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创造知识的方法论 > 推荐序二

推荐序二




创造知识的能力是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保持创新的关键

“知识创造系列”图书的核心作者是野中郁次郎,他在书中以知识创造为核心,阐述了关于知识创造过程、知识管理、知识科学的研究理论,并结合企业案例分享了实践成果,获得了国际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由此奠定了他在知识管理领域的重要地位。野中对时代的判断与彼得·德鲁克一致,即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将以知识工作者为主体。唯有知识才是企业创造最大价值的源泉,创造知识的能力是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保持创新的关键。自1991年开始,野中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与知识管理相关的研究成果,同时他还在富士通等众多知名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实践。依托丰富的学术理论与企业实践经历,野中在开发知识创造理论、应用知识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形成了具有重大价值的观点。野中最大的贡献是创设了一套组织知识创造的理论与通用模型,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他也因此被国际管理学界公认为“知识管理的拓荒者”“知识创造理论之父”。

野中早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作过,主要研究市场营销领域中的信息处理。因研究领域相似,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还曾为他的书作序。通过系列的“信息”研究,野中逐渐发现,信息的视角不足以支撑创新,很多时候,个人的价值观、信念对创新更具决定性作用。野中认为,不应该仅遵循西蒙的“组织就是信息处理机器”的观点,更应该将组织视为“有机生命体”,它需要创造知识以能动地适应环境。基于这一观点,野中逐渐将研究视野转移到知识领域,深入地探索分析其获取、创造、保存和利用的过程。

通过野中等人在《创造知识的企业》与《创造知识的方法论》中的研究,我们认识到,知识分为两种,即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正式语言或媒介传播的知识)与隐性知识(内心知道但无法将其转换成语言的经验性、身体性知识)。组织知识创造的关键就是对隐性知识的调动与转换。有价值的知识一直存于员工的大脑中,组织管理者需要做的就是把个体大脑中的知识“调”出来,“结晶”、固化并转换为其他人也能利用的知识。组织知识管理就是针对两种知识在个体、团队及组织层面进行转换和创新的活动。围绕这一主题,野中等人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创造与转换的SECI模型,他们在模型中坚持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结合的原则。野中强调,组织本身并不创造知识,个体才是创造知识的主体,且只有通过个体之间的共享,知识才会在团队、部门、组织层面汇聚发展并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

野中非常看重“场”的概念,认为知识创造的关键在于“场”与团队。场是一个活动的共享背景,发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它是个体之间知识交互与创造的基础。不同的场能通过相互连接形成更大的场。他在“知识管理系列”图书中反复强调场和团队,认为个体的知识只有在社会或场中得到验证,并与其他人的知识进行整合,知识才得以创造与发展。

野中认为,SECI的四阶段分别在原始场、对话场、系统场及实践场中进行。这些观点是他强调中层领导者价值的理论基石。只有中层领导者才能更好地发挥场之间的桥梁作用,促进场之间、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中层领导者能更好地建立、激发和连接场,这从领导力入手为知识的实践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抓手,即创发“场的领导力”。在以创造力应对不确定性的时代,领导者就是要建立“场”让员工能迅速地解决问题。野中在系列书中反复强调实践型领导力的培养,尤其强调培养创造知识附加值的领导力。我有幸提前拜读了由人民邮电出版社智元微库公司引进的这套“知识管理系列”图书中的三本,分别是《创造知识的企业》《信念:冲破低迷状态,实现业绩跃迁》《创造知识的方法论》。该系列书中的《创造知识的实践》《创新的本质》等也将陆续出版。

在《创造知识的企业》中,野中等人提出了“知识螺旋”“自中向上而下式”的管理模式、“超文本组织”等适用于组织知识创造的新概念与想法,这值得读者进行深思与实践。

《信念:冲破低迷状态,实现业绩跃迁》则提出了信念管理的概念。野中等人强调,在人际关系弱化、价值观被稀释的情境下,企业更要培育从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的世界观到信念管理(Management  by  Belief,MBB)的世界观,对组织中的个体信念进行管理。因为组织成员共享高质量的信念能让个体重获工作价值感,更主动地学习与工作,而领导也会成为更加称职的支持型领导。因此,在人事评价中,也应该增加信念管理的内容,关注组织是否具备培育个人信念及形成信念网络的能力。作者在《信念》一书中介绍了在企业中成功导入信念管理的关键方法,这使我们对信念管理的讨论不会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这本书将成为关注信念管理的领导者的必读之物。

《创造知识的方法论》是一本有关方法论的书。野中认识到了创造组织知识“方法论”的重要性,这促使他与绀野登于2003年出版了《创造知识的方法论》一书。该书的第一个重要价值是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知识创造的原点,将知识进行了分类,并探讨了组织创造知识的认识论。野中本身非常重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而且认为从认识论来讲,组织知识创造“是在丰富隐性知识的同时将其显性化,然后对显性知识进行组合,并结合实践再次形成新的隐性知识,这是一个动态的螺旋运动过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会相互转换并产生新知识,它们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野中基于这一观点提出了知识创造的螺旋模型。在野中看来,东方哲学冲破了西方主观与客观对立的“二元论”的藩篱,他的观点不要求主体确立,这使得我们可以在超越自我的主客未分状态下进行自由探索,并产生了“场逻辑”和“主词逻辑”。我们可以通过原型把经验和实践知识发展到最高阶段。基于此,野中与其同事竹内弘高洞见性地提出了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该模型提出知识创造的起点是社会化,并经由外显化、组合化和内隐化3个阶段,沿着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轨迹持续推动知识的迭代和创造过程,整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循环,而是遵循辩证法的逻辑。

《创造知识的方法论》的第二个重要价值是通过多学科的分析找到了知识创造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提供了知识创造的具体方法论逻辑。野中和绀野登认为,知识创造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巴斯卡的超验实在论。超验实在论认为,人类不可见的宇宙、自然和社会中本来就存在的机制很重要,单纯地通过封闭经验的实证或人类认知建立的理论模型都无法获得,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因此,超验实在论是传统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综合。

基于这一哲学思想,野中和绀野登借鉴了社会学领域获取知识的方法精髓,提出了创造知识的方法论:要想创造真正的知识,需要原封不动地接纳行为的现场和现象(田野调查和胡塞尔的现象学),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劳森的溯因推理),运用隐喻发现背后隐藏的结构和因果关系的过程(劳森的溯因推理)。在创造知识的方法论的逻辑中,有一个重点在于“概念”方法论。概念是新观点的起点,小到产品概念,大到事业概念、战略概念甚至企业发展愿景,创造概念及构建概念是组织知识创造的关键。概念处于设想—概念—理论这样的连续体之中,层次越高,组织和个人意识中的正当性就越强,主动创新也越容易实现。野中与绀野登认为,观察、概念化、模型化和实践化是创造概念的方法论“四部曲”。

针对每一步,他们还给出了详细而具有启发性的原理知识与实践方案。我们可以先简单感受一下作者的思想,作者提出经验是设想的源泉,强调现场体验在获取隐性知识时的重要性(观察)。那么,如何才能不带偏见地体验呢?秉持西田几多郎的纯粹经验观点,作者提出可以通过采用现象学中的“悬搁”手段达到物我合一的体验状态,进而将社会环境共享为个体的隐性知识。要想将设想提升为概念,就涉及假说推理和溯因推理(概念化)。而溯因推理的关键就是隐喻。作者对隐喻的内涵和功能进行了阐述,认为隐喻能够帮助个体“言不可言之事”、发现隐藏的力量和结构、改变行为方式。正因为隐喻具有这样的功能,我们才需要在将表层设想凝练为复杂且看不见的机制或“概念”时借助隐喻这一工具。在设想转化为概念后,通过挖掘概念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实现要素间的整体化和有序化,理论便形成了。这个由概念到理论的转化过程被作者称作“模型化”,因此模型化包含两个阶段:将概念分解成若干变量和系统地搭建变量间的关系。这两个阶段都需要设计的知识,作者重点探讨了设计的相关知识。最后就是“实践化”,这需要考虑语言的表达,将概念综合起来,并利用讲故事的知识。这本书最后强调了领导力在构建知识创造场方面的作用,它不仅是在维护场,更在能动地创造场,构建知识的生态系统。

在知识驱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阅读“知识管理系列”图书能产生极大的价值。通过这套书,读者会更清晰地了解组织中的知识是什么;知识创造是什么;如何在方法论层面上更好地进行组织知识创造……对这些内容的把握能让我们按照知识管理的逻辑主线去理解企业,理解组织创新力的打造。虽然读者在阅读时会遇到一些挑战,但掌握知识以及创造知识的概念和逻辑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如果你愿意接受挑战,去理解、掌握这套书呈现的知识和知识创造的内涵,你也一定会在未来的企业管理工作中感受到知识带来创新的美好!

陈春花

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

国家发展研究院Bi  MBA院长

2019年7月21日于朗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