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知识炼金术 > 3.更好地讲故事、构建模型的六项建议

3.更好地讲故事、构建模型的六项建议




如上所述,虽然我不否认通过一两次具体事件的复盘就能够“参透”一般性规律的可能性,但坦率地讲,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是“可遇不可求”。为此,通过复盘来学习,最主要的策略是有效地“复制成功或规避错误”。尽管困难重重,但人类还是偏好“讲故事、构建模型”,甚至连马奇也不否认“从一两次经历中深入挖掘启示”是有可能的。

基于我的实践经验与心得,在我看来,为了有效地通过复盘开发出故事、模型或理论,需要具备下列条件。

(1)心存敬畏,始终保持警惕

既然我们认识到从经验中学习存在如此多的局限与困难,就应该心存敬畏,始终保持警惕之心,不能低估问题的复杂度,不能高估自己的分析能力,不要过于乐观地认为自己找到了规律。对于自己和他人得出的结论应慎重对待,多方推演、反复求证。

例如,可以参考下列问题来促进团队成员反思:

·复盘的结论是否排除了偶发性因素?换句话说,我们所经历的这些事件、分析得到的原因是否具有普遍性?能否适用于大多数情况?还是仅仅是个例,或有一定偶然性?

·复盘结论是指向人,还是指向事?它们是否具有典型意义?

·这些做法需要依赖哪些条件?

·复盘结论的得出,是否经过3次以上的连续追问“为什么”,涉及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还是仅停留于具体事件/操作层面?

·如果换了一个场景,这种做法还能适用吗?

·可能出现哪些变化?

·是否有类似事件的复盘结果,可以进行交叉验证?

(2)充分经历,还原事实

要想在复盘中分析深入、有效,除了个人能力、团队学习质量,另外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是掌握了全面、充足、高质量的信息。为此,在每次经历中要更加深入地体验,留心观察,获取更多信息。

在社会学、人类学、组织研究等领域,这种做法被称为“深描”(thick  description),也就是,不只是描述人类的行为,也要记录并表述相应的场景。这样,行为才能更好地被外人理解。

(3)寻找典型,运用“同理心”类推

《荀子·非相》讲道:“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翻译成普通话,就是说:要想了解亘古千年的事,就仔细审视、分析现在;要想知道难以计数的事物,就要弄清楚一两件事物;要想知道上古的社会情况,就深入地研究、分析周朝的治国之道;要想知道周朝的治国之道,就深入地审察他们所敬重的君子(即周文王、周武王)。根据近世来了解远古,从一件事物来了解上万件事物,由具体的小事来获得经验教训、明白事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荀子在后面紧接着说:“圣人何以不可欺?曰: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也。类不悖,虽久同理,故乡乎邪曲而不迷,观乎杂物而不惑,以此度之。”

圣人为什么不会被骗呢?这是因为:圣人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来推断事物,把握住了根本规律。他们会根据现代人的情况去推断古代的人,根据现代的人情去推断古代的人情,根据现代的某一类事物去推断古代同类的事物,根据流传至今的学说去推断古人的功业,根据事物的普遍规律去观察古代的一切。如果能这样把握到根本规律,古今的情况就是一样的。只要是同类而不互相违背的事物,即使相隔很久,它们的基本性质还是相同的。所以,圣人面对歪理邪说也不会被迷惑,观察复杂的事物也不会被搞昏,这是因为他能按照这种道理去衡量它们。

如果我们能够从复盘中提炼出故事、模型或理论,就是像圣人那样,从一两件具体的事情把握本质。按照荀子的说法,我觉得要想达到这一境界,关键在于选择典型,运用同理心,采用类推的方法,这样便可以从今天和一两件具体事件来推测亘古的规律以及事件行为背后的道理。就像《荀子·王制》指出的那样:“以类行杂,以一行万”,指的就是用事物的基本法则去处置各种纷繁复杂的事物,用统括一切的基本原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当然,客观地讲,要达到这一境界绝非易事。

(4)系统思考

虽然马奇认为,“即使有最好的观察和推断技术,故事和模型所要反映的深层现实也很难从日常经验中挖掘出来”,但是,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质量和分析能力,使用更有力的分析、思考技术,对于个人来说,仍能提高学习的效果。

事实上,除了一些简单情境或任务之外,企业复盘中面临的大多数都是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在我看来,许多人都存在“系统思考缺乏症”,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浮于表面”。以这样的思维能力,去分析复杂的系统性问题,甚至连复制成功都谈不上,更别提从中梳理出故事、模型或理论了。因此,掌握系统思考能力,是提升复盘学习效果的关键。

按照我在《如何系统思考》一书中提出的“思考的魔方®”模型,掌握更符合系统特性的思维模式,需要我们的思维方式实现三重转变。

·从局限于本位到洞察全局:对待任何问题,都不能只是以第一人称的本位视角(“我看到的事实是这样的”“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来思考,必须更换多个视角来获取信息和思考,包括他人视角(“你看到的是什么”“你怎么看”)、第三人视角(“他们眼中的事实是什么”“他们怎么看”“别人怎么看我们”)、外部客户视角(“咱们别自嗨了,看看客户怎么看”)、“上帝视角”(“站在更高或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究竟如何”)。

·从静止、机械、线性地看问题到动态、发展地看问题:正如荀子所说,“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孤立的,都有其来龙去脉,为此,不仅要搞清楚事物的起因、发展变化的脉络,而且要看到事物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以及可能的变化、演进态势。

·从浮于具体事件到洞悉本质:大千世界是缤纷复杂的,如果你只停留于事件层面,不去深究其驱动力和驱动力背后的系统结构层面的因素,就会像荀子所说的那样“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虽然经历很多,啥都见过,但搞不清楚其原因,观点可能是浅薄、荒谬的。当然,如果只是搞清楚了具体事件的特定原因,无法进一步举一反三或提炼出故事、模型或理论,虽有一些见识了,但仍然是虚妄、迷茫的,因为你刚搞清楚了这件事,下一件事的场景、具体表现又有不同——其实,某些差异很可能只是具体的表象,内在的本质或规律并没变。为此,一定要深入思考,抓住关键,洞悉本质。

在以上三个维度上,借助一些实用的方法与工具,如冰山模型、环形思考®、思考的罗盘®、因果回路图等,经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我们可以掌握系统思考的技能,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性的挑战,也能从复盘中学习到更多。

(5)团队智慧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如果能够敞开心扉、深度汇谈,一个团队就可能实现“1+1>2”的协同效应,让团队取得超乎个人才华组合的伟大智慧。因此,通过有效引导,激发集体智慧,是从复盘中学习的有效策略。

除了个人复盘,在企业中,大部分事件、活动、项目或工作,都是团队行为,涉及多个人或部门。因此,复盘本身是集体研讨、团队学习的过程,可以从多个视角,提供不同的事实与观点,有助于突破个人的思维局限,而且可以在各自复盘的基础上,召开“复盘分享与知识研讨会”(参见下一节)或团队知识共创(参见第6章),以便更好地从经验中学习。

(6)横纵对比

为了从小样本经历中深入挖掘启示,马奇等一些专家(March,2016)主张,要么使用多变量统计技术,结合模型和数据库来“接近”复杂的层次现实,要么使用“想象历史”(hypothetical  history)或“几近历史”(near  history)的方法,用观察经验和想象或虚拟经验数据生成可能的经验,用想象补充或替代基于数据的推断和逻辑推导。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比较现实的做法是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所谓横向对比,就是和他人的经历进行对比,看看有哪些异同;所谓纵向对比,就是和自己曾经的经历进行对照,找出共性,排除偶然因素。

当然,另外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召集有过类似项目或工作经历的人,进行复盘分享和知识研讨(参见下一节)。这样也可以增加样本量,促进对比,便于知识萃取。

[1]  邱昭良  .  如何系统思考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