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知识炼金术 > 知识博览会:实践社群的“世博会”

知识博览会:实践社群的“世博会”




对于大多数实践社群来说,基本上都是“默默地”独自运作,甚至有人自嘲说是“自娱自乐”,如果不是主动地对外宣传、推介或者外人刻意去打听,他们的活动并不为社群之外的其他组织成员或“公众”所知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并不利于实践社群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无法充分释放实践社群的活力。

那么,能否在某个时刻,把各个实践社群当作明星,推到前台,让它们成为主角,暴露在聚光灯下,展示它们的工作成果,并促进它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实践社群与外部人员的互动呢?

在致力于成为“知识银行”、把知识运营当作达成其使命基本手段的世界银行内部,创造了一种机制——知识博览会(参见案例7-3),堪称组织内部实践社群的“世博会”。

案例7-3:世界银行的“知识博览会”[1]

位于华盛顿特区的世界银行总部大楼中,有一个开阔而富丽堂皇的中庭,平日里肃穆安静,但是,如果你恰逢“知识博览会”(knowledge  fair)那一天光顾这里,就会发现另外一副光景。数百个实践社群摆出的摊位,展示的并不是各种货物,而是它们开发的知识或正在运作的项目信息,如生物多样性、公共健康、农村发展中的性别问题、土地政策等,社群成员及参观者四处走动、相互交流,虽然让中庭略显嘈杂,但也充满生机、活力四射。

事实上,自1998年春天第一次成功举办以来,“知识博览会”已经成为世界银行定期的重要活动。很多参加过“知识博览会”的参观者都表示,通过博览会,他们学到了很多东西,甚至比通过名目繁多的出版物和正式讲座学到的更多。

此外,世界银行每年还会举办一次实践社群年会,参加者来自全球各地,规模逾万人。

世界银行认为,“知识博览会”是一个理想的机会,让来自不同社群的人相互交流,促进对彼此所做工作的理解,交换看法,获得启发,并创造新的连接或机会,不仅有助于展现管理层对知识经营与实践社群的支持,而且能够帮助各个社群交流它们所创造的知识资产的价值。



1.如何组织一次知识博览会


根据世界银行出版的一份知识博览会指南,组织一次知识博览会分为三个阶段:[2]

(1)计划

在博览会开始一年之前,要成立一个协调小组,进行总体策划,得到赞助人的批准;制定沟通、推广或公关策略;设计视觉标识;确定地点;发布征集文告,定向邀请一些目标机构(如一些有重大影响力的实践社群)准备展台,并提供指南。

在博览会开始半年前,要评估收到的参展方案建议书,进行分析,以设计会议主题和相关活动环节,同时要准备新闻稿,使用社交媒体,对博览会进行报道和讨论,创建或更新专门的网站;此外,还要预留或租赁博览场地与设施(如展台、会议室/会谈间、IT设备、餐厅等),招募并培训音视频支持团队,管理音视频设备、相应的素材等。

在博览会开始的3个月之前,要拟定日程安排,招募并培训引导师,准备文具和推广材料,向参加人发送住宿、差旅注意事项,确认参加人,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协助,与参展方沟通确定各项活动的目标、议程安排及相关环节用到的方法和工具。

在筹备过程中,可以安排一次或多次面对面的会议、在线或视频会议,对相关事项进行讨论。

计划阶段的关键成功要素包括:

·明确谁是知识供给方,谁是预期的受众。

·可以将知识博览会与年会、组织的重要事件(如项目庆功会等)结合起来,“搭车”或“借势”。

·在公开展览之前,确保有一个沟通或营销策略与计划。

·选择一个有足够交流空间的场地。

·确保技术人员在场或就绪,以防不时之需。

(2)实施

确保展位准备就绪,准时向参加人或公众开放,并提供清晰的指示与指引,做好音视频、图片的采集与存档。组织者可以采访一些参加人(包括参展方),以了解感受及反馈。

一次典型的知识博览会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活动:

·知识咖啡汇谈——就大家感兴趣的主题,自由地分享和交流。

·同行协助——邀请同行,对实际问题或任务献计献策,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展览——实践社群可以展示自己正在进行的项目信息、取得的成果、萃取或开发的知识资产等,要有熟悉社群运作的核心成员或骨干在现场,与感兴趣的参与者进行交流。

·主题演讲——可提供一些正式的演讲或分享机会。

·自由分享——根据征集到的建议书,让参与者自由地或以非正式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信息。

·小组研讨——非正式的小组交流、分享故事或反思、研讨。

·实施阶段的关键成功要素包括:

·为了保持总体的一致性,要对布局结构进行整体设计;在此情况下,可以允许各个参展方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鼓励创造性的呈现与分享方式。

·用照片、视频、采访等方式,记录下知识博览会的点滴风采。

·充分使用社交媒体、微博等工具,让观众参与分享和互动交流,也可组织群或小组,营销知识博览会、更新动态、维持热度。

(3)跟进

及时复盘,并对博览会进行评估,在官网和社交媒体上更新或发布相关的视频、照片、花絮、亮点等,以及新闻报道,向参展方及参加人发送致谢信或邮件。

如有可能,邀请每个展位的负责人和/或主要活动环节的组织者一起进行复盘,并从中学到值得推广的经验或需要汲取的教训、有待改进之处。



2.你要不要搞一次“知识博览会”


由上述描述可知,搞一次“知识博览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和资金,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筹备,组织难度也不小。权衡投入与产出,你要不要搞一次“知识博览会”呢?

首先,做这个决定不能只算“经济账”,虽然它的直接成本并不大,可能只是一些场地费、举办展览的物料费、人工成本等(参见表7-3),但几乎没有直接的经济收益。仅算“经济账”,根本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表7-3 举办知识博览会的成本与收益

其次,举办知识博览会的间接或无形的收益虽然很多,无论是对实践社群来说,还是对组织而言,都是如此,但大多难以衡量。

具体来说,一些收益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可以展示实践社群已经取得的成果,得到组织的认可与支持。

·展示社群的实力与形象,有利于提高知名度,增强社群成员的信心、自豪感与凝聚力。

·可能吸引、招募到新成员。

·学习借鉴其他社群的运作经验。

·找到与其他社群合作的机会,扩大社群的价值。

·彰显组织对实践社群的支持。

·为员工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

·有助于塑造学习、交流、分享的文化氛围。

这(要不要搞一次“知识博览会”)可能是一个困难的决策,但如果你坚信知识的力量、希望通过践行知识萃取与运营来推动组织的发展,并且在组织内部已经有一些实践社群“开花结果”或“茁壮成长”,适时地举办一次知识博览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  温格,等  .  实践社团: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指南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https://knowledgesharingfordev.org/Data/wbi/wbicms/fi  les/drupal-acquia/wbi/document_repository/art_of_knowledge_exchange_-_knowledge_fair.pdf.



内容策展


对于实践社群来说,除了常规的主题研讨与分享交流,一种更为日常化的方法是“内容策展”(content  curation)——对关于特定主题或知识领域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与展示的过程。[1]也就是说,类似策划一场展览,组织者(也被称为“策展人”“集展人”,curator)就某个主题领域,汇集大量的内外部信息,进行策划、筛选、组织,并以一种有组织、有意义的方式进行呈现,对其进行维护。

实践社群成员有共同的实践与知识领域,更加适合进行内容策展。事实上,这也是实践社群汇集、梳理、创造与分享知识的一种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