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知识炼金术 > 复制成功或避免重复犯错

复制成功或避免重复犯错




按照詹姆斯·马奇的看法,“所谓学习,就是在观察行动与结果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改变行动或行动规则。”因而,从经验中获取智慧的模式分为两种:复制成功(也被称为“低智学习”,尽管这种提法容易产生误导)、故事或模型(同样有误导性且不准确的提法是“高智学习”)。前者是“在不追求理解因果结构的情况下复制与成功相连的行动”;后者是“努力理解因果结构并提炼出故事(自然语言)、模型(符号语言)或理论,用以指导后续的行动”。在马奇看来,“二者没有优劣之分,各有价值,也各有局限性。”“实际的学习是两种模式兼而有之。”

通过复盘,可以直接找出在当时的场景之下,哪些做法有效,哪些做法值得改进,因而,通过复盘进行知识萃取的第一种途径就是,提炼出一系列规则:在某些情境下,采取某些做法,可以取得某些成功或错误的结果。

用函数的方式表达就是:

结果=f(场景,行动)

若这些成果符合预期或目标(通常被定义为“成功”),说明在行动与结果之间可能存在关联,因而可以考虑在另外的情境之中,欲取得相应的结果,可以复制这些做法,以取得成功;或者,某些做法未取得相应的效果或目标,则说明这些做法不奏效,为此,应努力避免,以防重复犯错。

例如,在联想集团第一次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项目时,得到的一个教训是:因为ERP本质上是管理项目而非IT项目,所以,项目组若由IT部门来主导,而非由业务部门主导,将导致业务部门配合不到位,从而影响项目进度与质量。后来,对项目组进行了改造,让子公司负责人担任项目总监、项目经理以及各小组的组长,有效确保了业务部门的参与,推动了项目的进展。这一经验/教训在后续实施客户关系管理(CRM)项目时,得以借鉴、复制,在项目启动之初即由业务部门来主导,避免了重复犯错。



1.复制成功的价值


虽然“复制成功”看起来不那么高大上,也存在相当明显的局限,但它仍然很有价值。

马奇认为,复制成功的价值包括如下几方面。

(1)简单明了,因而普遍适用

在马奇看来,通过复制成功来学习,其过程可用三句话讲清楚:“从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付诸实施。记录结果、评定优劣。复制导致成功的行动,规避导致失败的行动。”因此,这一方法很常见,是一项“民主”的工具,“强者能用,弱者也能用”。

(2)实用

由于世界是复杂的,如果凡事都要问个所以然,都想搞清楚其内在的因果,我们终将会迷惘致死。为此,在许多情况下,如果能找到相关性、把握本质,“未必将其背后的因果结构表述出来”,也是现实的选择。简言之,“管用”就行。

(3)量身定做

由于简单实用,可以做到“量身定做”,“在什么情境下使用,就在什么情境下开发”。相对于那些提纯度很高的原则、模型或方法论,通过复制成功开发出来的经验更加鲜活、有针对性,无须转化,因而往往效率更高。

(4)颇具震撼力

用这种方法学习,“直接体验成与败”,学习者会感到非常震撼,效果明显,“无法不投入”。

总体而言,通过复制成功而形成的能力具有情境特殊性,“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主要适用于“可以反复练习形成专门能力的、相对独立狭小的领域”,比如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工作等。

对于复盘来说,在相同或具有相似性的场景中借鉴或推广那些被过去实践(尤其是多次实践)证明有效的做法,对个人或组织来说,的确是一种简捷、有效的学习方法。

当然,即便是复制成功,从认知的角度看,也是复杂的。人类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异常复杂而微妙的,因而,从实践中识别出哪些是主导因素,并非那么显而易见,仍要付出巨大的心力。



2.复制成功的局限或不足


由于经验是复杂、模糊的,充满随机不确定性,而且人的选择也受过往练习与结果的影响,同时样本量有限,通过复制成功进行学习并不总是可靠的,有可能导致次优状态(马奇,2017)。

对于从复盘中通过复制成功来学习,这些局限同样存在,值得警惕。

第一,如马奇所说,“历史是复杂的。”我们经历的每一个事件,除去一些在严格受控环境之下的简单动作,可以说都充满了多种复杂而微妙的因果联系,存在太多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彼此之间也有大量复杂的相互作用或制约关系。因此,要想从经验当中做出正确的推断,并非易事。在现实世界中,通过复制成功来学习大都容易犯“误判”和“迷信”的错误。

对于复盘,我曾指出,要把复盘做到位,面临25个“坑”,其中包括“浮于表面”“一团乱麻”“归罪于外、相互指责”等误区,很多人缺乏系统思考能力,根本无力把握关键,梳理症状、驱动力等复杂的动态关联关系,从而导致影响学习效果。

第二,复盘针对的是具体事件的讨论,虽然我们不排除可以经由具体事件的分析提炼出一般性规律的可能性,但正如马奇所说,“历史充满随机不确定性。”已经发生的历史只是众多“可能历史”的一个版本,据此推导出成功的做法,有可能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特别是“组织中的经验经常是信号弱、噪音大、样本少”,很容易出现错误。即便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彻底搞清楚了在当前这种状况下事件的原因和来龙去脉,它们也不必然可以推广到另外的情境之中,而且存在一定的随机或偶然性。

在我看来,在复盘中,人们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是“过快得出结论”,也许只是总结出了一次偶然性的因果关系,却误以为发现了规律。

第三,历史具有随机不确定性,也部分源于人是能动的主体、能力养成具有“练习效应”或“路径依赖”的特性。因而,在面临多种选项时,行动者基于过往的选择、“练习效应”而形成的能力,会影响其当前的选择。所以,复制成功“有可能导致改进”,但也容易“忽视或错过了最佳的选择”,甚至排斥创新的做法。

举例来说,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老做法,虽有一些缺点,但是大家用着顺手了,熟练度(或胜任力)较高;另外一种是新做法,优点很多,但是大家不会用。面对这个两难境地,很多组织都会倾向于选择老做法,最后的结果(绩效)也不差。这就是莱维特和马奇所称的“胜任力陷阱”(competency  traps)理论。通过复盘,复制了成功的做法,只会加重这一趋势。即便在复盘过程中发现了那个创新性的做法,也会面临两难选择:即便尝试新做法,也可能因为不太会用、能力不够,导致绩效不佳。

第四,复盘的样本量有限,可能存在较大抽样误差,从而导致对某些选项的高估或低估。马奇甚至认为,“复制成功很少会发现最佳选项”“即便是在简单情境下,通过复制成功而做出的选择也极有可能是次优的”。
由此可见,通过复制成功或规避失败来学习,有一定的局限或缺陷,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验的属性而非学习者”。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局限,始终心存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