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创造知识的方法论 > 译者序

译者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21世纪的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是组织内的知识工作者和他们的生产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开始认识到知识管理和知识创造的重要性,并将其付诸实践。关于这方面的著作也如雨后春笋,陆续在国内出版,满足了企业、组织的迫切需求。而野中郁次郎教授作为全球知名的管理大师,在提出了著名的SECI模型后,又写出了本书《创造知识的方法论》。如果说书店里摆放的大多数知识管理图书是教我们“怎么做”,那么本书就是要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么做”。本书的日文版于2003年初版发行,迄今为止已是第9次印刷了,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智元微库慧眼识珠,拿到了本书的版权,使得本书能够与国内的读者朋友们见面,不啻为一场“及时雨”。

本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柏拉图、笛卡儿、杜威、西田几多郎的哲学观点与SECI模型中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内隐化的对应关系,阐明了知识创造的辩证法,从现代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是科学的知识的方法论以及结构、行为、意义、整合四条路径,进而提出了企业经营中隐喻、模型化、概念化、分解变量、设计等“概念创造”的方法论。这里面既有东西方思想的碰撞,又有古为今用的继承,探索出一条兼容并蓄的知识创造的路子。

纵观全书,作者反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不管是观察也好,概念化也罢,离开了在经营现场的实践就无法产生新的知识,无法创造知识资产。拿来主义固然是一条捷径,省时省力,但是“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所以本田在研发奥德赛时完全抛弃了以往的经验,选择一切从零开始。如果企业想要在弱肉强食的竞争中取得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接地气”,贴近现场,贴近基层,贴近客户,贴近群众,把在实践中收获的知识转化为经济价值和智力支持。

SECI模型是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过程,它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新的知识,就是因为它进行了“辩证法的综合”。矛盾推动了社会历史发展,矛盾还可以激发知识的“破”与“立”,SECI也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可以说黑格尔等人的思想对作者产生了重要影响,作者的学术思想不仅是动态的、联系的、全面的,而且是中立的、客观的、不带意识形态色彩的。译者在翻译时注意到一个小小的细节,很多日本人的著作都把抗日战争写作“日中战争”,而本书的原文即是“抗日战争”,作者的治学态度不言而喻。

在知识工作者的时代,经营现场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态度都能够创造巨大的价值,催生新的知识。全国劳动模范、被称为“知识型企业职工的优秀代表”的巨晓林同志是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的一名技术员,先后参与了大秦线、京沪高铁等10多项国家铁路重点工程建设,创新施工方法114项,这正是把自身拥有的知识转换成实际价值的典型。作为知识工作者所属的组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工作者的作用,“场的领导力”必须为员工创造交流对话、畅所欲言的环境,建立一个知识的生态系统,把员工培养成知识生产者。

作者明确指出,本书讲的是经营学而不是哲学。书中的各种方法论需要读者朋友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应用,只有这样才符合作者强调的“此时此地”的知识,否则就违背了本书的初衷。

作者的思想基于西方管理学,同时具有东方色彩,是知识螺旋运动的结果,读者朋友们如果能把其中的方法论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管理与创新的实践,就说明真正读懂了这本书。译者认为,本书不仅对于知识经营来说必不可少,对于政府组织的知识管理和职能转变也有参考价值。

理想是发展进步的动力,现实是实现理想的基础,知识经营既要激发知识工作者的智慧与创造力,又要在现实中形成“场的领导力”。正如本书的最后所说:“我们必须把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结合起来,形成理想主义的实用主义,在怀抱理想的同时,慎重地认清现实,在内省的同时勇往直前,在为客户着想的同时超越个例,化苦涩为甘甜,持之以恒,孜孜以求,这种态度应该为今后的企业经营者、经营一线以及每个人所共有。”

马奈

2019年春于敬什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