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三大工具




百事面临着严峻的颠覆性挑战。世界各地的消费者都在社会层面发现了大量禁锢价值:他们不仅希望延年益寿,还渴望提高生活健康程度。百事能否帮助他们释放这种禁锢价值?卢英德决定尝试一下。

她在大举改革百事公司的过程中,采用了七大制胜战略中的许多项。例如,她重新平衡了包含各种研发项目的创新组合,把该公司转型为以科技和网络为驱动力。在接受全球范围内兴起的健康意识后,百事公司的品牌不再单纯地与快餐关联,而是变得与市场趋势高度相关,而且极具包容性。百事还加大了创新力度,在新的领域展开招募,由此获得了更加丰富的人才储备。

百事的转型成功了吗?目前为止的迹象都很积极。2010—2017年,尽管碳酸饮料的营收在下滑,但百事的总销售额还是增加了逾50亿美元,市值翻了一番,市场份额也基本得以保持。

在卢英德担任首席执行官的最后一年,该公司持续跑赢传统竞争对手。尽管百事的市场销售份额不到10%,但它却推动了整个食品和饮料零售行业18%  的销售增长。(竞争对手遭遇下滑。)尤为了不起的是,该公司的最新产品在新兴食品和饮料品类拿下了近20%的份额,超过排名其后的四家厂商的总和。

掌舵12年后,卢英德于2018年卸任百事公司首席执行官。尽管她的成就令人瞩目,但随着消费者对待营养的态度持续进化,该公司已经在新首席执行官龙嘉德(Ramon  Laguarta)的带领下开始新的转型。

百事在转型过程中展现的很多特征,与埃森哲自己在明智转向中吸取的经验教训非常相似,也跟我们研究的公司高度吻合。均衡配置核心资产和资源是成功执行战略的核心,它必须贯穿三个生命周期阶段。

最重要的在于如何应对创新本身。无论是面临大爆炸式颠覆的突然威胁,还是挤压式颠覆的缓慢攻击,明智转向都需要在这三个阶段持续不断地创新,它们分别是:旧有业务、现有业务和新兴业务。

我们的研究发现,很少有领导者在面对被颠覆的风险时能快速反应。但他们的失败并不是因为缺乏可用资金。埃森哲商业研究院最近对840位高层管理人员调查发现,几乎每家公司在过去的五年里都加大了创新投资。很多企业现在都在加倍投资,接近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计划在2017—2022年将创新开支增加25%以上。

这些资金被投向了哪里?企业风投既能带来成功,也会引发困惑。20世纪90年代末,很多公司都在硅谷发起了风投基金,专门投资跟自己的业务或目标无关的初创公司。随着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许多基金都在短时间内悄然关闭。企业风投现在纷纷回归,2016年,约有1  000家企业投资数十亿美元,与传统风险投资公司同场竞技。企业风投在美国的所有风投交易中占比近三分之一,在亚洲的比例甚至更高。

不同之处在于,当今的企业风投基金与这些企业的新兴业务战略目标联系更为紧密。新涌现出的最佳实践包括,确保每一笔投资都与具体的赞助企业相关。这家赞助企业充当被投企业的目标客户,负责对其产品进行测试,最终在产品成熟时将其整合。

根据研究公司CB  Insights的报告,企业风投的标准化程度得以增强。例如,这些基金现在都有专门的预算,多数企业风投每年都会完成5笔以上的交易。

不过,似乎只有少数企业能够获得它们所需的投资回报。我们的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企业表示,它们在过去的5年内大幅增加了创新投资,但在增加利润或推升市值方面却落后于同行。

单纯地增加资金投入还不足以有效释放禁锢需求,因为有越来越多的资金争相追求未来的重大创意,这导致正确处理创新的难度在不断加大。在创新投资方面过于大胆可能创造重大突破,但也可能遭遇惨败。

我们的分析显示,主要问题源自企业把主要开支用于渐进式创新。多数表现欠佳的企业都对我们表示,它们将多数投资都瞄准这一方向,而没有用于颠覆式创新。

当然,谨慎行事可以提升成功概率。可是,如果成功不能改善业绩,而竞争对手则在你的眼皮底下攫取更大的禁锢价值,那么这种成功还有何用处?

作为明智转向的一部分,企业如何才能通过重新设计自己的投资战略来改善创新结果?我们会分析集中、控制和抱负这三个工具,来回答这个问题。


•  集中。集中创新提升了一体化程度,但却有可能形成干扰,导致企业无法按照内部员工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最佳想法行事。如果一家公司的运营模式是让下属的业务部门自主行事,这种方法就会违背它的企业文化。

•  控制。有的企业会为研发人员和企业风投基金管理者赋予更大的自由,使之可以按照自己的专长追求最有前景的项目,但这可能导致没有出路的项目拖延过久,令宝贵的资源无法被充分投入更有前景的项目。

•  抱负。虽然按照禁锢价值缺口最大值探索新兴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潜力,从而形成大爆炸式颠覆,但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对“登月计划”孤注一掷,就连技术领导者也不例外。有的创新赌注,尤其是以做大核心业务为目标的赌注,需要对实施范围多加限制,还要把成功的信念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


先来明确一件事情。无论是哪一种工具,都没有适用于所有企业的完美方案。根据所在行业禁锢价值的属性差异,企业需要对创新组合施加一定程度的监督,并为其提供合理的自主性,当然也要背负适当的风险。具体答案取决于企业所瞄准的价值种类、应用的新技术及采取的制胜战略。

你需要通过企业内部的孵化器或外部的创业加速器,为新兴业务增加产品或服务吗?你需要为企业风投制定正式的程序吗?首席执行官应该投入多少时间来管理创新转型?你需要如何对创新战略展开彻底的调整,才能在下一波颠覆中生存?我们会以自身的转型以及我们研究的企业为蓝本,逐一探讨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