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选准赛道再奔跑 > 成年人真正的独立,是学会为自己负责

成年人真正的独立,是学会为自己负责




在27岁的时候,我写下当年的生日寄语——一旦选择,不再选择。

年龄不是问题,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获得成长,实现自己预期的目标,那将是极大的困扰。盲目把别人作为参照物并没有意义,因为人生这条路你要一个人走。回忆26岁这一年,最让我痛苦的事情就是抉择。王潇在书里写道,女性的职业路线总会经历一个阶段:使命召唤,抗拒召唤,导师进门,接受命运。不得不说,我的26岁就是在抗拒召唤之中度过了。过去,我希望自己更加从容,希望自己有充足的物质条件。在26岁这一年,我的确变得更加从容,也终于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但是,我仍然在与命运抗争。

故事就从我结束全国签售开始说起吧。2018年4月,我签售的最后一站是湖北大学。在此之前,我就已经开始担忧自己未来的发展路线了。到底是回到企业继续做白领一族,还是应该去创业开自己的公司。当时的困扰真实而可怕,让我很想逃避。在这期间,好朋友邀请我加入他的公司,也有朋友给了我很多建议,但是我依然不知所措。

当时,我的助理即将大学毕业,她主动提出愿意跟着我一起开公司。我当即下定决心,要趁这个年龄去试一下怎样经营一个公司。于是,我注册了北京选择力科技有限公司,主营职场教育方向。我找来一位腾讯的好朋友做我的合伙人,也吸引了一位阿里巴巴集团的好朋友我们提供支持。

阿里的这位朋友资历深厚,托他的福,我开始有机会和许多基金的合伙人聊了自己的想法。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融资,接触企业运作,接触竞品分析。很多事情对我来说都很新鲜,也很让人恐惧。2017年,我和几个朋友创建了一个小型公关公司,做一些品牌项目,但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融资和商业投资人这些概念。2018年,当我从当时的团队里退出、注册北京选择力科技有限公司的时候,仍旧对很多事情一头雾水。好在腾讯的朋友也给了我很多支持。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吃了很多亏。比如,最初我们没有把精力集中放在某一款产品上,而是分散精力去做了其他的事情,结果造成现金流断裂。我们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员工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流程上,比如打卡和写邮件等,缺乏一个宏观布局,结果造成效率低下。而且,当时的商业模式也并不清晰。很多我从大公司请过来的同事都是为了领工资而来,不是为了和我并肩奋斗。我也第一次体会到有心无力的感觉。

终于,在8月份的时候,公司现金流断裂。我不得不遣散了一批员工,没有办法打起精神,效率很低,很想逃避。不过很庆幸,在意志力最薄弱的时候,我没有选择逃避,靠自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虽然过程很难。再后来,我又不断地学习,见导师,继续为公司的发展奔走……这一年,我也明白了很多道理。



事情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止于选择。


我过去认为选择最重要,尤其在乎公司背景、同事素质等因素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所以,每次面临抉择时,我都要纠结很久。2018年,我觉得,选择是一件可以在30秒之内结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做出选择之后的3年、30年,自己到底为这个选择做了什么。选择会对一个人的发展产生影响,但是真正决定你发展得好与不好的,是你为了这个选择付出了什么。比如,回企业工作和开公司这两个选项对我而言是一样的,只要努力做下去,都会做好。如果我选择其中一个,却不断在后悔,没有为这个选择付出什么努力,那么最终浪费的是自己时间。

现在我已经不会去纠结于到底选择什么了,我会更注重自己在选择之后做了什么。量变引起质变,选择之后的努力会把你带到一个可靠的方向。在接受了这个逻辑之后,我把重心放在每一天确切的积累和实际的结果上。我们无法预知命运的答案,也没有办法提前知道什么选择是对的,所以选择本质上是创造。



在客观世界中,有很多东西是可以被计算出来的。


2018年我一直都在听万维钢的“精英日课”,由此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很多思维方式是不科学的。比如,他提到了“吸引力法则”。听完之后我最大的感触是,客观世界的很多事情是可以计算的。举例来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畅销书作家,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有内容,有价值,有流量,了解出版业,有人为你背书,有稳定的产出。除了满足这几个大条件,还需要满足其他小的条件,比如稳定你的粉丝数量以确保个人品牌溢价。

当人把思维切换到数学模式,就变得踏实了。数学思维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让人破除自我束缚。我在和一些职场女性聊天的时候,发现她们总是有“先……再……”这样的想法。我的好朋友曾说她要先花1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著名的教育专家,然后去国外演讲。但其实呢,她现在也可以去海外演讲,只要她的演讲有价值,能找到合适的传播渠道。

这个道理就类似于,我其实不是非得拥有一家市值上亿元的企业,才有资格进入大学去演讲,我只需要能够在我已经成功了的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建议或指导,便有机会去大学演讲。把一件事分解成几个部分,找准方向,找准渠道,足以很好地完成这个事情,也许这就像一个数学中的加法。



做事的逻辑很重要,盲目地模仿却无法掌握根本的逻辑是一种无效的努力。


我曾在不懂逻辑上吃过亏。我算是很早参与知识付费项目的一批讲师,也是在新媒体发展高峰时期进入这个圈子的,更是恰逢短视频元年进入这一行业。但是,我没有收获应有的用户增长量。后来,我终于明白,做一件事要掌握做这件事的逻辑——你在做什么,靠什么赚钱,靠什么维持用户增长。

如果无法构建这个思维方式的话,再勤奋也只是徒劳。所以我在2018年开始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原来的内容思维变成逻辑思维。我会经常思考一件事的模型、逻辑、关键节点,然后去优化步骤方法。为此,我读了大量的方法论书籍,包括《流量池》《增长黑客:创业公司的用户与收入增长秘籍》《用户思维》《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爆款营销:如何通过营销打造爆款产品》等。

在掌握了做事的逻辑之后,你在完成工作时才能够更有效率,也能看到预期的自我成长。



保证稳定的收益增长,让内心充满力量。


人在最无助的时候,一定得靠自己帮助自己。我过去偏爱绝境,以此让自己彻底抛弃恐惧,也曾多次一有想法就裸辞。然而,勇敢和鲁莽有区别,追求稳定的收益增长比追求大起大落的刺激更容易让人内心充满力量。就算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活法,一个人也可以顺利地实现目标。那么,什么是稳定的收益增长呢?


稳定的收益增长=稳定的收益口+稳定的增长模型


职场人与其不管不顾地做一件其实没有回报的事情,不如在公司里努力奋斗,提高薪资。公司经营者,与其把目光放在虚无缥缈的事情上,不如聚焦收益口,保证收益的增长。长时间在一件有收益的事情上投入,是保证稳定收益增长的前提。



想要改变思维就要改变环境。


我曾和一位在腾讯工作的好友聊到职业问题。她长我三岁,但是面临的问题和我当年一样——有一堆资源却不知道如何去用,看不清事情发展的逻辑,所以不知道如何才能够突破职业瓶颈。那时,我开始明白原来职场环境对人的思维方式影响很大,从不同职场环境里出来的人有很大的的差异。

早几年的时候,我缺乏全局观,就是因为我只能负责一小部分的工作,只能看到庞大版图上的一点而已。后来,我手里握有丰厚的资源,是因为工作性质决定了我有机会遇见很多职场精英,为这些人提供产品服务。所以,环境既能孵化一个人好的思维,也能使一个人的思维受限。不管什么样的人都无法摆脱所处环境的影响。

多切换环境,理解不同人的思维,最后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努力让自己的思维优势最大化。工作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需要你有什么思维你就培养什么思维。如果你顽固地认为自己是对的,就很难有提升。



承认自己水平有限,在行动中学习。


我从今年开始减少文章的篇数,但还会持续更新,努力出精品。我不想成为喜欢说教的人,不想成为一个固执地认为自己什么都正确的人,也不想成为励志达人。我承认,自己的水平有限。所以,我更希望去真实地经历生活,遇见新的朋友,在事业上取得新的突破,在行动中不断学习。

我曾认为我在北京这个地方着实有一种“漂泊”的感觉,但说不明白为什么。2018年我结识了一些投资人朋友,大家还组成了一个小团队,互帮互助,彼此的眼界和思维也变得更开阔了。慢慢地,北京也变“暖”了。

27岁的时候,我希望,不管是对于伴侣的选择,还是对于事业的选择,都不要浪费时间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要抓紧时间进入行动的过程,踏实努力,享受结果。

这是我27岁的生日寄语:一旦选择,不再选择。

北京,我爱你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