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选准赛道再奔跑 > 老板不会说给你听的那些事

老板不会说给你听的那些事




我曾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担任常驻职场嘉宾。在节目录制期间,经常有听众拨打热线电话提问。


“为什么我的上司总是反复无常?我每天都在做一些零碎的事情,手头的工作内容随着领导的决策变来变去,感觉自己什么都没有积累下来。”

“我的工作特别机械,就像是打杂,看不到一点发展前景,每天都没有激情,自己的时间一直被浪费着,却不知道到底要如何改变。”

“每天细碎的事情特别多,根本没有一整块时间用来学习。我感觉工作一直都在消耗自己,到底要不要离职?”


以上在过往的节目中听众最常问的问题。基于此,我总结出了几种常见的职场思维:


零碎业务=打杂=没有专业技能提升=没有发展前景

没有固定的工作内容=公司没有发展前景=领导没有领导能力=应该离职

职场学习=有大块的时间学习一项技能+有专业的前辈指导+长时间做一项完整的项目+有强有力的理论系统


这些职场思维是对是错呢?答案是全错。

束缚职场人取得巨大进步的,从来不是那些他们认为错误的职场理论,而恰恰是他们自认为正确的观念。如果你按照上述三种思维方式在职场中工作,获得的只会是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取得进步的疑惑与懊恼。这三种思维方式到底错在哪里呢?让我们跳脱出打工者的身份,从公司组建的角度来看一看。

《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提到了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这两种创新危机。一个公司的成立基于在一件小事上赢利,而当一件小事发展成一条业务线的时候,就需要公司拓展更多潜在的业务方向。潜在的业务方向就是创新危机的源头。延续性创新指公司在已有的业务基础上,开发更多优质的产品,获得更高级的用户和更大的市场。破坏性创新指公司生产不那么优质的产品,但可以凭借其价格优势,迅速抢占低端用户市场,获得大批用户的支持。

你可以发现,无论在哪一种创新模式中,经营一个公司的基本逻辑都是稳定已有的市场,然后为不断拓展新的市场创造可能。创造可能的意思就是公司必须不断地试验,而试验代表着:


员工必须要做很多新的、零散的,甚至是之前没有做过的工作。虽然努力,但他们失败的概率仍然非常大。他们并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模式,也没有整块的学习时间。


从公司的赢利模式、组成逻辑上来看,上司和公司的决策频繁变动,主要是由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不确定的试验造成的。探索新的市场对公司的运营来说很有必要,即便是腾讯、百度这样的大公司,每年也会有成百上千个失败的产品。这代表着会有成千上万的员工在公司里做着所谓的打杂工作,频繁地变更工作内容。但是,我们不能说这些人是失败的、不重要的、不具备核心技能的。他们是公司需要的人,他们服务于公司的新生态、发展新方向。开发新方向的确存在很大的失败概率,但是失败是成功之母,也许这样的工作能够让人最大程度地激发自己的潜能,获得一飞冲天的机会。

抖音短视频软件的成功,也只是今日头条一个内部团队尝试的结果。在开发抖音之前,这个团队做了很多模仿国外视频社交平台的产品,都失败了,但是他们一直坚持开发,最终成就了足以匹敌快手的抖音。

可见,在大部分人所说的打杂的、不重要的、没有成就感的工作中,有一些是我们先入为主地做了错误判断,没有看到其中蕴含的潜在机会。

如果你想寻找一个能够让你从事固定工作内容的公司,这代表着你将进入一个格局固化的公司,代价是你的能力提升和格局发展将受到限制。所以,在面对变动的业务和决策时,职场人如果想突破困局,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好的一面,从公司运营、部门发展的战略角度进行剖析,最大限度地看清事实。

在任何一个领域,大多是认知水平高的人统领认知水平低的人。你的老板一定在关键的业务上比你更有知识,更有人脉资源,更有管理经验,所以他才能经营一个公司。每一个公司都会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用文化认同感团结员工。但是,几乎没有老板会把自己的职场秘籍和他在这家公司的生存之道向员工娓娓道来。那么,老板不愿意告诉你的那些职场生存法则到底是什么呢?



提升职场技能学习,总结解决个别问题的方法。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个人技能,然后总结出体系化的内容,形成行业认知。


“零碎业务=打杂=没有专业技能=没有发展前景”这个想法大错特错。如果按照这个想法工作,你就会发现现实总是令人失望。基层岗位员工就是负责琐碎的业务,哪怕你在核心的部门做核心的业务,你的业务也都是零散的。所以,你要先学会解决个别问题,每一个问题背后的知识和方法总结起来就是职业技能。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职场学习是先学习一套理论体系,再开始工作。这完全是学生思维——先学习课本,再考试。如果你追求这样的学习方式,那么你在一家公司的成长和晋升之路将会十分漫长,而且你会因为掌握的技能不足,陷入拖延工作、逃避问题的恶性循环。

我曾经安排公司的一位编辑做一张美观的微信公众号封面图。她说她不会使用Photoshop(图片编辑软件),要去学习一下。我问她:“你需要多长时间?”她说一周。我说:“一个小时就够了,你就模仿现有的模板,学习Photoshop的抠图技巧,完成这个工作。”

是的,她根本不需要马上学会那么复杂的Photoshop理论体系,只需要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即可。每针对一个问题学会一种解决方案,职场人就拥有了一项职业技能,长时间积累之后就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现实中,职业技能学习尚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有的也只是职场人通过解决个别问题逐渐总结出来的经验,在一些新兴的、高速发展的行业中更是如此。所以,想用大块的时间先学习理论体系,想有导师带着自己实践一个项目,这种想法非常不现实。

职场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所以你积累的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会逐渐变成你的技能和长处。



不要试图用一种方法解决所有问题,而要在自己之前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再创新,让自己工作得更高效。


很多看似总结能力很强的人,工作效率却很低,因为他们总是在寻找因果关系,而不注重事情的相关性。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头头是道的职业学习技巧和方法,其实都只是建立在相关性之上的总结,而不是因果关系的总结。

相关性和因果关系有很大程度的不同。相关性代表A会影响B,但不一定是直接造成B的原因。因果关系是A直接导致了B。比如,一个新媒体公众号通过选取一些读者喜欢的文章题目,总结出热门文章取标题的规律,这就是非常明显的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不是因为取了某一个标题,文章的阅读量才高,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文章推送的时间、是否转载于某个有影响力的公众号、是否赶上了某个热点)也会影响阅读量。

所以,职场人不要在职业学习的过程中过于相信自己总结的规律、方法适用于所有的问题,而应该在总结的基础上做更多尝试,发现事物之间的的相关性。你可以先掌握某一项技能,然后不断地去学习新的技能,做好随时推翻前一种工作方法的准备。

有一个说法是,任何人想要在一个领域内实现卓越必须掌握至少100种思维模型。这100种思维模型也是需要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一个能够凭借新知识的获取、新经历的反馈,随时推翻自己的固有认知,不断学习的人,将会在某个领域里取得出色的成绩。

试图提炼因果关系而忽略相关性学习的职场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从提拔管理者角度上,理性看待领导的能力问题,明白管理人和做业务是两件不同的事情。


升职不等同于成为管理者,公司会让懂得管理的人做管理者,让适合做业务的人做业务。那么,管理者是凭借什么被提拔起来的?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管理是一门统筹艺术,其核心是将合适的人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上,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我曾就职的新浪、搜狐、爱奇艺三家公司,在提拔管理者的模式上很相似——提拔适合做管理者的人,而不是根据谁业务做得好就提拔谁。这也是为什么在知名的互联网公司的职级体系中,专家是P序列,管理层是M序列——他们分开晋升,分开管理。相同级别的一名管理者和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拿着相近水平的薪资。

当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过去传统企业的管理制度有明显不同,尤其是升职的标准。升职不代表成为管理者去管理团队,有时候只是在职级和薪资方面有所调整。如果一个专业能力很强,但是脾气很差的人进入了管理团队,将会给公司造成很大损失。因此,你若是充满负能量,每天冲着领导和同事发脾气,这恰恰说明你并不适合成为一名管理者,而应该着重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利用专业知识获得更高的收入。

还有另一种提拔管理者的模式:公司在开展新业务时,会抽调各个部门的优秀人才,组成一个新的团队开始探索新的业务模式。这代表着新团队中的管理者之前也没有相关业务经验,他也处于摸索的过程中。他的任务所在就是搞清楚团队的核心目标,时刻对接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然后组织有专业技能的人共同完成这件事情。而你或许就是那个有专业技能的人。所以,你不要抱怨领导的业务能力不如你,把领导不懂业务内容当成他没有能力。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他负责找到能够做这件事的人,然后统筹大局,而不是像你一样匍匐在第一线。如果你的领导没有你懂业务,你应该庆幸自己有被倚重的机会。

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和领导之间的关系,《力量》一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只有你去欣赏他,发自内心地和这位不完美的领导处在同一频率上,他的优点才会渐渐被你吸纳。相反,如果你一直处于对抗状态,不仅不利于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地位的提升,反而容易把对方的负面情绪吸引到自己的身上。关注什么就得到什么,是人们关于吸引力法则的共识。

管理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人是最不可控的因素。领导并不像很多职场人所想的那样,只会“动动嘴皮子”。当我和脱口秀比赛《我是演说家》的冠军刘媛媛在讨论如何运营一家创业公司时,她说管理让她受尽折磨,管理人实在太消耗精力,恨不能所有的事都要亲力亲为。

我的一位闺蜜,一度担任震惊文化公司的COO(首席运营官),后来还是回到阿里巴巴集团成为一名专家序列的员工。她说:“管理实在太消耗人的精力,还是做专业的事情更让我有成就感。”

所以,你要理性看待领导的业务能力。同时,从管理的层面理性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做管理者非常有必要,这决定了你将如何规划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如何在最适合自己的路上走得更长远。

职场上有很多不能说的秘密,当你陷入负面情绪难以自拔时,可以试着从公司组建、管理者提拔的角度理性看待自己在公司中的位置,重新审视自己烦恼、焦虑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