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寻找白岩松 > 三、2018年再出发

三、2018年再出发




2018年对白岩松来说是个特别的年份。《新闻1+1》成立十年,人生跨入知天命的50岁,当选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五年履职后,他一方面“乘胜追击”,巩固原来的阵地,例如,继续提案“全民阅读”立法,另一方面,他也对一些民生教育问题直言不讳。

2018年“两会”,白委员最关注“非名校”的发展以及改善地域歧视的问题。他的提案建议大学建设不能光提“双一流”,还要关注非名校。他说,现在大学建设从“985”到“211”再到“双一流”,越来越重视名校,经费、资源越来越向这些学校倾斜。北大公告栏上一周张贴的讲座和活动数量,可能是一些地方普通高校几年的量。“双一流”高校有非常强大的“化缘”和“吸金”能力,会让“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他在提案中提到,经费方面要对非名校提高标准,另外探索扩大非名校办学的自主权,加大非名校对名师在工资待遇方面的吸引力度。

这个提案背后,有白岩松切身感受的故事。2016年,他坐九个小时的火车去了湖南怀化的湖南医药学院,用他特有的方式解读“医生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当时在学术报告厅涌入了上千名慕名而来的大学生,报告厅挤得满满当当,最后白岩松就直接让学生上讲台上坐着。

一周后,白岩松去北大百年讲堂做活动,看到巨大的资源差距。“北大百年讲堂这一个星期演讲活动的内容,够湖南医药学院起码五年用的,有些讲座活动在湖南医药学院可能真是一场盛会,甚至会被写进这所学校的校史中。”白岩松感慨于非名校学生心态中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感到迷茫没有出路、被边缘化。很多学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是他认为这些基层地区最核心的人才资源,也绝对是中国向前走的基石。

他走访了中西部、东部很多非名校,发现很多非名校都留不住好老师。他引用《道德经》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说应该把多余出来的东西去补不足的东西,我们的教育在高等教育这方面应该有一次教育扶贫。

有关改善地域歧视的提案,他也提到了背后的故事。比如一场球赛结束,明明是一支球队赢了或者输了,结果网上的留言变成了对球队所在地的攻击和谩骂。如果放纵地域歧视问题愈演愈烈,会使它将来成为社会不稳定和撕裂的巨大因素。

白岩松还认为,地域歧视现在愈演愈烈,甚至有时候进入了新闻标题,更不用说职场中招人也会遇到这种情况。

插叙一件往事。2009年我们去新加坡做APEC会议报道,聚餐饭桌上,有一次白岩松问起我的家乡,我“有点羞涩”地说自己是河南人。白岩松马上引用很多例子告诉我,他的很多好朋友都是河南人,如河南鲁山人王振耀。

王振耀,在民政部任职22年,官至司长,推动了城市居民低保、农村基层选举等多项制度建设,后辞职组建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

56岁辞官做公益的他一直很受白岩松欣赏。白岩松在给王振耀的书写的序中说:“振耀兄用有形的文字无形地写出了自己做人的规则。为官时或辞官后,都如此,一脉相承,这才是更大的规则。好规则,可以约束人们心中的恶,却永远无法让人携带理想负重行走,而骨子里做人的规则,却可以做到这一点,振耀兄就是如此。”

“中国什么样,河南就是什么样。”2015年,白岩松在《白说》一书的读者见面会上提到了妖魔化河南的问题。他说要明白这片土地为这个民族做过什么,希望大家都来河南看看,了解这个民族是怎么走过来的。

“我专门坐火车到河南来,去了博物馆,去了黄河边,然后坐夜车回去,第二天在网络上谈,就为了反击这种地域妖魔化。河南的人口现在其实接近中国人口的1/10了,多庞大的一个数字啊!去博物馆的时候,大家都应该能感受到这块土地曾经为这个民族做过什么,多少成语、历史故事都与河南紧密相关,所以我很骄傲替河南人说话。但其实我不是在替河南人说话,而是希望每一个中国人,换个角度去看待自己,我希望中国人都来河南看看,就像都要去陕西看看一样,看这个民族这条路是怎么走过来的。”