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创造知识的方法论 > 哲学与经营

哲学与经营



从哲学上讲,一切问题在本质上都是独特的、具体的,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法。每一个个体在自己所处的被动环境或条件下,为了解决问题、继续生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在这个大前提下,作为全人类的生活方式问题,构建知识创造的方法论势在必行。

为了避免误解,在此澄清一下,我们并不是说以往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方法质量低下,而是说如果这些方法脱离了实际情况,只是单纯地作为工具来使用,那么即便能够机械性地得出一些答案,也不过是形而上学罢了。因此,我们认为不能只针对特定工作的某一部分或在某种情况下将各种思维方式当作技巧来使用,关键在于平常就把它们内化于心,作为自己认识事物的手段。从此意义上讲,知识训练对每个人都不可或缺。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决定面向哲学寻求对策,但本书不是哲学著作,而是在讲经营学。说到经营学,人们大多会联想到系统性、科学性、机械论或实用性等关键词,但本书的出发点是人类的知识、现象、经验等实实在在的要素,它们反映出,在今后的企业经营中,知识逐渐发挥基础性作用所必然引起的意识与思想的变化。这些并非指个人的随感或经验,必须是富有深刻洞见的、关系自身生活方式的客观存在,因为我们认为个人的价值观与科学的相互竞争才是经营学。经营学本来就是综合性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经营现象起始于哲学,多种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在经营实践中综合地显现。

比如科学虽然排斥价值观(主观),但人类的行为是基于价值观的。此外,经营学把各种各样的问题分解为具有固定性质的个人、团体、组织、环境等构成因素来进行思考,然而只靠分解这些因素无法理解经营的实际状况。虽然想把经营学当作科学,但如果对实践没有帮助,就无法判断其真伪。回顾经营学的历史也可以发现,科学性并不一定是好的理论的必要条件,因此,经营学积极引入主客观的相互竞争,将其作为理论模式的发展契机。经营学超越了现有的学科领域,非常需要具有实践性的综合能力,正因如此,笔者不顾才疏学浅,也要一试身手。

面向“知识的综合能力”

本书的写作目的在于提供各方面的素材,帮助知识时代的知识工作者摆脱现有框架以及观念性、抽象性论述的束缚,使其能不断创造知识。

本书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对照哲学的传统说明“知识创造是什么”,然后回顾现代社会学的知识的语境,进而提出企业经营中概念创造的方法论。

引言部分提出了知识时代的需求及其背景等相关问题,阐述了知识在知识创造中的必要性。毫无疑问,知识工作者个人的知识训练或企业、组织中的“创造性知识模式”对产生知识并以其为价值源泉的企业来说越来越重要。

第一章讨论了知识创造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对创造知识的方法论的意义及必要条件进行了思考。首先介绍了古典哲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创造的类型,说明柏拉图、笛卡儿等哲学家以什么样的视角和步骤来思考知识是如何创造的,这些不仅有助于理解知识本身,也与笔者一贯主张的以SECI模式为代表的知识创造理论紧密相连,是研究“知识创造是什么”的路标。

在过去的20世纪里,知识具有什么样的倾向呢?第二章以社会科学中开发了最具总括性的方法论的社会学经典为中心,分析了与包含20世纪主流哲学的知识的方法论相通的求知方式,这也适合说明经营这一综合性知识的定位及意义等。

在第二章内容的基础上,第三章结合具体事例讨论“概念”是什么,作为概念的核心的“理论”是什么,以及它们经历了怎样的形成过程。

第一章到第三章都是以知识工作者个人为对象,第四章则将前面的论述上升到组织层面,着眼于企业如何创造、形成知识资产,探讨企业的知识的方法论和领导力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