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无师自通心理调节 > 五、安抚心中受伤的小孩

五、安抚心中受伤的小孩




如果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受伤的小孩,大部分人会觉得荒唐。我们的确无法用肉眼看见这个孩子,但他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底。当我们愤怒、悲伤、生气、痛苦时,通常都是这个小孩的本能反应。面对他、安抚他,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内心的平静与升华。

心灵故事

姜昕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别人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激怒他,让他怒不可遏。即便当时不发火,事后他也会恨得咬牙切齿,伺机报复。这种性格缺陷导致他的人际关系非常紧张,平时也没有什么朋友。为此,姜昕感到非常困扰,但却始终控制不住自己的坏脾气。

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姜昕找到心理医生。经过与心理医生交谈,问题的脉络渐渐变得明晰起来。其实,姜昕的这种性格跟他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他的母亲脾气暴躁,他小时候经常被母亲打骂,父母之间也总是争吵不断。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姜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了他性格的缺陷。

心理医生告诉姜昕:虽然你已经长大成人,但在你内心深处,一直隐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你现在的不理智行为,就是这个小孩在面对刺激的时候做出的本能反应。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姜昕开始学着面对心中那个受伤的小孩,也就是那个没有长大的自己。

我们有时对他人的言语或举动十分敏感、容易愤怒,总是有一股无法用理性来控制的冲动。大部分情况下,这种事情的发生都是这个孩子的愤怒和伤感在起作用。如果我们总是无法对某个人做出正确的判断,而被一种特定的偏见所控制,那一定是这个内心的小孩看待人的方式在影响着我们,形成性格缺陷的根源就是这个肉眼无法看到的小孩。因此,想要找到形成性格缺陷的根源,我们便要设法追溯童年的经历。

孩子从出生到成人,不论父母怎样精心地照顾都还是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伤害,我们的人生也会因为这些伤害而受到制约。当孩子从母亲的怀抱中爬出来,蹒跚学步,领悟这个对他们来说还相当陌生的世界的时候,他们绝对需要父母给予足够的爱与信任。如果孩子受到伤害的时候父母不在身边;或者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表现出厌烦或者恼怒的态度时,孩子的内心便很容易受到伤害,从而感到格外的孤独和恐惧。

即使父母能够在身边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也无法完全避免孩子受到伤害,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父母可以做到完美无缺。

人都有欲望,父母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将工作中的烦恼带回家。比如,父亲在工作单位受到领导的批评,回到家以后,当孩子拿着自己在幼儿园的绘画作业给他看的时候,平时在父亲眼中充满美妙幻想的画,此时却被看作一堆幼稚的颜料堆砌,被他批评得一文不值,而这一切都不是父母有意为之的。对于孩子大大小小的事情,如果父母都要插手干涉,会导致孩子失去自律性,虽然短时间内可能不会有什么太严重的后果出现,但在不远的将来,孩子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人们看待世界和他人的方式与童年经历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有些时候,童年的经历甚至会影响到我们成人后的人际关系、工作和爱情等方面的取向。孩子受伤的时候,如果没有人察觉到他们的伤痛,帮助他们抚平伤口,那么伤害就有可能会在孩子内心深处留下深深的烙痕,埋藏在孩子的记忆深处,严重时还可能会导致孩子发育的延缓或停滞。当然,孩子心理或者身体某一部分停止发育并不代表孩子的整体发育都停滞了,那些没有受伤害的部分将会继续发育。其结果便是孩子有可能在智商上十分突出,但是在情商上却一点都不成熟。

没有受过伤害的孩子是不存在的,区别仅仅在于受到伤害后伤口的深浅和造成影响的程度不同。有的人因为小时候被母亲抛弃和伤害,便对母亲的关心和照顾充满更多的渴望。因此,在成年后便会希望得到周围人更多的友爱和关心,担心他人抛弃、伤害自己。正是这种心理,让这一类人对他人的语言和行为非常敏感,经常会产生过激的反应。所以,在我们的身边,常有一些人对他人的言语和行为过于敏感,而且容易发怒和生气,这很可能与他(她)的童年经历有关。

 心理调节

了解到问题的根源,只是达到了“认知上的洞察”,也就是说只是了解了自己的不安和恐惧是源于过去的某些记忆。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必须做到“情感上的洞察”,也就是要体会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且从症结上对其进行解决,将所有的伤心和恐惧尽情地释放和发泄出来。想要在人格上完成实质性的改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只要能够认识到问题所在,便说明已经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想要彻底改变自己,就要试着接受内心那个受到伤害的“小孩”,只有接受他的存在,才能从根源上弄清楚到底是过去的什么经历一直纠缠着自己,最后才能想方设法地安抚这个受伤的“小孩”,从而获得身心自由。

找一个不会被外人打搅的地方,用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好,放松。用意念与体内的潜意识对话,请它允许你与过去的自己沟通。

集中注意力,直到过去的自己在脑海中浮现。观察这个过去的自己,看看他在做什么,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当前的情绪如何。如果潜意识没有明显的反应,也可以通过回想自己小时候的外貌等方式来勾勒这个内心的小孩的形象。当他出现以后,你便可以试着与他进行沟通了。

这时要用语言肯定“小孩”拥有的能力,告诉那个“小孩”,自己是他多年以后的样子。自己在这些年中学到了很多,现在回来给予他帮助。经过这些年成长过程中的锻炼,自己已经学会了可以更有效地处理事情的能力和技巧。告诉“小孩”:单纯凭借当时他所能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去处理这些事,能做到这样,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相信他以后会做得越来越好。看看现在的自己,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如果他在责怪父母或者曾经伤害过他的那些人,便告诉他:其实,不光是他,其他的人也一样,都是在不断变化、成长的。那些人之所以那样做,也只是凭借当时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来扮演自己的角色,他们已经尽力去做了。虽然他们的行为伤害了他,但是这并非他们有意为之。在那些事情的背后,都有一些正面的动机,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做得不够好。也许以前自己不理解,但是现在,随着自己的成长,经历了许多类似的事件之后,他已经完全能够理解他们的行为。这些都是这些年他所学到的,而他自己已经用成长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对“小孩”产生了反感情绪,那么请告诉自己:当时并没有人教给他自己现在已经懂得的事情,没有人在一旁启发他,而“小孩”也在不断地成长。正是他不断地努力,才让你有机会和能力掌握如此多的知识和能力,享受现在如此丰富和绚烂的人生。

看着“小孩”,回想让他感到无助、寂寞、伤感、害怕的事情。然后告诉他,以你现在的经验会怎样去应对,告诉他要用宽容的心态去面对那些使他受到伤害的事情,给予他足够的同情与安慰。在对话中互相肯定与认同,肯定并感谢他当时的勇敢,因为正是他用顽强的生命力成就了今天的你。

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脑海中人物和场景的变化。只有注意到“小孩”的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甚至内心世界的变化才算成功。

当你已经完全做到上面所说的这些内容时,你就可以看着这个“小孩”,告诉他:这么多年的迷茫和不安都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你来接他了。你想与他重新合二为一,因为现在的你已经足够强大,可以保护他、照顾他。看着“小孩”一步步向你走来,当他站在你的面前时,请拥抱他,让他感受你现在的力量,让他放松、安定下来,这时的“小孩”已经没有了彷徨和恐惧。想象自己现在的力量,因为融合将会使你们变得更加完整和强大,可以更有效地去处理接下来的人生中需要处理的事情。

当做完上面的一切后,如果再次经历同样的痛苦和烦恼,我们就可以告诉那个受伤的自己:我们已经长大,我们不再软弱,我们已经是一个能够从容应对各种问题的大人,我们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