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寻找白岩松 > 十、压力对抗

十、压力对抗




人们往往能在压力中更好地检验品性耐力。采访中,可以着重通过对人们在压力状态下特殊事件的追寻,洞悉其心理风暴,从而更好地呈现事物的真相。

白岩松对大山的采访就抓住了当年他在“外交冰冻期”中的心理波折。

人们在电视综艺节目中看到的大山,2012年官方身份是新任加拿大驻中国文化大使马克·罗斯威尔先生,也是加拿大总理哈珀访华代表团成员。

2012年2月初,加拿大总理哈珀访华,品尝老北京炸酱面,参观天坛,和大熊猫合影,与青少年切磋乒乓球技,更重要的是推动两国民间的沟通与交流。2012年2月13日的《新闻1+1》播出的《外交当中“侃大山”》节目,演播室就邀请大山做访谈嘉宾,白岩松想要探寻大山眼中的中加关系。

节目开始,白岩松问了大山一系列吃炸酱面等的趣闻,然后话锋一转,白岩松问:“其实今天说起来都是欢声笑语,但是今天之所以想到要把你请到演播室,很重要的因素是来自几年前的一天你碰到我,忧心忡忡地说,目前中加关系很麻烦。那个时候两国关系正处在冰冻期,你一脸严肃,说要去做工作,现在你是不是已经在做相关的工作了?”

大山坦言:“哈珀总理2009年底首次访华之前,中加关系确实让人感觉是冰冻期。我倒觉得对我个人来说并不影响,我到中国20多年,该做什么一直做什么,并不影响我的具体活动,但是总觉得整体气氛不好。尤其北京2008年奥运会时,确实两国关系搞得很紧张,很不愉快。”

白岩松补充说:“因为哈珀总理拒绝来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大山开始寻找合理化理由:“其实从他的角度来讲可以理解,因为没有先例,加拿大总理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奥运会的开幕式,除了我们本国举办的之外。”

白岩松捕捉到他当时的心理状态并说:“但是你很着急。”

大山描述了压力下的心理和行动:“我很着急,因为中国人特别希望他能来,但是我觉得这种理解应该是双向的,应该理解他为什么不来。但这就产生了很多误解,以为不来是不友好的表示,整个气氛就不对了,我一直在做工作,后来我自己也参加了开幕式,很多网友来信说,哈珀没有来,但是大山还是来了,其实我一直没走。”

白岩松结合大山的“中国女婿”身份继续挖掘他的深层心理冲突,他问:“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感觉,今天所有人都说,这是中国女婿,可是别忘了,人家首先是加拿大的儿子。你自己在这两者之间定位,天平怎么去摆?也挺难的。”

大山回答:“我是希望做一个交流的使者,理解是双向的,其实交流也是双向的,我并不是一味地在中国宣传加拿大,也不是一味地在加拿大宣传中国,我是希望做一个桥梁,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白岩松在演播室问大山的最后一个问题更是提纲挈领。

白岩松问:“过去我们觉得外交是高高在上的、严肃的,甚至有些刻板,但是这些年,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要把民间化的因素增加进去的感觉,你亲身参与其中的时候,这种感觉是怎么样的?”

当年加拿大总理没来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种似乎难以启齿的外交事件,经过白岩松和大山这样推心置腹的沟通,曾经的冰霜也在阳光下融化。

在《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一书中,美国的罗伯特·麦基认为,人物真相只有当一个人在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才能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该选择便越真实地表达了人物的本性。两难选择法,即把人物逼到越来越困难的两难之境,迫使他们做出越来越艰难的抉择,就越逼近人物真相。

《新闻1+1》这期节目因为白岩松对大山“压力事件”的心理挖掘,使其获得了人们的体谅,因为有人情味,我们看到了人在压力下面对国家与个人、传统与现代、外交与私交等复杂问题的内心矛盾,更让我们看到民间交流和文化使者对外交关系的润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