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寻找白岩松 > 二、2013—2017年白委员的成绩单

二、2013—2017年白委员的成绩单




“两会”会场,是关乎国家大政方针走向的权力场,也是言语和思想的竞技江湖。因为新闻人的身份,白岩松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都被外界注意。有人说,白岩松可能是“最忙的”、讲话“带刺”的政协委员。

早在1998年,新闻媒体首次现场报道“两会”,白岩松是直播记者。15年后,身份转换,电视上慷慨激昂、激浊扬清的媒体人,会把这种风格带到“两会”会场吗?

从2013年开始,白岩松就在思考:记者做政协委员会有什么不一样?白岩松在2013年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记者做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会有某种天然的便利性,因为记者的职责要求他长期关注这个社会,公众对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要求也一样,关注社会,建言献策。他会把很长一段时间关注的事情去细化成提案。他坚守的原则是感性思考、理性落笔。态度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2013年,除了公园拆墙,他还有一个提案是希望新闻发言人制度化、规范化。建议国务院各部委、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省政府,每个月都定期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并培养好的新闻发言人。

白委员这话中有话,之前的温州动车事故中,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因为“发言”引起舆论哗然。当时在《新闻1+1》节目里,白岩松点评了其言论。这一“示范”也让很多新闻发言人忽然沉默了。

白岩松在2013年“两会”时说:“现在只有外交部、国台办几个部门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这十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都出台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公民有知情权等,可政府发言人制度停滞了。”2013年“两会”后,白岩松还在《新闻1+1》做了一期节目,有关“新闻发言人应该如何反思如何说话”,敲边鼓扩大音量。

日常新闻工作积累的敏觉和问题意识,也嵌入政协委员的角色中,让他的感觉更准确。

2013年“两会”,白岩松还建议设立一个“医生日”。当时他在《新闻1+1》连续做了几期患者杀医生的节目,例如《杀医生:我们可能也是“凶手”!》。他惊讶于医生这个应该令人尊重的职业,为何现在被推到了一个极端位置?白岩松建议仿照教师节设立“医生日”,一方面,形成社会对维护生老病死的医生这个职业的尊敬,另一方面,也让医生去思考、反省,如何把自己的职业做得更好。

履职第二年,2014年,白委员的提案继续走百姓路线。一是法定节假日由11天增加到13~15天。二是设立“医生日”刻不容缓,医患关系恶劣,全社会缺乏对医生的尊重。三是建议国家领导人每年上一堂中小学体育课。

他的“两会”发言亮点依旧会被媒体捕捉成标题。例如,2014年,在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小组讨论会上,他直言有关部门对政协提案的回复“脸不难看了,事儿依然不办”。也许真是因为这话,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强调对“脸好看了,但不办事”必须严肃问责。

2015年“两会”,白岩松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大力扶持报刊亭,拓宽报刊亭经营范围,将其打造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

2016年,他建议保障和推动全民阅读,为全民阅读立法、把医学科普工作纳入医生和科学家的工作范畴之中。尤其是在这一年,白岩松的“两会”表现创造了多个新闻热点,涟漪不断。

2016年3月7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召开记者会,白岩松突然作为记者,对现场其他四位政协委员提问。

他问:“我们做记者的时候经常谈这个问题,面对雾霾的时候,到底是环保工作者厉害还是风厉害?”这话引发现场一阵“骚乱”。

白岩松说自己这是“无间道”。

“1996年我作为《新闻调查》的主持人做关于淮河水的节目,我从淮河的源头一直走到入海口,在桐柏山的淮河源头是能喝的一类水,到安徽的蚌埠就已经是五类开外,连工业用水的资格都不够。那次采访距今20年了。从那时候开始我越发明白,环境几乎是媒体人不可回避的重要主题,我统计了一下,去年(2015年)我做了46期《新闻周刊》节目,其中有20期是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还不是小新闻,都是大版块。”

但是白岩松也是辩证的。他说有时宣传环保政策要做“喜鹊”。例如,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说的“‘十三五’期间让中国地级及以上的城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80%”,媒体人要把政府的决心和态度报道出来,同时固化它,让它变现,但是绝大多数时候要当啄木鸟,通过叼出树干上一个又一个的害虫,维护整个森林的健康。

“我知道很多地方,一旦当地发生了环境污染事件,地方政府希望‘灯下黑’,很多当地媒体都不能报道,我觉得这是社会中的另一种‘雾霾’,而且PM2.5(可入肺颗粒物)一定不少于250!”

2016年“两会”,白岩松还充分显示了他的“道具控”特质。他曾经在《新闻1+1》节目戴“绿领带”声援“绿领巾”小学生。这次他的道具是手绢、地铁卡和环保口袋。

白岩松拿着手绢,他说,两个人每天手绢用8次,一年下来可以保护一棵20年树龄的树。“手绢是最便宜的奢侈品,拿出来特给自己长面子。中国人用这个长面子要比拿出一两万元的包更有面子,更重要的是这种面子会保护里子。”

掏地铁卡,倒是显示名人的“平民”姿态。“只要有可能,我在北京就尽量减少开车坐地铁,不是我有多绿色,而是开车经常无法守时。有很多人说你编故事,你坐地铁一定很不方便。我政协开幕那天就是坐地铁来的。戴上帽子,摘下眼镜,托雾霾的福,口罩是标配。中国人现在在地铁上除了看手机还看别人的脸吗?所以我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

到了2017年,白岩松提案走“风花雪月”道路,确切地说,是“花鸟鱼虫”的道路。

2017年“两会”前夕,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正在准备一份关于保留一些花鸟鱼虫市场的提案,还不成熟,准备过几个月再提交。“北京正在进行城市疏解和低端产业转移,我对此是支持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希望发生像倒洗澡水把孩子也倒了的事情。”

他不是毫无根据,而是结合前车之鉴来增加说服力:“前几天一则新闻中的小数据让我深思:几年前整体搬迁的北京官园花鸟鱼虫市场现在依旧吸引上千人自发地聚集。这是因为在逐渐老龄化的时代,花鸟鱼虫是很多老年人的刚需。一些志趣相投的老年人凑在一起聊天,这是他们的日子。我认为北京这么大的城市,是容纳得下为老年人准备的一两个花鸟鱼虫市场的。”

五年下来,白岩松说作为政协委员,要“为而不争”。最后是否产生期待的结果,他认为不是一份提案能起作用的,不能因为没结果就不做,很多事情的进步需要累积推动力。

白天在会议室,夜晚上演播间,这是他在这几年“两会”期间的工作节奏。

2013年到2017年,履职五年,白岩松每年至少有两个提案,每一个提案都收到了回复。

五年中,白岩松两次提案都提到了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改进。做政协委员第一年的时候,他的提案就是建议国务院各个部委办局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能每月定期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

不到一年,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所有政府部门最少三个月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制度化才是推动新闻发言人制度进步的保障。白岩松说当时很高兴,但是又觉得三个月太长。隔了一年后,他再度提案,建议一个月召开一次发布会,此外要把媒介素养当作培养领导干部的重要一环。又隔了一年多,中办和国办就政务公开联合发文。

“我要强调的并不是我的提案直接实现了这个结果,但这就是众多声音汇集产生了影响。这件事情确实是在我任政协委员期间看到的进步。所以作为政协委员,我常说的一句话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不必说我,但是功成必须有我’。这是说你必须成为众多推动力量中的一分子。”白岩松说。

其实前五年的提案路,并不平坦。从提出提案,到相关部门回复,再到真正的推动,这中间有很多因素在相互博弈。

在公园拆墙提案第二年,2014年,白岩松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对提案的回复结果不满意!“公园这个提案涉及两个部门,公园拆墙工作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票免费职能归发改委。发改委给我的回复很客气,态度非常好,但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些理由,都不是理由。脸好看了,事依然不办。就跟做新闻一样,不解决问题。我明年会再提这个提案。我觉得大部分代表委员,恐怕也有这种苦恼,不是我今天提出来,明天就会解决。”

当时他通过媒体再次呼吁,希望城市里的自然景观公园,都能免费、拆除围墙。北京的玉渊潭公园等,占地面积很大,如果没有围墙,上班就可以穿过公园步行,生活方式就会发生改变。很多无家可归者,不会因为几元的门票,进不了公园。把围墙都拆了,城市就真正是开放、通透的,也会更美。

白岩松对提案的“轴”也在日积月累中显现出效果。2017年,白岩松坦言,提案产生了期待的结果。“比如说我第一年提出公园免费和拆墙的提案,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分别回复了。没隔几年,拆墙成为一个社会的热门话题。试想一下如果朝阳公园拆了墙,北京这个城市的透气性会怎样?这个城市少了很多的墙,将变得更通透。很可惜,这并没有实现。但是新建的公园越来越多是免费的,这就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