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寻找白岩松 > 一、白岩松理解的“专业主义”

一、白岩松理解的“专业主义”




2017年11月8日,第十三届记者节公益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工匠精神”。和往年的记者节论坛一样,白岩松是论坛的重要发言人。

为什么需要专业主义?白岩松说,专业是新闻系等存在的原因。专业主义是讲故事的需求。中国的文化传承不是靠文字,是靠爷爷奶奶、戏班子讲的故事传承下来的。讲政治要用讲业务的方式讲,而不是直接讲,否则就是“高级黑”,要润物细无声。新闻不能变成散文,这是新闻规律的要求。所有的传播要以到达为唯一的需求和标准来衡量。如何到达从来都是一个挑战。

他认为,在今天,重新强调专业主义,是因为忘了初心。大家都在谈理想,却忘了新闻本质的功能——记录,世界发生了什么,把它记录下来,最后送到不知道这件事的人的眼前、脑海中。

白岩松重申了记者的四个基本能力:概括能力、采访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他类比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提法,认为在动态发展的传媒行业中,记者的基本能力仍是不变的着力点。

新媒体浪潮扑面而来。技术一直在变,对新闻所要求的内容等没变。新媒体不能只关注它的新,也要关注媒体。不关注媒体该有的责任,新媒体走不远。新媒体终会成为明天的传统媒体。

白岩松认为专业主义更需要工匠精神。如何把别人该看的东西以他想看的方式给他?现在每个人都有成为“名记者”的机会,但这是一瞬间的,接下来也还要由专业记者承担后续的工作,需要有人来长跑。相对不变的行业,新闻行业也讲工匠精神。

参照美国社会学家拉尔森对专业主义的概括,新闻业操作的规范体系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自我评价层面,从业者将新闻专业与一般职业进行对比,强调专业的独立性、特殊声誉等非凡特性;其次是规范层面,这表现为一种服务导向,它赋予新闻业独特的伦理规范,以此将社会授予新闻业自我规制的特权合法化;最后是知识层面,它要求新闻从业者经过必要的训练以便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白岩松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解,在通俗的话语中也涵盖了这几个层面。他所说的关于记者的四种能力是知识层面,责任意识和工匠精神则是一种自我规制的内化规范,而不忘初心,是对自我评价的一种认知。

清华新闻传播学院的常江副教授还挖掘了白岩松的另一种新闻专业主义,那就是“脱敏”。

他认为,白岩松是20世纪90年代由央视新闻评论部引领的电视新闻改革的浪潮中成长起来的电视人。他的身份有三个:电视记者、节目主持人、电视评论员。但在白岩松本人看来,“记者”永远是贴在自己身上最重要、最有分量的标签。他在中国电视新闻版图中的持续存在,标志着以《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为代表的专业主义基因在新世纪的延伸。

在谈及电视新闻评论时,白岩松频繁提到“脱敏”一词。为什么新闻评论需要脱敏?因为在中国独有的政治环境下,“敏感”是一切传播活动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可对于新闻评论来说,只有“脱去”这些“敏感源”,才能发挥它瞭望者与监督者的功能。从《东方时空》开始,我们发现至少对于电视新闻改革而言,更多时候是形态易动、理念难改。白岩松所言之“脱敏”,强调的就是新闻记者与观念之间的关系,保守的观念、流行的观念、清晰的观念、含混的观念,在常江看来,这也是白岩松的一种专业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