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寻找白岩松 > 十一、捕捉反常

十一、捕捉反常




采访中,很多异常的回答,反常的细节,往往是深化主题的良机,记者也要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时机体味其中的深意。

2012年10月,在获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后,白岩松第一时间对莫言进行了电话采访,第一个问题,白岩松就从莫言接电话语调中流露的平静问起。

白岩松:“您好像不显得特别兴奋。”

莫言:“本来就没有值得特别兴奋的地方。”

白岩松:“为什么呢?很多人为您高兴。”

莫言:“我觉得最近这半个多月来围绕这件事吵来吵去,我都挺麻木了,得和不得都无所谓。”

白岩松:“按理说您应该在北京,很多熟悉您的人都说您可能去瑞典领奖了,但是没想到您回到了高密。这是不是您有意识地在躲呢?”

莫言:“一个月前我就回来了,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回来,集中精力写点东西。”

白岩松:“您今年57岁,这个诺贝尔奖来得不算早也不算晚,恰恰是作为一个文学家在创作生涯的中间获得的,它会不会打乱您接下来的一些创作计划?”

莫言:“我想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可能社会活动会比较多吧,但是我想很快就会过去,关键是一种心态,你自己不要把这个当作一件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它就是一个奖。写得很好的作家也是成群结队,具备获诺贝尔文学奖实力的作家也有很多,你头脑要很清楚,绝对不要轻飘飘的,要站稳脚跟,作家最重要的还是作品,而不是奖项。我想尽快从这个状态中摆脱出来,赶快写作。”

白岩松:“诺贝尔奖颁奖词特别强调您是‘魔幻现实主义’,跟福克纳、马尔克斯这样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一起,您觉得这是一个定论吗?还是您早已想改变它,或已经在改变它?”

对比了其他媒体采访莫言获奖的问题,有的虽然时间长,但都是停留在感想等肤浅的层面。白岩松这段电话采访短短三分钟时间,从莫言流露的情绪问起,抓住了他的几个超出人们意料的信息,例如,要躲起来,不想被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束缚手脚,几个问题层层递进,非常有爆发力,也吹散了我们对莫言获奖喜悦判断的庸俗认知。

继《岩松看台湾》《岩松看日本》后,2009年,“看系列”的《岩松看美国》启动,白岩松前往美国。节目从金融危机的影响、政治变革的效果和中美两国的走势等方面深度观察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和外交政策。

2009年4月27日播出的节目《车轮上的城市》,是关于底特律这座汽车城的兴衰。白岩松来到底特律的城中心,观察那些荒废的细节,没有窗户的居民楼,楼上挂着的一些横幅,上面写着:“招租,立即就可以搬入。”

他到底特律郊区的一个汽车工业园区,从窗户上残存的字母他看到鼎盛时期曾经的工业园区标志。他的现场报道这样说:“这样的一种安静,我却想到的是,在它最鼎盛时候的人声鼎沸,每一个人、每一张笑脸和每一个幸福的家庭。”

幕后故事是,白岩松原定要拍美国的汽车业,没打算拍底特律这座城市的兴衰,但是这座城市的各种标志符号给了他触目惊心的感受,于是单独为它做了一期节目。

这期节目结尾,白岩松说:“就在我们即将告别这座城市的时候,我在一个街角橱窗里突然看到了这样的一行字,‘Detrot,Everything  will  be  all  right’,底特律,所有的事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这让我们心头一热,不知道这个业主为什么会把这样的字写在这里,但它似乎代表着底特律这座城市的心声,也代表着我们对这座城市的祝福:好运,底特律。”

这些让人百感交集的城市细节,捕捉到居民的哀伤、无奈、自尊、憧憬,也让我们对金融危机的现实危害感触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