你仍然得到了什么?

标出陷阱或许能帮助你找到摆脱陷阱的通道,我们在我们的培训课上见到过这样的事情。我们会听到有学员轻声一笑,然后说:“嗯,我不会再用那种办法了!”接下来,你也可能会有同样的经历。如果你认识到,你一直都在通过避免谈话来停留在安全地带,那么你就可能会感到有些焦虑。因为你已经知道,你现在想迈出下一步了。

不过,你也可能不会有这样的经历。因为,你常常需要多一分勇气才能放弃诱饵,你常常需要多一分力量才能爬出陷阱,你也常常需要多一分想象和计划才能准备好尝试新鲜的做法。

在下一章里,我们会教你如何迈出下一步——首先认清你真正想要的东西,然后敢于把它与自己和他人分享。当我们能够清楚地说出比诱饵更诱人的目标的时候,下一步就顺理成章了。

总结4

·我们常常不愿意改变我们的状态和行事策略,即便这样做无法让我们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我们常常不愿意改变我们的状态和行事策略,即便这样做无法让我们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僵局在持续,因为我们仍然在以一种微妙的方式从现状当中获取好处。这些好处就是我们亲手挖掘的陷阱里的诱饵。

·行动者的常见陷阱背后都有特定的背景对话、代价和诱饵。这些陷阱有“自以为是”、“某些人应该”、“独行侠”和“我知道什么是前进”等等。除非我们放弃诱饵,否则我们永远都爬不出陷阱。

·诱饵通常包括在复杂的事情上自以为正确、自以为代表正义和自以为确定无疑,也包括在我们躲避对抗的时候自以为安全。

·做练习:检视某一次陷入僵局的谈话,识别你遭遇的陷阱,包括诱饵和僵局所导致的具体代价。我们都会落入陷阱——我们发现陷阱里有很多人的时候,我们就能放松地自嘲一番了。摆脱陷阱的关键在于负起责任,发现并打破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