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知识炼金术 > 第7章 实践社群:

第7章 实践社群:




知识萃取与转化的“息壤”。在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有一种神奇的东西叫作“息壤”。《淮南子·地形训》中曾记载:“禹乃以息土填洪水”;《山海经·海内经》也有类似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那么,什么是息壤呢?它有什么神奇之处呢?郭璞在《山海经注》中说:“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也就是说,所谓“息壤”,就是可以自动生长的土壤。

如果以此来比喻知识萃取,企业内是否可以有这样一块“息壤”,持续不断地萃取出知识并绵延不绝呢?

答案是肯定的。

具体的做法被称作“实践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CoP)。[1]

不同于项目式的知识萃取,实践社群是一种持续的知识萃取与分享机制。BP的知识管理负责人克里斯·科里逊和杰弗·帕赛尔甚至认为,实践社群是组织知识资产的“守护神”。

[1]  也可以被译作“实践社团”或“实务社群”。



何谓实践社群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时代,只靠自己或所在团队的经验学习往往是不够的,不仅因为你的实践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或偶然性,也有可能是:你所遇到的问题,在别人那里或许已经成为历史;在大型企业中,“藏龙卧虎”,你所谓的“难题”在别人那里只不过是“小菜一碟”。

为此,你不必“重复发明车轮”。除了向自己学习,我们也不能离开向他人学习,尤其是向和你有着相同或类似实践的同行、同事学习,更为直接、高效。这就像荀子所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当然,前提是你能够方便、及时地找到那些愿意且有能力帮助你的“高手”。

为此,如果企业可以建立起一种机制,让有着共同兴趣、话题或实践的人相对长期、持续地交往与互助,不仅可以萃取、沉淀知识,而且有助于激发知识的创新,并且促进知识的快速共享、转化与应用。

这样的非正式组织或学习机制,被称为“实践社群”。

按照哈佛大学埃蒂纳·温格教授的说法,所谓实践社群,指的是具有共同兴趣、议题和知识领域的人们,以一定的社会结构组织起来,持续不断地发展相互关系,拓宽或加深彼此的工作实践。

按照这一说法,实践社群是一种独特的非正式组织,它包括三个要素。



1.知识领域


一个明确的知识领域能够确定社团的目的以及它对成员和其他人的价值,鼓舞成员们做出贡献,积极参与,指导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具有相同兴趣或专业、经过特定行业认证的人,如医生、律师、工程师、会计师、项目经理等,通常更有意愿结合或组成社群,保持与同行的联系,获取本专业的新知或进展,并进行职业上的继续教育与成长。有时候,使用某种技术、技艺或方法,或对某一个话题感兴趣的人,如Java程序员、古玩爱好者等,也会有意或无意地形成社群。可以说,知识领域决定了成员的身份属性。



2.社会结构


每一个可以成为团体的人际组织都应该有一定的结构,它界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团队之间的互动模式,也包括一些参与规则、权利义务和责任等。

一般来说,按照参与程度的差异,任何社群都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主动发起倡议、承担起组织活动、联系社群成员职责的“协调者”,他们本身也往往是最为活跃的核心骨干。接下来,社群中通常会有一些“积极分子”或热心的“忠实粉丝”,他们积极地响应、参与社群的活动,但未必愿意承担协调或领导的角色。当然,社群中更多的是定期或偶尔参与,并不那么投入的一般成员。在社群外部,也有一些对社群感兴趣、关注或与社群偶有联系或互动的外部人员或群体(实践社群的一般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1)。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社群结构分层仅为示意,并不是固定或一成不变的。相反,一个有活力的社群总是处于动态演进之中,一些骨干可能因各种原因变成一般成员甚至彻底退出,外部人员也可能加入社群,成为正式会员,甚至变成新的“协调者”。

同时,不管是明确规定,还是约定俗成,社群成员都遵循一些基本规则,履行一些权利和义务,相互之间有着或紧密或松散或频繁或偶然的活动机制等。

图7-1 实践社群的一般结构示意图



3.工作实践


不同于其他非正式人群组织,实践社群关注的是“工作实践”,也就是社群成员之间相互分享与工作实践相关的方法、信息、诀窍等,目的是促进彼此的工作实践或共同解决问题。如果说知识领域定义了社群关注的主题,工作实践则是这些领域内需要创造、分享或保留的知识内容。

例如,克莱斯勒公司按照车型平台来组织产品的研发,但是不同车型平台上的类似工程师(如底盘、制动等)经常跨平台交流,为此,他们组织了一些技术俱乐部,在各自专业领域内审核成员的设计方案,提高质量水准。同时,他们还协同创作了一本工程知识全书(EBoK),汇集了工程师在工作中用到的全部相关知识,包括适用标准、最佳实践、经验教训和供应商的供货规格等。

在这个例子中,工程师的各自专业是实践社群的知识领域;各个俱乐部也有特定的组织结构与规则、定期交流与沟通机制;虽然成员来自不同的车型平台,但大家具备相同或类似的工作,因而具备共同的实践(如表7-1所示)。

表7-1 实践社群的构成

再如,惠普公司高实用性软件社群,由一些软件开发工程师、项目经理、产品经理以及销售等构成,每月会通过远程视频会议进行主题研讨、交流、分享,逐渐梳理了软件定价体系,并对软件销售和安装过程进行了标准化。

在这个例子中,知识领域是软件的可用性;共同实践是参与者的工作都和软件的销售、安装相关;社会结构是一定的组织结构和交流机制、规则。

在英国石油公司,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炼油厂安全管理员们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安全预警网络,当有人发现了一种安全隐患,他就给这个网络群发一封邮件,给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并提醒大家注意;同样,当有人需要帮助时,他们也会发送求助邮件。一般来说,不到一天时间,甚至只需几个小时,他们就能得到专业的建议回复。此外,管理员和网络成员还定期整理这些预警、问题及建议,将其放到公司网站上去。

在这个例子中,知识领域是安全生产,共同实践是各地炼油厂安全管理,社会结构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信息分享和求助、回复。

当然,在现实世界中,实践社群有不同的形式,名称、规模、运作机制、存续期、规范程度、风格等也可能迥异。例如,某家医院一个病区里的一组护士每天在一起吃午饭,讨论病人的情况,分享经验、教训,也相互请教或探讨新的病例如何处置等问题。可是,她们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形式就是一种松散或自发的“实践社群”,这些午餐就是她们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或来源。当然,医院的管理部门也没意识到这些非正式午餐讨论的价值。因此,在温格看来,要利用实践社群进行知识萃取,第一步就是“看见”它们。为此,需要准确地理解上述三个特征,把握其本质而不是名称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