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无师自通心理调节 > 三、客观地评价自己

三、客观地评价自己




观察自己,包括那些不经意间的一举一动,透过举止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例如,为什么在听到批评时你会变得激动和愤怒?为什么不能冷静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只有了解自己的外在行为和内心世界,才是真正了解自己。

心灵故事

有一个人向他的朋友抱怨道:“我的领导一点都不尊重我,改天我要大声地告诉他我要辞职!”这时,他的朋友问他:“你对公司的业务完全弄清楚了吗?”在得到否定的答复后,他的朋友给了他这样的建议:“‘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建议你把一切技巧都学会,甚至包括怎样修理电脑,等到他们已经离不开你的时候再辞职。你可以把公司当作一个免费学习的地方,这样你不但出了气,还能学到一身的本领。”

一年之后,他的朋友问他:“你现在是不是已经准备咆哮着将辞职信丢到领导的桌子上?”这时那个人一脸惊讶地说:“辞职?我疯了吗?现在老板对我委以重任,又是升职又是加薪,我现在过得不知道有多好!”

他的朋友笑着说:“我早就知道会这样,当初你的老板不看重你,是因为你的能力不足。在你痛下苦功后,能力大幅提升,老板当然会对你刮目相看。只知抱怨别人却不肯反省自己,这是许多人常犯的错误!”

上面这个故事讲的正是如何客观地审视自我。故事中的人物忽视了自身的不足,片面地指责上司。幸运的是,他有一个睿智的朋友,以一种巧妙的方式阻止了他做出错误的决定,并且用恰当的方式引导了他正确地认识自己。

 心理调节

只有全面认识自己,才能公正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激发自己最大的潜能:

观察自己,包括那些不经意间的一举一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例如,为什么在听到批评或者质疑时你会变得激动和愤怒?为什么无法像别人那样冷静地面对他人的批评?只有了解自己的外在行为和内心世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了解自己。全面审视自我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像他人观察你一样不断地观察自己,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自己。

全面认识自己。既要对自己的外在形象,如外貌、衣着、风度、谈吐、举止等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又要对自己的内在素质,如学识、心理、道德、能力等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要明白,一个人的美应该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在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上都存在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对此,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更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自己。

要善于从他人的眼中认识自己。不要总是顾影自怜、孤芳自赏。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你无法走进别人的心里,而别人也没有办法走进你的心里,从而失去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评价自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