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创造知识的方法论 > 第四章 经营与知识的方法

第四章 经营与知识的方法



第一节  企业的知识原型(组织的知识创造)


面向组织的知识

我们论述了知识工作者通过SECI模型以及社会科学的方法来创造概念的方法论。不言而喻,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创造知识不是靠临时抱佛脚,看一看说明书、技术指南就能一蹴而就,它取决于自己的意识与努力。

本书的焦点放在知识工作者个人身上,而另一方面,个人是在与组织的关联中产生知识的,因此也有必要谈一谈作为背景的“场”的组织的知识。把个人各种各样的知识收集起来,汇聚成一个生命体,意味着知识的综合这项工作也属于整个组织的知识创造过程。下面我们从不同于个人的“组织的知识”的角度出发,再次思考如何把组织打造成适合知识创造的场的领导力的问题。

从个人到组织

与个人相同,组织也是通过不断的追问和每天的实践而有意识地积累知识,进而有意识地进行知识创造的,这是极其困难的。首先,必须存在一个把个人的创造性设想作为概念来积极接受的场所;其次,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严峻的社会经济环境,在经营中不得不时常内省,三思而后行,而组织性的内省必须被每一个成员内化在心中;再次,由于个人动机的差异、工作岗位之间的“温差”等因素,用知识激发整个组织的活力的努力有可能徒劳无功。

当今的日本或许可以说陷入知识困境已达十年之久,组织的纽带作用不断减弱,企业人员之间知识的无序状态蔓延滋长。虽然可以借鉴外部环境的经验,但在多如牛毛的信息中筛选出真正适合自己的知识也越来越难。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明白自己的知识原型,激活组织的知识创造过程,对企业加以变革。

我们也注意到了“守破离”思维这一具有东方色彩的方法,它能不断磨砺知识。企业中的“守破离”不仅要继承创始人和众多前辈根据经验创造的、为组织所共享的知识的方法论,还得对这种方法论进行创造性的调整,脱离单纯的、传统的否定状态,向着新的、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然后再从创新后的知识回到“守”的原点。这种“守破离”的过程可谓日本独特的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因为“知识的知识”的传统早已深深地扎根于日本文化之中(见图4-1)。

图4-1  日式经验的知识的辩证法

“守破离”的出发点是组织(企业)对自身知识原型的(再)发现。以下几个例子反映了企业为此进行的各种摸索。

•  2001年,松下电器通过企业重组放弃了家族经营模式,它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在某些方面以新的视角回归原点。

•  按照出井伸之总裁的说法,索尼是凭借井深大和盛田昭夫二人的才能而成功的公司。虽然二人的精神依然有影响力,但如果一成不变,那就不是索尼了。

•  在研发CVCC发动机时,本田宗一郎发现部下已经超越了自己,于是马上引退。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运用知识原型努力钻研,经历艰难困苦,创造新的知识。现在的日本企业家和他们的接班人、一线管理人员等应该在现有的组织知识原型的“破”和“离”上多下功夫,找出属于自己的知识原型。

面向综合的知识

对于组织整体的创造过程来说,既然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那么组织的综合能力就是第一位的。

光靠把个人能力加和是无法估算出组织所拥有的巨大生命力、凝聚力和纽带作用的。组织作为一个整体要进行知识创造,就必须不断实现由个人到集团、由自己到组织的持续的综合和辩证法的飞跃。

通过统计,涂尔干实际证明了社会整合程度决定个人的不安程度,用“anomie”(意为混乱或反常状态)这个词来表现因社会规范的不稳定而产生的混沌、个人欲望和行为无管制的状态。当今的日本社会也存在anomie现象,这在企业组织内部也很常见。因此,组织必须通过前后一致性、化学结合以及辩证法的飞跃等,不断地把所有个体汇聚在一起,为打造组织力量而维持纽带与关联的强度,避免组织陷入知识的anomie状态,而使知识创造能力大幅衰退。

前文我们分析了“设想→概念→理论”的知识综合发展的意义,与其相对应,在讨论组织的知识时,我们也需要“个人→集团→组织整体”这种场所扩展中的综合。

综合经营的模式——创造知识资产的经营知识

在知识经营中,个人与集团的知识创造过程产生知识资产,它们与更加具体的经营指标相结合。先进的企业、组织的知识原型在这种模式中能够保持一贯性(见图4-2)。

图4-2  知识经营的模式

下面我们以现实中的企业为例,着眼于企业如何创造出“知识资产”,分析企业层面的知识的方法。如图4-3所示,我们以SECI模型为基础,根据企业案例划分出若干种模式。

图4-3  SECI模型与企业的知识能力

源自经验的知识资产创造

各式各样的知识当中也存在通过身体和感官直接地、瞬间地获得的知识,即经验的知识,根据经验创造出知识资产就是第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把经验看作重要的知识资产,运用这种模式的企业会能动地维持、激活和应用经验。它不同于单纯的经验主义、现场主义,而是相对把握经验的知识的现象学方法。

从SECI的过程来看,这种经验与社会化和内隐化密切相关,而且“场”也承担了重要作用。

经验是通过共享企业成员之间、与客户交往时的经验而无意识地、默默地掌握的隐性知识,它不太好用语言来描述,和原理性、规律性的知识相比,它更富有现场性,是一种直观的灵感,接近于体验性的信念。经验的知识有很多具体的形态,如专家的熟练技能、在特定技术领域的经验、在与客户交往中获得的直观的洞察、从社会中观察到的敏锐商机、基于创业者个人的价值观的哲学等。

经验的一个重要侧面是通过企业员工的实践,把企业获得的显性知识不断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

案例一:丰田

丰田汽车在经年累月中形成了经验的知识原型,并有意识地不断更新。

丰田准时生产[1]的生产管理手段看起来像是系统性的显性知识,但是丰田自己注意到,实际上支持准时生产的知识基础是在后台驱动系统运转的生产一线的隐性知识。丰田汽车董事长奥田硕说过:“人类的智慧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一种匠人的诀窍,无法把它变成说明书,而显性知识可以用文字描述、说明。利用信息技术等把人类的智慧转换成计算机技术的方法不断增多,但它终究不能完全替代人,隐性知识=诀窍是人类最后的坚固阵地。”这是对支撑系统性知识的隐性诀窍和人类创造性的清晰认识。“Toyota  Way  2001”总结了丰田的企业理念,也强调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

有的美国企业把丰田的“看板管理”(图表明示法)翻译成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它们最近也开始注重起了隐性知识。例如美国版的全面质量管理(TQM)——六西格玛(Six  Sigma)的提倡者们也发现,如果没有来自共同体式的经验的隐性知识,企业就无法良好地运转。

准时生产虽然是工厂生产管理的方法论,但它不是按照某种原理在最初就被规定好的,而是生产线上的劳动者、管理者们在实践中把最基本的思考方法一点一滴汇聚起来的经验性知识的综合体。它是通过熟练工人的实践和钻研、分包人员的干劲、工厂管理者的改进方案等在背后积累的习惯、常识和惯例(组织经验)。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丰田的高层被所谓的大企业病所困扰,他们频繁提出“回归产品制造原点”的口号,非常具有象征意义。1993年年初,时任总裁的丰田达郎表示:“生产制造的魅力不正在于使手中的材料成型的满足感、对于制造出产品的自豪感以及客户使用产品为我们带来的喜悦感吗?”向满足、自豪和喜悦的回归意味着暂且悬搁僵化守旧的企业经营模式,回归产生知识的原点的体验、经验中去。“回归产品制造原点”这句话如实地表现了准时生产所培养的丰田式回归经验知识、体验知识的态度,蕴含了经验的知识原型,它不是单纯的产品至上理念,丰田把它当作基于现场经验的坚持不懈的内省,也就是说观察现场事件的原貌,反复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自上而下回归原点的运动成为“21世纪的汽车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一课题,随后影响到油电混动车、普锐斯、威驰等产品的研发制造。

负责混动汽车、普锐斯的研发工作的内山田竹志通过“同步工程(Simultaneous  Engineering,SE)”这一概念来推进工作,同步工程指的是从设计和研发阶段开始,技术、制造等多个生产部门同步作业,参与策划,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这可谓技术和研发阶段的准时生产方法。同步工程本身不是一个新概念,它已经扎根于丰田汽车研发的历史中。但是内山田使它超越了单纯的意见交换和信息共享,在团队内部组建了掌握全部车辆设计与制造的跨职能“自我完成型团队”,形成了新的知识创造的场所。这种对经验的知识的二次加工使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丰田实现了实验性的、领先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