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选准赛道再奔跑 > 社交不可耻,它是机会敲门砖

社交不可耻,它是机会敲门砖




每年过生日,我都会写下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对新的一年的寄语。从24到27岁,我一直都坚持这样做。虽然在每个年龄段所写文章的文风不同,但还是很感谢这个习惯,让我看到了一路以来的成长。现在我想给读者分享的是我在24岁时所写的生日寄语。在那一年,我意识到了交流的重要性。

长久以来,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崇尚含蓄,不提倡锋芒毕露。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很多人逐渐被培养成不擅长社交的人,然而这一点也成为不少职场人遇到职业问题的诱因。

我曾听到很多读者讲:


“我确实不擅长社交,我感觉自己说不出上司想要听的话。”

“我和陌生人在一起会感到非常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办。”

“某某很能说,但是我不行,所以上司更喜欢他,但实际上他的能力还不如我呢。我呀,就败在不会说话上了。”


其实,并不是所有交流紧张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交流障碍。交际功能是语言首要的社会功能。我们每个人都有善于交流的一面,就算是内向的人,聊到感兴趣的话题时他们也会侃侃而谈。因此,像“谁让我不擅长社交呢”“社交可耻”这样的心理暗示,才是我们觉得交流受阻的核心原因。

交流并不可耻,反而是职场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很多机会的敲门砖。我很庆幸自己在24岁就知道了这件事,并且乐于和他人交流。关于如何有效地实现和他人交流,我想分享一下我改变自己的故事。文章写于2015年11月7日,以下是原文:


这是在北京过的第二个生日了。两年间的变化太多,无论是从格局、眼界,还是在做人、做事的方法上,自己都成熟了很多。

回想我的成长经历,我很少和人深入聊天,总是觉得身边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因此也不想和其他人过多地交流。追根溯源,还要从我小时候说起。我的父母工作非常忙碌,作为独生女,我从小在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爷爷奶奶的病情造成严重的健忘,经常一句话需要我重复很多遍,他们才能听懂。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非常没有耐心,再加上隔代人生活习惯的差异,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一度让我感到非常痛苦。然而这样的痛苦并不被父母理解,当我真诚地向他们求助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给予我有效的回应。在他们的认知里,有人照顾我就已经很不错了,忍一忍就好了。就这样,我收到了“交流也是无用的,根本没有人能帮你解决问题”的心理暗示。大多数时间,我都泡在图书馆里,放学后不愿意直接回家。在家里我也是沉默寡言,不想多说一句话。

长期以来,无论做什么事情,我都倾向于自己去解决,很少和外界沟通,更不用说向别人求助了。北上求职的时候,没有任何人给我任何求职建议,我每天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盲目地投简历、写文章,痛苦难过的时候,悄悄抹眼泪。现在想一想,如果那个时候可以多和一些前辈交流,得到指导之后再去找工作,岂不是顺畅很多?可惜没有那么多早知道。

好在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其中总有很多新鲜的东西让人足不出户也能学习,它们冲击着我。我第一次在地铁上看到脉脉的广告时,出于好奇就下载了,惊喜地了解到“职场社交”这个概念。信息时代启发了我的交流意识。因为万物互联,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被拉近。当我大胆地向比自己资深的人请教时,对方均给予我非常真诚的帮助。我开始发现很多想法是可以被人理解的,而且只要大胆说出自己的需求,会有很多人愿意帮助你。

我进入新浪之后,借助微博平台认识了很多名人。我爱上了与人聊天,因为总能获得很多新鲜的信息。比如,和业界大佬一起聊天,我了解到如何做营销,如何打公关战才能取胜。

这些交流让我获得比在职场独自摸索更快的进步。交流是职业学习里相当重要的一环,比通过阅读、实战获得技能的速度更快,而且记忆更加深刻。

我刚开始做新媒体营销的时候,总是摸不着头脑,更不知道如何策划一个活动。当时正巧赶上微博亚洲好书榜的发布会前期,我需要策划一个相应的网页活动,吸引大家的关注,可是我却不知道从何做起。我研究了很多资料,查看了很多项目案例,付出了很多时间,但是依旧进步缓慢。于是,我请教了360公司的公关总监。他只用了10分钟就帮我厘清了做这件事的整体逻辑,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为我介绍了相关的资源。

因此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交流计划,每周和7个新的朋友聊天,获得新鲜的职业信息。这件事我已经坚持了两年,如今,我的微信朋友圈里已经有2  000多名垂直行业的同行人士。这些人对我的帮助非常大,让我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很多行业领域的信息和操作方法。我也得益于此,进步飞快。

慢慢地,我对未来的交流有了更大期望。我曾经受限于自己的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不敢向一些比我资深的人请教。我发自内心地感到恐惧:他们会理我吗?他们凭什么帮我?但是这一年,我大胆地和这些比我资历深厚的人聊天。我获得的答案是:会,他们会理会我的问题。很多时候,与人交流、寻求他人的帮助,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也不需要什么理由。只要敢于说出第一句话,一旦得到对方的回应,很多事情就会迎刃而解。

同理,如果一个人不理你,也不用灰心,可以思考是不是自己的表达方式不正确或者是其他原因。把别人的反应当成是一种正向的反馈,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模式。这样一来,不管交流是否成功,对自身的改变都大有裨益。我曾经有过一次不愉快的交流经历,因为我不习惯主动和对方说结束语,类似于“我要去忙了”“我这边有事先不说了”。但是,一位朋友觉得聊天聊到一半,发个表情人就消失这样的行为非常不靠谱。我虚心接受。在这之后,每当我结束对话的时候,都会直接向对方说明结束原因,避免不必要的等待和期待。我告诉自己:只要能够保持积极的交流状态,就能够找到做事的方法,进而能够持续打开自己的格局,持续进步。

24岁的寄语是:一定要学会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