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透过佛法看世界 > 好人为何遭殃?

好人为何遭殃?




问:  佛教里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现在这么多的贪官奸商过得都比一般人风光潇洒,反而是很多做好事的人被人冤枉甚至遭受灾难,这是不是佛法的因果论不灵了?或者说是不适合现代社会,过时了?

答: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言行的造作和果报的显现之间需要缘来连接。缘的聚集有快有慢,所以有时我们能看到迅速的因果报应,有时却要等很久。如果你不能理清这种前后关联,只把因果连环中的一节拿出来,那当然会困惑。

遭遇灾难是以前造作的恶业在因缘成熟时的果报显现。现在是好人,不一定以前没有造过恶业。其实在人们的概念中,“好人”的定义是很模糊的。仔细观察,我们很难找到绝对的“好人”或绝对的“恶人”,只有善行和恶行。而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善行恶行也有不同的定义。根据佛法,会造成伤害的行为是恶的,比如杀生、不予取等。即使是曾经或后来行善的人造作了恶行,给其他众生造成伤害和损失,在因缘成熟的时候也得感受相应的苦报。

如前面所说,果报的显现需要缘的聚合。如果身边的善缘多,恶业的种子将因缺乏必要的缘起条件,而无法结果。若大环境不好,缺乏应有的公平和秩序,见闻遭遇多是激发烦恼的,如此恶缘的聚集则会加速恶报的显现。

如果“恶人风光、好人遭殃”成为普遍的现象,那么作为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应该反思和帮助改进社会治理、社会价值、道德体系等,而不是急于否定因果。

正如有理智的人看见飞机上天,不会因此就说万有引力定律不灵了,因为他知道飞机上天自有它背后的工作原理,而万有引力也是一直在发生作用的,两者互不矛盾。

我不太明白为什么有些人看到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第一反应就是质疑佛教的因果论。否定因果,难道个人就会因此而更清醒、更自律,社会因此而更公正合理,人类更进步吗?



戒后


问:  一个人真心忏悔自己过去的所行时,他的业会从其一起心动念就开始消除,还是必须有实际的行动一点点消除?

答:  具足四对治力的忏悔能最为有效地清净业障。四对治力指忏悔的对境,对之前的所作所为悔恨惭愧之心,发誓永不再犯的决心和行动。

佛法中所说的恶业是指会给他人和自己带来痛苦的言行和想法,这种痛苦不一定是立竿见影,有的要等很久以后,借助于其它条件的加入,因和缘都具足了,才显现出来。最初造业时有如种下了一颗种子,随着土壤、天气等条件的加入,种子慢慢生长,发芽,结果。这个过程中,任何条件的改变都会影响到最后结出的果实,如果是重要条件缺失,苗芽可能发育不良或者停止生长,这样就不会有果实结出来。

同样道理,对过去的所行生起忏悔之心,便是在改变恶业种子生长的条件,肯定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影响,但影响有多大,取决于忏悔的力量。仅有悔心的忏悔,只具备了一个对治力,所以力量不会很大,不足以中止种苗的生长。只有具足四对治力,在佛菩萨面前勇敢地发露自己的过失,在悔恨的基础上,下决心永不再犯,并实际采取行动,有针对性地以良善的言行去对治自己身上的烦恼习气,才能最有效地清净恶业。



此乃苦,汝当知


问: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痛苦?

答:  根据佛陀的开示,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如果你想摆脱痛苦,首先要知道痛苦是怎么一回事。

佛经上把痛苦分为苦苦、变苦、行苦三大类。所谓苦苦,即是粗大明显的痛苦,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谁也不会把它们误认为是别的东西而想去追求、亲近。变苦指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终将变成遗憾或痛苦。仔细思量,人们生活中每一项快乐其实都含带着日后的痛苦。行苦是一种更深刻也更细微的痛苦,它指陷于轮回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不圆满和不稳定。身心受到业力牵制,被重重烦恼束缚。普通人的生命皆是由烦恼中来,到烦恼中去,全然不得自主地流转。

具体到人间的痛苦,又分为八种。无论贫富强弱,所有人都无可避免要经历生老病死的痛苦。除此以外,人们还在不同条件、情况下各自感受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的痛苦。

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观消极,实则不然。如果你把痛苦纯粹当作一种负面的经历,总在想方设法避免它,或者认为痛苦是一种失败的表现,要是自己能力足够就不会有痛苦,如果你这样想,毫无疑问,当问题、挫折出现时,你会分外感到压抑、焦虑和不公平。自艾自怜、指责抱怨或许能暂时缓解焦虑和恐惧,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缺乏对痛苦的包容和忍耐,令我们脆弱不堪。

反过来,如果我们认为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如此,我们则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地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这种情绪只会增加挫败感,却丝毫不能帮助我们富有建设性地应对生活的难题。

接受痛苦的客观存在后,我们要进一步了解它的成因。某些情况下,我们能够通过破坏其形成的条件去阻止某个痛苦的结果生成,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知道,生活中很多局面不是我们所能控制,也不是事到临头能改变,因果一旦成熟,任何行动都无法阻止果报的显现。如果痛苦在所难免,我们最好让自己有所准备。这样做的好处是,虽然该面对的问题还得面对,该经历的痛还得经历,我们却不再那样感到苦,不必再承受额外的焦虑和恐惧。

痛苦普遍存在,生活不可能总是称心如意。由于这个见地,我们不再急于逃避和指责,甚至不再想尽办法化解,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有这个身体在,我们就必定经历衰老、病痛、死亡;只要心里还有贪执、嗔恨、困惑、傲慢,我们就必定感受痛苦。

问:  苦和乐怎么定义?人觉得自己苦还是别人提醒他:你很苦?

答:  苦乐是感受,不是概念。你自己觉得苦,对你而言就是苦;你自己觉得乐,对你而言就是乐。

佛教所说的苦范围很广,既包括粗大、显而易见的痛苦,也包括微细的不如意感,像幽怨、缺憾、无可奈何等细腻的苦受。你想想平日里自己这一颗心的状态,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牵挂和遗憾,纯粹的快乐感受大概很少经验。

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人到一定年纪,就知道确是这样。

问:  为什么要消除痛苦呢?我觉得痛苦和快乐一样,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都值得去体验,不经历苦难的人生是不够丰厚的。

答:  如果你能在日常生活的不幸和痛苦中自在无碍,似乎的确没有必要消除痛苦。

经历苦难的意义不在于经历本身,而在于它启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佛陀初转法轮首先宣讲苦谛、集谛,正是引导我们去观察生命的苦难、缺憾,了解其表现和成因,从而生起信心和勇气去实践对生命更广、更深层面的探索,实现生命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