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寻找白岩松 > 第一章 寻找白岩松

第一章 寻找白岩松





从“寻找苏慧廉”到寻找白岩松


2017年10月4日,中秋节,天涯共此时。

进入10月,周遭已萧瑟。时不时蹦进眼帘的长尾黑松鼠、淡定踱步的肥厚白海鸟、如灵猫般偶尔出没的小浣熊,这些可爱的小生物总是撩拨着我的趣味神经中枢,清亮着大脑云图,异域风情消解了寒意。

这是我作为国家公派留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在异国他乡过的第一个中秋节。

短租的第一个地点选择在UBC(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校园。不仅因为这是全球排名前50、三面环海的知名高校,而且这里还有一座土著部落人类学博物馆(我的留学课题是关于北美边缘传播的),还有一个说出来有点另类的理由:这是《寻找·苏慧廉》一书的重要写作地,我要来这里写书!

白岩松不用微信。出国前我给他发邮件,自觉遵守我在“东西联大”课堂上学到的规矩,书评不超过350个字,邮件也控制在350个字内。但是其中也忍不住夹带句,我留学短住的校园是《寻找·苏慧廉》一书的写作地。

《寻找·苏慧廉》是白岩松给“东西联大”的学生推荐的书。作者沈迦历时六年、跨越三大洲,寻访英国传教士苏慧廉在温州等地的传奇轨迹。苏慧廉是李提摩太的追随者、费正清的导师、胡适的挚友,他的人生历程也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

这本书丰盈厚重、弦歌不辍,细细描摹人的光鲜与屈辱、闪耀与消亡,串联起那波澜壮阔的历史卷章,让我找到了久违的阅读《巨流河》的感觉。似水年华的时代风霜,壮阔幽微,每个人都是见证者。

出国前最后一次和白岩松通电话,他又提到了这本书。我提到有学生喜欢他推荐的《寻找·苏慧廉》一书,学生说“联大”是他的“苏慧廉”。白岩松在电话中说:“你心中有你的‘苏慧廉’,找到当然很好,找的过程才是寻找的最大的启示。”

通话后不久,《南方周末》整版刊发了我写白岩松“东西联大”毕业季一文。最后一章的标题正是“寻找·苏慧廉”,文章最后一句,引用白岩松的话,“我们都继续去寻找自己的‘苏慧廉’吧”。

是的,我要在《寻找·苏慧廉》的写作地,写一本“寻找白岩松”的书。



一、太多的未知


2017年中秋节那天下午,我在偌大的UBC校园四处溜达,任凭直觉游移。

在离海边不远的转角处,我被一些有中华字体元素的艺术建筑吸引。再抬头,曲径通幽处是一幢亚洲风格的阁楼,我径直走了进去,定睛标牌,正是亚洲图书馆。

我又惊又喜,脑中闪回的都是关于《寻找·苏慧廉》的信息,当时作者沈迦先生的家就在UBC附近,他一头扎进了这座中西文献丰富的图书馆。在亚洲图书馆的旧书中,他找到了苏慧廉和胡适的珍贵合影,以及众多有价值的资料。

眼下,我就伫立在这片土地上。我走进去,贪婪地搜索四方,眼睛不偏不倚地扫到了一张海报。海报背景是火烧云下的教堂,题目是“从温州到温哥华,从耶鲁到牛津:一个民间学人的知识考古之旅”。

一看演讲人,正是《寻找·苏慧廉》的作者沈迦先生。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天意,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就从阑珊灯火中走了出来。

按照海报上写的几天后的讲座时间,我终于见到了沈迦先生。沈先生不是我之前想象的目光如炬、外表刚毅的类型,反而天生一副笑眼,乐呵呵犹如佛像,渗出参悟人生的通透。

他讲自己寻找苏慧廉的顺藤摸瓜、不屈不挠之路。苏慧廉一生最好的时光都在中国,他设立禁烟所,修医院,建学堂,他是让英国庚子赔款最终退还中国的有力推手。严复、王国维、蔡元培、胡适、费正清等名人都与苏慧廉有着神奇的交集,但苏慧廉的故事中国人却鲜有知晓。

白岩松曾说过,沈迦是踏踏实实做学问的知识分子。当过记者的沈迦先生重返历史现场,孜孜不倦寻找历史的真实。关于苏慧廉墓地的谜团,他是在美国一家旧书店书册里夹着的讣告中意外得知的,他也因此能丰富描绘出大时代的波澜诡谲。

沈先生讲完的交流环节,我告诉他,我容量有限的出国行李中就有《寻找·苏慧廉》这本书。

沈先生一乐,给我看他的新书《一条开往中国的船》的推荐页,上面印着白岩松的评价:

这是从沈迦《寻找·苏慧廉》的航程中驶出的,虽然这艘历史之船比原来的小,却似乎驶向了比以往更远的地方和更深的水域,于是带来好奇:沈迦的下一艘船会驶向何方?是的,当沈迦坚定地继续寻找着苏慧廉的时候,或许也到了我们该寻找一些什么的时候了……因为我们有着太多的未知!

是的,也到了我该寻找的时候了,太多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