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寻找白岩松 > 一、编辑部也忙了

一、编辑部也忙了




2015年6月初,北京。树芽已经鼓出树皮,奋力地生长着。恼人的“假雪花”杨树飞絮,连同短暂的春天,都被初夏推搡着走。天长晴白,人也大脑清亮起来。

6月9日上午,我到《新闻1+1》编辑部上班,当时还在军博央视老台。我们搬新址的消息反反复复、来了又散,最后消息说新闻直播还是用老台卡带,最能保证播出安全(到2017年依然没搬),暂不搬。也好,老台办公室窗外,长安街车如流水,不远处,羊坊店路的部队大院,气氛庄严,都让人绷紧新闻敏感性的那根弦。

这天《新闻1+1》的选题,没有犹疑,就是最打眼的这条新闻。

各大新闻网站的选择不约而同,显眼位置都是这起蹊跷的枪击案。6月8日深夜到6月9日凌晨,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付佐乡西石堡村发生了一起特大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刘双瑞持双管猎枪先后打死同村村民2人,打伤3人。在抓捕嫌疑人的过程中,肃宁县公安局政委薛永清、辅警袁帅被犯罪嫌疑人枪击致伤,经抢救无效牺牲。此案造成群众2死3伤,公安干警2人牺牲、2人受伤。

中午,编辑部跟白岩松确定完这个选题,大家开始开策划会。下午两点,编辑部把节目初步结构方案发邮件给他。

我找到了当天的报题单和策划结构文稿。在报题单中,编辑部很清晰地表明这期节目的关注点:《新闻1+1》将根据事态进展,关注我国的枪支管理。

编辑部对此题的判断是,在很多细节还不清晰时,关注事态进展。一方面,探讨在我国严格的枪支管理之下,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枪击案发生?非法枪支究竟从何而来?管理中存在哪些漏洞?例如快递、走私,都能运输枪支。另一方面,民警配枪的时间并不长,对此开展的培训也不够,怎样提高民警的出警应对技能?

2015年6月9日晚9点30分到9点53分,《新闻1+1》播出《肃宁特大枪击案  警察两死两伤》,节目直播现场,白岩松电话连线了前方的记者介绍最新动态,还连线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务实战训练部的副主任尹伟,请他介绍犯罪嫌疑人持有的双管猎枪的杀伤力,违法枪支如何加强管理,以及警察配枪后相关的技能培训问题。

当晚,节目播出后,编辑部并没有得到特别的反馈,从后来的收视率报告看,这期节目的收视率是0.686%,是那个时间段收视率最高的节目。然而,一场互联网上的质疑风暴正在酝酿和发酵中。

第二天,6月10日,微博认证为辽宁省沈阳市公安局民警的@沈阳网警小胖表达异见质问,面对牺牲的民警,白岩松用了两个词:“死亡”和“离世”,为什么没有用“牺牲”?但面对杀死4人、致伤5人的犯罪嫌疑人,白岩松说“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五十多岁的老汉端起了枪”,为什么他没有用“犯罪嫌疑人”,而用“五十多岁的老汉”?

我们注意到,这次质疑的力量主要来自“警界”。6月10日,微信公众号“警界”发文《白岩松为代表的媒体,请积点口德,人与人需要善良》,被广泛转载,文章阅读量达到10万+。文中称,“自从上次庆安枪击案之后,对小白同志的某些言论便不敢苟同。当我们的战友用血肉之躯扑向持枪的罪犯,倒在罪犯的枪口之下,你竟然大言不惭地在这讨论什么民警素质?你知不知道全国有多少警察是不配枪的?你知不知道全国有多少警察每年枪械训练是零?你知不知道农村一个三个人的派出所管理一个好几万人的乡镇日子是怎么过的?”

2015年,微博、微信朋友圈风起云涌,同事上班也交换着在网上看到的消息,质疑力量在酝酿造势。微博上有了微话题“白岩松下课”,阅读量不低。

是否应该公开表态?毕竟这不是所谓的公共事件,仅限于网上质疑,但是如果表态,又似乎把事情扩大化和严重化。

编辑部写舆情报告,向部门领导汇报。尤其是对一些歪曲事实的官方公众号,需要公开正面沟通。这是6月11日我们发出的邮件:“你好,我是《新闻1+1》栏目组工作人员,我们注意到微信公众号‘警界’在昨天发布了题为《白岩松为代表的媒体,请积点口德,人与人需要善良》的文章,现想就文章中涉及的内容和来源出处,做进一步了解,是否可以提供联系电话进行沟通?”

我也开始问一些业界知名新闻同行的看法,如张志安、曹林等。而对此事,由于其复杂性,甚至我的立场身份里潜意识的干扰,使我当时并没有清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