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寻找白岩松 > 一、突破口:打开派出所政委的话匣子

一、突破口:打开派出所政委的话匣子




一开始,我很焦急。北四村,三集,我怎么撑起来呢?

先要做好案头资料工作。北五环、城中村、人口倒挂、私搭乱建。这样的村庄,不仅北京多,中国大城市也不罕见。有什么话题点让我觉得有陌生感?

有一天我在一个不知名的网站上看到一篇通讯,大概讲到北四村所在的史各庄派出所,警察也特别辛苦,因为他们的工作量是别的区警察的两到三倍。为什么?难道城中村案件格外多,还是别的原因?

我直接找到北四村所在的史各庄派出所,和一些派出所官员的“冷峻”不同,派出所政委孙建宝没有官架子。他听了我的来意,先倒了一杯热茶。

我们聊到中午,去食堂吃饭继续聊,似乎他这么多年的感慨、困惑都找到了一个倾诉对象。

为什么这里的警察特别累?孙建宝政委告诉我,这里30个警察辖区12万人,平均每个警察对应4000多人。而北京警力配备是按照户籍人口配备的,在本地户籍6000人,外来人口近9万人的北四村,尽管警察超编运营,但是也难以满足需要。

他坦言:“2013年的群众满意度比2012年的群众满意度下降了0.2个百分点。”群众满意度下降的背后,是北四村越来越庞大的租房人群,租房密,通道窄,乱搭建楼多,手机信号差,对应的是出警难,出警率高。

我决定在派出所110接警地,实际体验出警的情形。

一见到我,韩警官露出半是乐呵半是苦涩的表情:“这里的工作量是城区派出所的两到三倍,人家说打死不来这儿工作。”

当天晚上有一个报警,是关于经济纠纷的。我跟随韩警官出警,然而道路狭窄,警车只能停在村庄的主干道,手机信号时有时无,只好用对讲机先联系值班室,再与报案者沟通,说定在一个地标性建筑见面。结果走错了两条路,耗时半个小时。

韩警官说,北四村的案件很有特点,很多租房口角纠纷等。他说:“城中村人口流动性很大,几乎是摩肩接踵,而且全是陌生人,它中间缺少一种缓冲,然后只要发生一点不愉快,那铁定就是大打出手。”

出警联系不上报案者,对讲机也不管用,派出所政委咨询过电信部门,由于村子列入拆迁规划,电信不愿意新加基站,派出所不得不采用一个土办法,准备统计村里的电线杆,标上数字,方便找人。

这些“尴尬的出警”视频在《新闻1+1》节目中播出后,白岩松在演播室也亮出了提前让我们找的世界范围警察配备数据。

白岩松在演播室边放PPT(演示文稿)边解读:“我们先来算一下这笔账,2013年北京市公安局通报,现有公安民警5万多人,平均每万人中有24名民警,比例在全国城市当中算比较高的,那么到了北四村,就是1万人只有2.4个民警,那么你想想这种挑战有多大,而且都是流动人群。”

在和派出所孙建宝政委直播连线时,除了对出警难的建议等问题,白岩松也问了一个“真性情”的问题。

白岩松问:“孙政委,是不是也跟这些小青年有了更深的感情了,真要拆迁,一走了之,把他们都撵走,可能心里也会有点难受?”

孙政委的现场表达也很“真性情”,他理解他们,心里也很矛盾。这些青年为北京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带来的治安、消防等隐患也很大。

在现场采访中,这个派出所政委还给我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思路。例如他说,北四村用的是免费的地下水,北四村随处可见露天免费水龙头,不收费,浪费严重。

受此启发,于是有了我在北四村水房的一个串场:“一个水管白花花地向外流水,对于缺水的北京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这里是北四村的一个水井房,原来是几百个村民同时在用免费的地下水,现在可是几万租户同时在用,所以这几年这里地下的取水位从180米迅速下降到了230米,为什么没有自来水呢?一是这个地方面临拆迁,二是这里的自建房非常杂乱,村干部咨询过自来水公司,对方的回应是无法铺设自来水管道。”

很多事物深入追寻,其复杂性背后是一个系统结构性的问题,环环相扣,怕的是闭合了一个死循环,阻梗在那里。所以要先找到阻梗,再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