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选准赛道再奔跑 > 从单点开始突破

从单点开始突破




人们在面对职业发展问题时,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无论是工作10年以上的职场精英,还是工作1年以下的职场小白,都会遇到难题,而其中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找工作。人们都想知道到底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在找工作这件事情上,最常见的错误思维是试图通过一些职业心理测试发现和定位自己。相信我,这些效用不大的探索只是让你在短时间内获得安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归根结底,职业选择是社会需求和人的性格与能力相匹配的问题,社会需求在前,人的性格与能力在后。现在的职场和当初70后、80后主导的职场大有不同,行业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很多既有趣又高薪的新岗位,而一些在固有认知里属于好工作的岗位已经过时。人们用尽全力去发现自己,却对社会上新产生的岗位一无所知,实在是本末倒置。

寻找理想工作的正确逻辑是,先了解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新产生了哪些岗位,再从自身条件出发匹配自己感兴趣的岗位。这也是比较节约时间的方法。在中国,我率先提出“行业—领域—类型公司—岗位”的职业选择逻辑和圈定模式。2017—2019年,我为近1  000位职场人提供咨询服务,2/3以上的咨询者通过这套方法精准地锁定了自己的工作发展方向。

关于如何践行这套思维逻辑,大家可以尝试如下步骤:



确定行业:行业=工具+领域。


在找工作时最重要的不是找公司,也不是找岗位,而是先找到一个合适的行业。

有些人在找工作时只瞄准大公司,不管这些公司所处的行业是否有发展前景,业务线是否适合自己。有时候,只认准公司找工作造成的损失难以想象。

我的咨询者中不乏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毕业的人,他们在读书时代个个出类拔萃,找工作时进入一家看起来不错的公司,一待就是五六年,等到想转型的时候却发现前途茫茫。他们中有的人选择了一家好公司,却被没有什么发展前景的业务线耽误;有的人虽然在大公司工作了几年,却发现这份工作并不适合自己,而且根本没有积累到核心技能,就算离职,也不知去向。这些都是不区分行业、盲目选择大公司的后果。即便在一家大公司,不适合你的岗位和业务线对你而言也是不值得的选择。

同样,找工作时只认准岗位也有很大弊端。在职场上,职位有高低之分,但是职业精神没有。有的岗位比其他岗位的薪资高,只是因为其稀缺性。

这条定律暗示我们,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好机会也会不断地出现。比如,之前互联网公司中有一个热门岗位——新媒体运营,在2014年同类型文职岗位的薪资对比中,它是令人瞩目的佼佼者。可是随着该岗位的工作方法越来越普及,如今已经是人满为患的状态了。品牌公关岗位在2016—2017年同样非常热门,一般只有少数大公司才会设置这样的岗位。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动,公司没有那么多预算做品牌业务,这个岗位也开始走下坡路,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新兴岗位——用户增长。

当你读到这里的时候,很多新的岗位又产生了,同时很多岗位在日渐“没落”。如果按照固有认知里的好工作标准去选择的话,我们找到的可能刚好是那些“没落”的岗位。这也是择业困难的症结所在——求职者和市场需求之间总有信息差。因此,我们要寻找的是发展前景良好的行业中的新兴岗位。只有这样的岗位才是真正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

要回答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个问题,我们最先需要确定的是我们到底要去什么样的行业。确定行业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有3种方法能够我们提供线索。

第一种,浏览一些综合性招聘网站,比如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了解行业分类。

第二种,关注拉勾网、脉脉、领英、在行、BOSS直聘等网站发布的行业报告和白皮书。

第三种,关注行业媒体和其他公众号。如果你想进入文化娱乐行业,三声、娱乐资本论、综艺报等会有很好的指导效果。

根据前面的公式——“行业=工具+领域”,我觉得有必要申明一点:互联网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行业,工具只有和具体的领域放在一起才是行业,比如,互联网娱乐是一个行业,互联网金融也是一个行业。教育是一个工具,而K12教育(基础教育的统称,指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和留学教育则属于行业的范畴。

通过搜集信息了解行业概念和具体的细分领域,有助于求职者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在确定行业之后,可选择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了,你可以更好地思考进什么类型的公司,就职于什么岗位。我当初就是通过全面搜集信息和面试,了解到一些行业的发展情况,排除了一些不适合我的行业(如日语教育、英语教育等),最终决定从事互联网读书行业。

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在找工作时不断缩小选择的范围,可以有效降低职场人在选择面前的无力感。



确定公司类型:公司类型=赢利模式。


确定行业的下一步是研究这个行业里的公司。即便在同一个行业内,也不是所有类型的公司都适合你。

检索“行业+领域”,下拉公司名单,然后你可以根据公司的赢利情况研究它们属于哪一类型的公司。当我搜索“互联网读书”这一词条时,网页上会出现很多相关的公司。我把互联网内容行业的公司类型分为:出版公司、文化公司、版权公司、影视公司、发行公司等。出版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出版,文化公司靠“出版+营销”的模式赢利,私营企业居多,版权公司的主营业务是销售作品的版权,影视公司需要制作影视作品,发行公司主要负责各个渠道的销售。

然后,选择1~3家大公司,研究公司结构和岗位分工,从中提炼出与自身条件匹配的岗位。你可以通过面试进一步验证这些公司是否适合自己。根据是否喜欢它们的业务内容,认同它们的企业文化,你可以屏蔽掉大量不适合你的公司和岗位。一旦无法接受某一家公司所树立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你往往不会再考虑同类型的其他公司。



确定岗位。


针对公司了解岗位也是建立整体行业认知的过程,大体步骤为:检索公司名称—查看在招岗位—以不同公司为样本研究岗位—匹配个人技能与岗位。

每个公司的组织架构不同,岗位名称也不尽相同,即便是相同名称的岗位,在不同公司也可能负责完全不同的业务。我想寻找一条业务线上的核心岗位,所以选择了市场部门,而市场部门包括媒介、活动策划、品牌公关、商务合作等岗位。于是我要了解这些岗位的核心工作内容,以及它们在不同类型公司的区别。哪怕都是媒介岗位,在互联网科技和互联网娱乐行业,对接的媒体资源也有很大差别。而且,这一岗位是设在业务线上的市场部门还是公司层面的市场部门,其工作内容和业务方向也不同。

关注岗位招聘信息、咨询在该岗位工作的人及猎头,可以帮你确定该岗位需要的核心技能。将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技能与岗位相匹配,过滤掉适配度低的岗位。如果你要在互联网视频行业发展,可文案能力才是你的优势,那么后期制作岗位可能不太适合你。如果你非常喜欢一个岗位而自己不符合岗位招聘要求,尽可能先去学习相关知识。我通过搜集不同岗位的信息,与自己的能力和预期进行匹配,最终选定了互联网视频行业的品牌公关岗位。

我第一次在抖音上分享这套思维模型的时候,很多人在评论区留言——如果自己可以如此细致全面地搜集岗位信息,就不存在职业选择困难的问题了。而我恰恰想说:大部分人的问题在于宁可放任自己在焦虑的过程中浪费时间,也不愿意行动起来。

一个擅长从单点突破,全面搜集信息的人才能够做好职业决策,而他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也会因为这项举措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