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寻找白岩松 > 第三章 专业主义与新闻理想

第三章 专业主义与新闻理想





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是个框?


如果设置一个问题,你觉得怎样是一个好的记者?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要有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新闻专业主义”是个记者们挂在嘴边,随口就滑溜出来的词,听起来还显得很专业很有范儿。

就像白岩松说的,“理想”揣进兜里,天天挂在嘴边的是骗子。新闻专业主义是不是也成了记者的花瓶点缀和贴金必备品?

要说这些年念叨的“新闻专业主义”,人们也审美疲劳了,但是2017年这个词突然搅动了新闻界的神经:说什么“后真相时代”来了,要重新审视“新闻专业主义”。不同学派的海内外学者们唇枪舌剑、明枪暗战,真李逵、假李逵,各种放大镜、照妖镜,光线斑驳。

2017年12月,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博士生盛阳告诉我说学界关于新闻专业主义掐起来了,自己也要“参战”,然后他掏出一篇一万字左右的论文。我定睛一看,名叫《新闻专业主义的文化政治》。

又过了两个月,盛阳还在吭哧吭哧写“新闻专业主义”的论文,写到了两万字。他还把《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一书的出版作为研究背景,从各种理论先驱那里取经,研究做得不亦乐乎。

近朱者赤,我的研究兴趣也被激活了。有一天下午,我和盛阳在专业主义、公共性、客观性、人民性这几词的差别与关系的辨析上,花了好几个小时。

新闻专业主义是个框,各种话语体系都往里填,熙熙攘攘中,谁来借我们一双慧眼?首先,我们得来看看这个框里都装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