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寻找白岩松 > 二、2009年:新疆暴袭念同学短信,“非典”后遗症力推学生调研

二、2009年:新疆暴袭念同学短信,“非典”后遗症力推学生调研




2009年,乌鲁木齐暴徒袭击事件,多人伤亡,举国哀痛。《新闻1+1》2009年7月8日播出的《乌鲁木齐:抚平创伤》节目中,关于事件影响,白岩松讲了自己经历的故事。

“今天8点30分的时候,我接到了一个大学同班同学的短信,他从小生活在乌鲁木齐,上大学才离开,这几天心急如焚,因为家里很多亲属都在乌鲁木齐。据他说,一个核心词‘相信’,相信凶手能受到严惩,正义能得到伸张,相信政府能妥善处理好善后工作,相信民族关系经历考验之后会更加和谐,相信新疆的明天会更好。温家宝总理形容金融危机的话同样适用:信心比黄金重要。三点提醒,对当地政府和市民,希望他们要建立良好互动。对当地的市民,希望要保持冷静思考,不冲动,不盲动,不信谣,不传谣。最后,对所有关心新疆事件的人,你能够做的,或者祝福,或者施以援手,力所能及做点事吧!看这短信话好像有点大,但是对于从小生活在乌鲁木齐的人来说,有很多时候,我觉得这段话表达了他们的心声。”

白岩松用自己接到的同学短信、经历的“被自杀”谣传这些亲身经历来评析事件,开诚布公、脚踏实地,运用情感激活观众的理性思维,让观众产生信任感。想起侯孝贤的半自传体电影《童年往事》,开头就是一段自述,“这部电影,是我童年的一些记忆,尤其是对父亲的一些印象,我父亲是广东梅县人,我祖母对我特别好,因为我很小的时候算过命,说我将来会当大官,我在凤山的外号‘啊哈’,就是我祖母常常去找我,叫出来的”。导演这段风轻云淡的开头诉说,并不让人觉得突兀和喋喋不休,“我”的力量,反而让流淌的情感更自然、更本真、更容易被接受。

身边事、身边人有时提供的新闻话题角度更新鲜。

“非典”后遗症是一个被媒体忽视的话题、被社会遗忘的角落。白岩松是从中国传媒大学一个学生调研的项目上,对这个话题产生兴趣的,他认为这是一个有巨大审读空间的题目,有关政府责任和人文情怀。评论不是即时消费的快餐,而要追寻再审读、再回味的价值。

《新闻1+1》2009年12月4日播出《“非典”后遗症》节目,白岩松特别强调这个选题角度的重要性,他说对2003年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惯称非典型肺炎)的记忆在当时是如此鲜明,但是仅仅六年的时间,好像变成了一段非常遥远的历史,在我们的记忆中好像都褪色了。对SARS所致后遗症的这批患者来说,痛苦每天都在提醒他们SARS的存在,甚至会越来越严重。他说2003年全国的病例是5000多例,死亡300多人。现在在北京接受免费治疗的只有150人左右。

他呼吁:“应该让这件事更透明地展现在社会面前,为什么呢?越不透明就越由政府全部来扛着。如果能把这个群体的事情非常透明地向社会展开,好处是社会会共同来扛着。香港针对SARS后遗症群体成立了社会专项基金。据了解,社会帮着成立专项的基金,志愿者来做护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