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创造知识的方法论 > 推荐序一

推荐序一




以“知识管理”赢得现代管理的新发展

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以“知识管理”的观点设计组织发展的哲学、运行体系、管理模式等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因为100多年来,管理学主要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以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等人为代表的把员工视为“经济人”的科学管理阶段;第二,以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等人为代表的把员工视为“知识人”的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阶段。

泰勒首次将管理视为一门科学。他指出,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将一切管理内容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关键;并且他主张把计划职能从工人的工作内容中分离出来,由专业的计划部门去做。从事计划职能的人员被称作“管理者”,负责执行计划职能的人被称作“劳动者”。泰勒的理论在当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泰勒的思想主要是解决工人的操作、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问题,管理的范围比较小,内容涉及面也比较窄,基本没有涉及组织的供应、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此外,虽然泰勒的理论使生产过程的管理控制合理化,但把雇员和业务都排斥在决策过程之外。法国的亨利·法约尔(Henry  Fayol)、德国的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等人对泰勒的管理思想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他们的管理思想聚焦于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以及管理者职责分工的合理化,由此奠定了古典组织理论的基础。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法约尔和韦伯等人的管理思想形成了成熟的质量管理和项目管理模式,并强调采用基于数据的管理体系。工业经济时代创立的管理学体系强调控制,但控制就意味着自上而下、强制性的管理。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彼得·德鲁克就已经提出了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管理的概念。在知识社会,最基本的经济资源是知识,知识工作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是一位管理者,知识型员工具有更高的素质、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严格控制在他们身上显得多余。同时,严格控制会限制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在工业社会,工作方法和程序由专家定义,而且一旦被定义,就不允许改变。因此,不管员工有多强的创造力,展露天赋的机会都大大减少。进入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提出“未来的典型企业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根据同事、客户和上级提供的大量信息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

在“知识人”视野下,企业管理的哲学、风格、制度等应做出更大的转变。首先,减少“控制”思想,倡导“支持与关爱”模式。今天,管理者应该更多地关心和激励员工,创造适合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员工的潜质和创造力,使其实现自身的价值,进而帮助和引导员工实现自我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还蕴藏着另一个重要理念——无论成功或失败,皆有再挑战和激发勇气的精神,这是新时代企业管理的重心。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素有“知识创造理论之父”和“知识管理的拓荒者”之称的野中郁次郎进一步发展了面向知识人的管理体系。在《创造知识的企业》一书中,他提出了知识创造理论,以知识创造能力来诠释日本企业的成功。该书是该领域的经典之作,于1996年被美国出版协会评为“年度最佳管理类书籍”。

有别于其他学者将日本企业的成功归结为各种“日式管理”特色,野中郁次郎通过研究索尼、松下、本田、佳能、日本电气和富士复印机等日本公司的创新案例,归纳出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能“有组织地”充分调动蕴藏在员工内心深处的个人知识。他以波兰尼的知识两分法为基础,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关系入手,认为知识管理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挖掘隐性知识,即不仅对客观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还要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

野中郁次郎不仅系统地论述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别,还构建了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显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隐化(internalization),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利用知识创造的有效途径。英国管理史学者摩根·威策尔(Morgen  Witzel)认为,野中郁次郎对现代管理学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是世界上知识管理领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论述几乎覆盖该领域的每个方面;第二,对西方读者而言,他是日本管理方法及技巧最主要的解读者之一。

野中郁次郎认为,建立在西方传统哲学基础上的组织理论归结为笛卡儿式科学思维的产物,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就立足于用“科学”代替“经验常识”,西蒙的信息处理范式受到计算机和认知科学发展的影响,过分强调人类推理和组织决策过程的逻辑方面。他觉得,在这种科学理性视野下的组织,本质上是没有知识创造能力的“刺激-反应”式机器。他认为,企业并不是机械地处理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而是有意识地创造信息,他在1985年出版的《组织进化论》中提出了该观点。

在研究中,野中郁次郎发觉,现有的信息处理理论不足以解释企业的创新行为。因为除了信息处理,创新过程还包括知识的取得、创造、运用与保存等多项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与许多创新者的访谈,野中郁次郎发现,创新通常来自创新者个人的信念。通俗地讲,这些信念就是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学术界称之为“心智模式”。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认为,企业是信息处理的机器,唯一有用的信息是可以计量的数据,而野中郁次郎认为企业是创造知识的平台。“在一个只有不确定性能确定的经济环境中,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确定性来源是知识。”知识创造理论从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维度进行阐述,包括SECI模型、创造知识的“场”和推动知识创造螺旋的组织方式。他构建的“自中向上而下式”的管理模式,从理论上阐释了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实践智慧在创造知识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而“超文本组织”结构则体现了东西方管理智慧的现代结合。

野中郁次郎运用东西方哲学智慧以及日本式思考和模糊处理方法,在日本企业成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了知识创造理论,以SECI模型为中心,将主观与客观、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直接经验与逻辑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系列知识管理领域的经典之作。他的知识创造理论强调“人是最重要的资产,知识是企业的战略性资产”,并“以人为本”,统领现代组织管理理论。

多年来,野中郁次郎心无旁骛地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知识创造这一领域。他跟踪观察日本制造企业由弱到强的变化规律,深入研究了日本企业的知识创新经验,将佳能、本田、松下、NEC、日产、花王等企业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过程进行详细的剖析,准确地揭示了知识生产的起点与终点,清晰地辨识了知识生产模式的常规类别,创造了一个全面评估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工具,并提供了促进知识创造的方式方法。他的研究涉及知识管理的各个方面,如“自中向上而下式”的管理模式确立了中层管理人员在企业知识创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超文本组织结构则吸收了官僚制和任务团队的优点,将企业运作效率、稳定性、知识创造的有效性与动态性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近年来,野中郁次郎不顾年事已高,坚持每月深入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同时,他积极学习东西方哲学思想的精髓以发展组织管理理论,如知识如何向智慧演化,特别是他引入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概念。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实践智慧应该是一种审慎的、基于实际的、有道德的智慧,也是在特定背景下对共同利益做出的最佳判断,更是一种高质量的隐性知识。

实践智慧的提出,将超越组织发展的“经济目标”和量化管理,而把培养具有高度伦理价值的信仰、为人类发现更多的善意作为重点,使其成为一个有使命感的组织。例如,本田宗一郎为本田公司提出的“三喜理念”(生产者的喜悦、销售者的喜悦和购买者的喜悦)、京瓷的稻盛和夫为企业制定的座右铭——“敬天爱人”,这些都是实践智慧型领导力的经典事例。

实践智慧的提出,也将进一步在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将信念管理理念更好地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落地,即组织发展更应该关注调动员工的工作激情,激发企业持续创新,推动个人价值与企业愿景同步实现。

展望未来,企业管理的重点虽然需要依靠科学管理的思想,但是大数据和数字化转型也应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的方向,基于PDCA的质量管理和IPD的项目管理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经济价值和社会责任并重、科学管理和人文精神同步的新时代,我们应高度重视隐性知识的积累和共享,以及基于SECI模型螺旋上升的知识管理。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野中郁次郎认为新的知识管理将更多地依赖愿景型领导者、共情型领导者,知识管理也将从传统的管理工具走向新管理思想的营造,特别是要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观”而非“国富论”来引领组织未来的发展。

陈劲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清华管理评论》执行主编

国际创新与知识管理会议(i  KM)创始人兼主席

全球“最具创新力知识型组织”(MIKE)大奖联合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