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寻找白岩松 > 重大事件直播出镜,咋驾驭气场?

重大事件直播出镜,咋驾驭气场?




写这篇文章时,我在百度指数上搜索白岩松相关热点事件,2017年白岩松搜索指数最高的事件是什么?

第一名,搜索指数23588,是2017年10月25日白岩松在党的十九大闭幕后的新常委见面会上的一段出镜直播。虽然这段出镜直播时长只有四分钟,但是白岩松调动了大量现场元素,包括外国记者的入场证展示,以及常委们的背景等,细节丰富,视野独特,铿锵有气场,也展示了一个资深新闻人的实力。

1997年香港回归白岩松直播出镜,当时他的有特色的表现,被写入了很多新闻教材,例如他说的串场语:“驻香港部队越过管理线的这一小步,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为了这一步,中华民族等了百年。”

是的,经典不会被时光磨损。

1940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主战场炮火犹酣,《这里是伦敦》开始第一次现场直播,爱德华·默罗站在伦敦一间民居屋顶上,迎着德军狂轰滥炸,以平静的语调开播:“你好,这里是伦敦……”

“我站在屋顶上,俯瞰着伦敦全城。此刻万籁俱静。为了国家和个人的安全起见,我不能告诉你们我现在讲话的确切位置。在我的左边,很远的地方,我只能看见高射炮射出的闪电般的炮弹划过青铜色的天空,但炮声太远,因此在这儿不可能听到。战斗接近了。我想大概不出一分钟,我们就能在附近听到枪炮声。探照灯正在这个地方的上空搜索。你们将会听到两次爆炸声。听,爆炸了!过一会儿,这一带又会飞来一些弹片。弹片来了,越来越近了……你们马上又要听到两声爆炸,而且是在更近的地方。听,又响了!声音是那样冷酷无情……”

爱德华·默罗被看作记者现场直播的“开山宗师”,好莱坞著名影片《晚安,好运》便是以他为主角,讲他与极端反共产主义者麦卡锡参议员斗智斗勇的故事。

出镜直播能成为经典,不仅是个人魅力,还是与历史坐标的完美结合。例如白岩松与香港回归,默罗与二战。传播学者卡茨在《媒介事件》中写道,对“历史性”事件的电视现场直播已经成为世界性仪式。例如约翰·肯尼迪的葬礼、阿波罗登月事件以及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出访波兰这样一些重大事件,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看,观众把它们看作一种邀请,乃至一种指令,停止日常惯例来参加一项节日体验。

白岩松很早就说过,未来的电视形态是直播。早在1995年底1996年初,白岩松就撰文呼吁直播时代的到来。孙玉胜的《十年》一书中也提到,直播对电视来说是最富有表现力的方式。白岩松在《幸福了吗?》中写道:“新闻的发展必须尊重规律,在中国日益走向大国的历程中,对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已经无法置身其外。直播,已是观众与时代的共同需求。”

1997年,央视的“香港回归祖国节目”开启了中国电视真正的直播。随后的三峡大江截流直播,使中国电视直播从路口进入了主干道。直播时,白岩松会跟导播说这样一句话:“有任何问题,切给我。”

重大媒介事件直播出镜,咋驾驭气场?可以从白岩松1997年香港回归、2007年香港回归十年、2017年香港回归二十年跨越二十年的三次出镜直播报道说起。

先来看1997年的几段直播。

记者白岩松:“各位观众,我现在是在落马洲的大桥上。大家可以看一下,这里有这样一条线,在桥的中央。可以这样说,我现在左脚这边是香港,右脚这边是深圳。刚才水均益也说了,按理说这条线是不应该存在的。因为深圳和香港自古就属于同一个县。但是150多年前,英国人侵入之后,便有了这条线,这条在深圳和香港之间让很多人感到伤心的线。但是再过三个多小时,这条线就只具有区域线的意义了。一边,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另一边是我国的特别行政区。”

记者白岩松:“各位观众,这条线并不长,车速也并不快,但是今天驻香港部队,越过管理线的这一小步,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为了这一步,中华民族等了百年。”

记者白岩松:“各位观众,现在要给您介绍的一个细节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车牌号,上面写着的是‘ZG’,比如这辆刚刚过去的ZG446,那么这个‘ZG’是什么意思呢,它是‘驻港’这两个汉字拼音的首字母,同时也是‘中国’这两个汉字拼音的首字母,这当然不是一种巧合。”

现在回看那时的现场报道,历久弥新,电视技术在更新换代,但是1997年出镜记者的基本素质和内涵把握能力,是出色的。

《痛并快乐着》一书记录了1997年6月30号白岩松参加的第一场直播:驻港部队离营誓师大会。“这一次天公真的作美。在大会开始前一个多小时,上空突降大雨,所有人都担心,一会儿大雨继续倾盆,气氛以及报道会不会受影响?但谁也没想到,离大会开始还有20分钟的时候,天空奇迹般地放晴了。我相信,现场所有的人内心深处都松了一口气,感谢天的心意是强烈的。于是也就有了我的直播开场白:一场大雨洗刷的是中国百年的屈辱,而风雨过后,是中国晴朗的天空。”

当年由于技术问题,岩松曾经和演播室失去通信联系,但是他没有沉默,而是对着镜头,不停即兴说话,没有让直播失控。

但是在《痛并快乐着》一书中,他还是反思香港回归直播的不足:“这样一个大型事件,你作为新闻人,也无法完全预知事情进展的细节和内容。所以形象地说,在跑这次百米之前,我们的训练都是和百米有关的,比如长跑练耐力,铅球练力量,跳高练弹跳,跳远练对助跑的计算等,但真正的百米我们并没跑过,因此直播的发令枪一响,我们才真正地离开起跑线,努力跑向终点。这个全新的体验,暴露出我们的种种不足。”

这次历练也让他迅速成长为驾轻就熟的主播。之后多次直播可以看出他的随机应变能力。有一次白岩松在演播室做直播,突然记者送稿子,从白岩松前面过去,结果在镜头里出现记者的腰和屁股的镜头。记者走过之后,白岩松很自然地说:“直播的栏目就是随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消息,我们的记者急匆匆地,从镜头前走过,赶紧把稿子给我,显然事情不小,让我们一起看看是什么样的新闻,印尼又发生了地震。”他的这段话,既缓解了尴尬,也为下面的新闻制造了悬念,最重要的是让观众觉得真诚。

回到香港回归直播,一条线、一小步、一个车牌号,白岩松用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小细节找到了大意境。细节是现场报道最重要的生命线,细节的捕捉,也是出镜记者必须修炼的功夫,就像“ZG”既是“驻港”,又是“中国”的字母缩写,这就意味深长了。

关于细节的运用,后来岩松回忆,香港回归第二天做直播的时候,他提前一个小时到了现场,到处逛时看到管理站里挂着一张邓小平的大照片,就问:“小平来过?”管理站的人说:“来过啊,武警讲,1992年,邓小平一个人在管理站的门口站了10分钟,他姑娘过来劝他,说爸走吧,他坚决不回头,还在那儿看。”岩松在直播中加上了这个细节。

有意思的是,2007年,《岩松看香港》的“十年记忆”特别节目中,岩松再次选择了1997年的直播地点,见证香港十年变化。

2007年那次他的串场词是:“当年驻港部队越过管理线时,我就是站在这里做的现场直播。当时我印象非常深,当第一辆驻港部队先头部队的车辆从我前面这个管理线驶过的时候,我似乎能够听到车轮跟这个金属的管理线之间发生碰撞的声音。我觉得当时对我的震动非常大,所以,驻港部队一小步,中华民族一大步就脱口而出。现在您看,一座新的桥已经建起来了。”

又过了十年呢?2017年,香港回归二十年特别报道,白岩松再赴香港,关注香港的变与不变。在变化中总结历史,在不变中探寻未来。

香港回归二十年,白岩松到香港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白岩松在直播连线中是这样说的:

“今天我到了香港之后第一件事是去了回归二十周年庆典的举办现场,也就是会展中心,它也见证了二十年前的时候,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样一个全过程。到了香港其实第一感受是我觉得自己老了,因为二十年前做报道的时候29岁。但是二十年过去了,香港却依然是一个青年人,现在我能清晰地听到马路上、人行通道的嗒嗒嗒那个声音,依然是车水马龙,而且打开报纸的话,你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依然在喧哗着。所以我觉得香港依然是青年的状态。”

“二十年前,的确那是我和我的很多同行第一次参加大型的新闻直播,说起那个时候的天气,记忆中似乎是一直在下雨,不断地下雨,所以有非常多的同行都用了大雨洗刷了百年耻辱这样的一种说法。而这一次我来到香港,首先看到的是阳光灿烂。的确二十年的时间已经足以把我由一个年轻人变成一个中年人,但是对香港来说,实行一国两制,却依然是一个青年的状态。有挑战,有朝气,同时更让人好奇。”

不知道香港回归三十年的时候,白岩松还会带来怎样的直播报道?

澳门回归,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事,2009年12月,白岩松赴澳门,做了一系列澳门回归十周年的观察采访。

澳门独特的历史留下了十分独特的文化生态和大量的历史遗迹。在2005年的时候,澳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澳门观察:因旧而新的文化形象》一期节目中,白岩松关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在澳门地域狭小的空间里,澳门应该怎么保护自己的文化财产。

看白岩松在澳门的一段出镜串场词:“在澳门一个非常安静的小巷子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老屋。这个老屋,曾经住着一个非常显赫的人。在1894年的时候,郑观应就是在这里写了《盛世危言》,提出了‘富强救国’这样一个理念。自然,这样的一个老屋就成了很多人希望来参观的地方。现在老屋正在修缮中,还没有对外开放,不过据澳门本地人向我们介绍,这个老屋可是抢救出来了。”

白岩松采访的时候,正好赶上郑观应的曾孙郑克鲁先生从内地专门到澳门参加一个影展。白岩松了解到,上百年的老屋随着历史的变迁,几经易主。1950年,郑家大屋曾被分租,最多的时候住了70多户人家,500多人。到1990年,开发商从郑家人手中收购了郑家大屋的屋权,其间不少文物被窃,房屋破坏严重。1991年,澳葡政府开始与开发商谈判收购郑家大屋,却迟迟未能成功。

如今,修缮中的郑家大屋除了在原址设立郑观应故居纪念馆,还将筹备开办郑观应文史研究中心,以搜集整理研究郑观应的档案及文献,未来对游客开放。

白岩松把历史人物郑观应放在他生活的时代,同时通过郑观应老屋经历的历史沧桑,让我们看到澳门现在保护历史文化财产的努力,也更有时代脉络感。

除了港澳回归,很多重大事件的直播现场,白岩松的解说似乎成了“标配”。

在《2000迎接新千年》直播特别节目中,1999年12月31日晚,直播演播室里,白岩松和水均益担任主持人。当时间快接近零点,镜头即将切换到中华世纪坛现场时,镜头集中到白岩松身上,给了白岩松一个近景特写。他说了这样一段承上启下的话:“我们的国家是由一个个小家庭组成的。只有家庭幸福稳固了,我们的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此时此刻,我们应对我们的父母说‘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们应该给家人一个拥抱,给孩子一个深深的亲吻,因为只有家和才能万事兴。”

2003年3月20日,美国军队轰炸巴格达。央视开启伊拉克战争直播,白岩松和同事们也展开了层层递进的接力直播战。

白岩松的一段直播语,可以从中看出当时持久战的战况。“截至现在,伊拉克战争已经超过了135个小时,即将接近136个小时。从战争一开始没过几分钟,中央电视台就开始了直播。同样的道理,对于中央电视台来说,这场直播到现在也已经进行到第136个小时,未来还会继续进行,所以,大家都在用一种职业的态度去面对它。”

白岩松在演播室直播时,和专家引出了“信息与谎言”的话题。他分析,头三天似乎能得出“美英军队一切顺利”的结论,报纸的标题上会有“兵临城下”这四个字。很快随着乌姆盖斯尔这场激烈的交火的发生,大家又180度转弯,觉得美英遭遇顽强抵抗、伤亡人数增加。他觉得这场战争将像“越战”一样陷入泥潭。

白岩松2003年3月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这场战争带有信息战、心理战的强大特征,现代的科技手段、传播手段,与二战完全不同。比如22日下午乌姆盖斯尔的那场战斗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用直播的方式展现出来的。美军为什么同意直播?而美国西线部队的进展居然一个画面都没有。”

和“9·11事件”没有及时直播的遗憾相比,白岩松认为伊拉克直播是遵循新闻规律的。

白岩松连续多天坐镇直播,也在和英美媒体、凤凰卫视的直播一较高下。第一天直播结尾的时候他说:“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会避免很多年后像我们今天关注伊拉克战事这样,让别人关注我们。”央视的伊拉克战争直播,也体现着对平民的关注,对人道主义灾难的关注,对战争的忧虑。一个显著细节是,节目直播的片头,是个哭泣的小男孩。

战争翻页,人们向往和平。“在爱恨之间先去了解”,2007年3月5日,《岩松看日本》采访活动正式启程。当时温总理将访问日本,开启中日两国新一轮的交流与合作。《岩松看日本》通过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权威人士、相关话题进行专题采访,增进对日本的了解,促进两国民间的良性互动和媒体交流。

其中《岩松看日本:多元交织的二战史观》这期节目获得了第1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白岩松在节目中夹叙夹议的语言风格,是在消化了大量史料基础上的厚积薄发。让我们来看看白岩松的连续几段串场词。

白岩松:“靖国神社一共有两个,一个穿过这个大门之后继续向前走就到了,进入靖国神社,它有正殿,还有游泳馆,以及其他的一些建筑,这是包括园林构成的一个实体的靖国神社,但是相对于实体的靖国神社,对于中国人还有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的人来说,恐怕一个精神上的靖国神社才是格外地让人敏感。那么这个精神上的靖国神社也被学者们称为靖国史观,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透过实体的靖国神社的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一种历史观。”

白岩松:“在这两个大灯笼的纪念塔的下方有16个浮雕的画面,其中多个都与日本侵略中国的画面紧密相关。今天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看到在一个实体的靖国神社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一种历史观,我们还特别请到了一位嘉宾,那就是旅日导演李缨,他刚刚拍摄完毕记录电影《靖国神社》。”

白岩松:“正殿一共有246万个灵位,其中在二战期间死亡的有210万人,所占比率非常之大。我们曾经也想采访靖国神社的馆长,他说不接受采访,但是他书面回答了一些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中国人可能感触特别深。一个是究竟有多少人来参拜过靖国神社?他说这么多年很难统计,但是去年一年来参拜靖国神社的超过了500万人次。当我们问年龄或者人员构成大致是什么样的时候,他说不太好统计,但是有一点非常明确,近年来年轻人参拜的人数明显增多。”

白岩松:“出来了,可能是心情的原因,不想在里头待太长时间,你要问我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我觉得用‘生气’或者‘愤怒’这样的字眼并不能准确地概括,或许用‘荒唐’这样的字眼比较准确,因为面对历史,如果有一定差距的话还有辩论的可能,但是如果差距太大,甚至变成黑白之间的问题的时候,可能你的感受就会觉得这是一种荒唐。”

白岩松:“即将走出靖国神社大门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在靖国神社大门的正对面,就是东京理科大学,其中一个‘理’字深深地触动了我,任何一种历史观应该讲理、有道理,要有理性,因为我们信奉一句话: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白岩松在靖国神社的几段串场,按观看的时间和地点行踪,信手拈来,手眼身法步的密切配合,稳健流畅,对于政治问题,义正词严,以理服人。

我从幕后故事中了解到,出发前,岩松就问自己,去看什么?“首先要面对的当然是绕不开的历史问题。那些让我们愤怒的事情,日本到底怎么看?靖国神社意味着什么?日本人有多少种历史观?”

靖国神社当然是很重要的一站。一边参观靖国神社,一边即兴串场,一气呵成,是岩松多年功力的沉淀。从年轻人参拜人数明显增多,到大学门上“理”字的玩味,有点有面,有事实有感想。

有意思的是,“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岩松看日本:多元交织的二战史观》节目中,摄制组在神风敢死队和平会馆拍摄时,日本当地三家媒体也对中国媒体进行全程跟踪拍摄。

白岩松见机行事,你拍我,我也拍你。他的现场串场是这样的:“今天采访会馆的过程中大家也看到了,日本有三家电视台都在跟着我们采访,或许他们也想知道,中国人会怎样看待这样的一个会馆呢?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

白岩松现场问他们是哪些电视台的记者,节目组还统计出来,平均每家电视台都对白岩松提了3~5个问题。而问得最多的就是面对神风敢死队和平会馆这样的纪念馆,中国媒体会做出什么样的判断。

最有趣的是,节目组把日本记者采访白岩松的内容也播了出来。

日方记者问白岩松:“请你先介绍一下,你们这一次来采访和平会馆的目的。”

白岩松回答:“因为我们很想知道,日本在面对历史的时候,都有什么样的面孔,我想靖国神社是一张面孔,‘立命馆’大学的和平博物馆是另一张面孔,鹿儿岛的和平会馆又是一张面孔,可能把这些面孔都拼接起来,才是一张最真实的日本面孔,所以我们想多方面地看一看。”

日方记者又问:“你今天看到的感想是什么?”

白岩松回答:“我觉得既有一些理解,更多的可能会有一些遗憾,遗憾就是,在这里我看得到情感,但是我看不到一种更理性的思考,需要靠参观者自己最后得出一种理解,那么他就有可能走向不同的道路。还有一个遗憾是没有人告诉我们,背后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年轻人成为武器的一部分。我觉得恐怕还应该有一种遗憾,我们注意到这些年轻的生命的离去,当然是一种悲剧,但是当他们出发的时候,也会导致别的生命的离去,别的生命的背后,同样有母亲和家庭。”

这期节目中,岩松采访日本和平会馆,日本的媒体则采访看日本的中国记者白岩松。把自己被人采访的内容也呈现出来,表现更多有价值的内容,是一种底气,也借日本媒体平台,重申了我们的态度。

白岩松说节目选题有两个要求,一个是记录变动的中国的所有特性。中国正处在急剧的变革中,要优先选择记录变革时代和人心的选题。另一个是记录中国的民主进程中的各种声音,这样的选题也要优先考虑。

无论是在有仪式感的关键时刻,还是日常的新闻节目,记者的直播出镜,怎样深入人心,不辜负时代,记录变革的时代和人心?这也是个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