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寻找白岩松 > 五、2012年:杀医案叹人人可能是“凶手”,强拆案斥犯罪挑衅法治

五、2012年:杀医案叹人人可能是“凶手”,强拆案斥犯罪挑衅法治




2012年3月,一名患者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里,突然疯狂用刀子扎向医生,最后结果是一名医生死亡、三名医生受伤。

《新闻1+1》2012年3月26日播出的节目中《杀医生:我们可能也是“凶手”!》中,白岩松的评论角度是这样的:“事发几个小时之后,对全国医生的第二次伤害又开始了,当天晚上8点21分人民网刊登的这条消息有‘疑因医患纠纷’的字眼,可能是与此有关吧,但这条消息之后有一个调查,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您的心情如何呢?当时参与人数是6161人,而选择高兴的居然多达4018人。看完这样一个数字,我一身冷汗,我在想,我是不是也有可能成为这4000多人当中的一个?杀那个医生的凶手只是一个人吗?我们是不是也有可能成为凶手当中的一员呢?在这样一种仇恨被演绎到新的高度的时候,最终的受害者会是谁呢?”

策划选题的过程,就是一个进行价值衡量和判断的过程。医生被杀的背后不只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新闻1+1》从一个调查中发现了一种可怕心态,竟然很多人对医生被杀存有幸灾乐祸的心态,节目引导人们思考,杀医生,我们可能也是“凶手”!这是热点的冷思考,通过有洞察力的判断,把隐藏的情绪挖掘出来,引领了舆论对某个话题的新关注。同样在当年3月20日,《新闻1+1》的节目《是强拆还是“黑社会犯罪”?》,白岩松是这样开头的:

“今年的3月14日是一个什么日子呢?大日子,这天上午今年的人大会议闭幕,而且通过了把保障人权写进新版的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多大的事!之后温家宝总理开了一个长达三个小时的记者见面会,这个记者见面会谈到了改革包括尊重人的很多远景目标。这一上午过去后,大家感觉非常温暖和充满希望。国的事很大,但是对于普通的居民来说,家的事一点都不小。就在这一天晚上的十点半,哈尔滨的六户居民却感觉不到温暖或者希望,他们感觉到的是寒冷甚至是绝望,因为他们住了40年的家,突然间就没了。”

《新闻1+1》这期节目的开头,用两会上总理传递的“尊重人”等信号,来触发人们对暴力强拆事件的思考,直指关键。把“两会”的改革气息,与地方迂腐的暴力强拆结合对比,形成一种张力。白岩松用“希望”和“失望”的反差,展开了有力量感的评点。结合新拆迁条例出台,指出哈尔滨强拆是对制度的一种挑衅,必须要追究背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