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寻找白岩松 > 十二、辨析关键

十二、辨析关键




关于国家方针政策方面的节目是最难做的,记者采访不但要弄明白相关政策知识,还要耳清目明,能寻找到政策理解的难点和关键点。

《新闻1+1》2016年10月27日播出节目《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从严治党”四个字看上去简单,但是从横向、纵向上白岩松问到了很多关键的问题。

白岩松关注“新形势”的变化,这样问:“辛鸣教授,其实这次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两个文件,当然很重要,第一个是《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第二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您看36年前的时候,其实1980年咱们就出台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但是这次特别增加‘新形势下’这一说法,仅仅是时间的变化吗?这个‘新形势下’还包含什么?当下有什么特别内涵?”

白岩松关注严守党内政治生活重点“干部级别”的变化,这样问:“您看把重点特别放在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甚至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您怎么看待这个重点?”

白岩松还关注“试行”字眼的取消,他这样问:“现在我们来看,这次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其实在2003年的时候,它有‘试行’两字,您怎么看待这次‘试行’取消,另外它的可操作性,以及操作空间怎么样?”

法规政策是一种最基本的事实,记者要牢牢掌握、活学活用。记者不是百科全书,也没有专家的知识背景,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有效认识事物?央视评论部大师陈虻是这样建议的:“一个好记者不在于他知道多少,而在于他知道一个新东西需要多长时间,不在于他会背多少首唐诗,而在于告诉他一个新概念,他能在多长时间内掌握运用,这是一个记者的素质。”



十三、穿针引线


新闻采访忌讳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团散沙,不知所云。通过关键事物的穿针引线,让逻辑清晰,从而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2017年5月15日,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迎宾仪式,迎接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的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

白岩松在当天播出的《“一带一路”,从写意到工笔!》中,连线采访“一带一路”规划纲领性文件的牵头起草人欧晓理。

白岩松提问:“您看我们今天节目的标题,其实用的是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现在‘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由写意画变成工笔画,这个工笔在哪?现在这个阶段是已经完成了写意,开始用工匠精神去做工笔的阶段,我们怎么理解您的说法?”

欧晓理回答,顶层设计是绘制“一带一路”倡议的宏伟蓝图,实际上规划纲领进行了一个大致方向性的描述,把大致的方向、大致的路径、大致的合作领域以及中国的态度向全世界表态。

白岩松适时插话:“像作画时的大写意。”

欧晓理也“秒懂”,进行了关于这个喻体的阐释。他说:“对,像一个大写意,但是到了目前的阶段,刚才电视里也播出来了,总书记说到了一个全面展开的新阶段,那么这个新阶段可能就是一些务实合作,要大规模地往前推进的一个阶段,这时候就有点像从写意到工笔了。”

白岩松进一步进入“写意”语境,提炼采访对象的关键用意,他说:“这工笔就格外强调你得一笔一画,非常细心,非常耐心,而且还真得有点工匠精神。”

这些对话循循善诱,用“写意到工笔”穿针引线,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这样严肃的话题变得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

2005年《岩松看台湾》其中一期《专访诗人余光中》节目,白岩松的一组采访,都围绕着余光中诗歌的关键词“乡愁”。

白岩松:“任何人听到您的名字,似乎躲不过‘乡愁’两字,因为这首诗实在是太有影响力了。总理前不久去美国访问时,特别在跟华人代表沟通时谈到了‘浅浅的海峡’,之后用了‘乡愁’这样的字眼,许多人想到了您的《乡愁》,您是否知道这件事情?”

白岩松:“这么多年的写作,《乡愁》这首诗却成了华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现代诗,如果按照大家下意识的判断说余光中先生最棒的作品就是《乡愁》,您认可吗?”

白岩松:“《乡愁》走到人们眼前,走进人们的脑子里和心里已经不止二十年的时间,但是据说您写的时候只用了二十分钟的时间?”

白岩松:“从1992年开始您第一次回大陆,一直到现在您可以说是多次回去了,甚至一年就会回好多次,是不是现在‘乡愁’在您的心中已经解了?”

白岩松:“有人说想象中的事情是最美的,得不到的事情是最珍贵的,但是从1992年开始,您可以多次回到故乡的时候,会不会故乡已经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和珍贵了?”

白岩松:“在您心中最美的故乡或者说最美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从上面一组提问看,围绕着“乡愁”两个字,两岸政治、文化的关系,家国情、乡情、人情的乾坤都收纳在“乡愁”一词的延伸采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