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寻找白岩松 > 一、2008年:奥运政治干扰要“敲打”,地震灾区观察动情“卧倒”

一、2008年:奥运政治干扰要“敲打”,地震灾区观察动情“卧倒”




《新闻1+1》2008年3月24日开播第一天,正是第29届北京奥运会圣火火种采集仪式的当天。圣火点燃,踏上和谐之旅,北京奥运大幕正式拉开。为和平而燃,却被政治侵扰,体育如何让政治走开?《新闻1+1》第一期节目《奥运让政治走开》,解析的就是这个问题。

董倩问到了奥运会和政治的关系辨析问题,一方面,《奥林匹克宪章》中明确表示过,反对将体育运动和运动员滥用于任何政治目的,另一方面,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萨马兰奇说过“历史告诉我们,政治无处不在”,这是否矛盾呢?

白岩松引用一个曾经在圣火仪式上放飞白鸽的女孩说的话,“在圣火里有一个世界,虽然这个世界一直并没有存在”。然后他回答,奥运会成为和平的一种机会,奥运原本就有橄榄枝,作为一个象征,跟和平紧密相连,大家容易搁下很多事情,共同面对这样一个神圣的时刻。

他引用了《奥林匹克宪章》里的话说:“国际奥委会反对用抵制奥运会的办法解决政治问题,因为抵制行动不能解决问题,而损害最大的是运动员本身和参加抵制的国家。”最后,他提出,面对火炬,面对圣火的点燃,全世界的人是不是也应该让自己的内心少一些杂念,去祈祷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2008年,举国伤痛的汶川大地震,是新闻人最关注的事件之一。地震发生一个月后,《新闻1+1》“灾区观察”栏目,从地震险情、灾民安置、审计、教育、文物、规划等多个层面进行观察。

其中,白岩松的两段感官体验式报道,使远离现场的人如同深入其中,更加逼真地感受到了现场的氛围和情绪。

第一段是他来到已经封锁的北川现场,在一块能够俯瞰北川的高地上进行的出镜报道:“地震已经过去一个月了,我们来到北川,现在在这里,我的耳朵听不到一点声音,我的鼻子只能闻到消毒水的气味,我的眼睛看到的就是我们摄制组的这几个人和一切地震后留下的残垣断壁……”

白岩松还曾经站在“欢迎再到北川”的标语下,他结合这几个字说:“老北川已没有能力再去欢迎天下,所有的客人将来也只会以参观地震纪念馆的方式来北川。”

面对新闻现场,记者可以用触摸、敲打、品尝等方法,将电视画面中无法表现的细微内容和具体体验与观众一起分享,这会使现场的信息也变得更立体逼真。

第二段感官体验式报道,白岩松的肢体语言更“霸气”,直接“卧倒”!

《新闻1+1》2008年6月2日播出的节目《堰塞湖:震后新险情》,白岩松站在泄洪槽出镜报道,突然卧倒,用自己的身高丈量槽深和槽宽。

“现在我就在唐家山堰塞湖排险现场,刚刚挖掘成功的泄洪槽的里边,这个泄洪槽究竟是有怎样的深度和宽度呢?拿我的身高作参考,我的身高是一米七九,那大家能够感受到,大约最窄处有两个我的身高这么宽,将近四米,但是这还是最窄的地方,如果是从高度来看,大家会清楚地看到这样的一个泄洪槽一共挖了有多深。”

岩松躺倒,用肢体语言来展示泄洪槽的深度和宽度,“讲究腰腿功”,你能感受到他的毫不犹豫、轻松自如,没有什么卫生的讲究,也没有刻意装饰的做作,“我在现场”的气息扑面而来。

想起看过的纪录片《BBC风云50年》中,报道“越战”的记者是在桥上蹲着报道的,这种姿势让观众看到了“处境危险”,还有一个恐怖袭击的现场报道是记者猫在灌木丛旁边讲述,声音也不大,很有紧张感。

水均益曾经在现场报道巴格达被美英轰炸时,也头戴钢盔,身穿迷彩服,战场戎装打扮,现场可以看到火箭横飞,“现在轰炸正在进行,从声音反馈过来看离我有七八里的样子。现在看到一枚火箭横着飞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